分享

八大山人朱耷书画作品集萃

 书楼寻踪馆 2016-09-02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曾用字号

朱耷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其人生平

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后来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叶丹居章江有《过八大山人》一诗云:“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

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是清“四僧”之一石涛大师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赞誉,评价之高,世所罕见。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仍然用石涛的两句话来概括,同样是那样的贴切精当、恰到好处。2000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古字画专场上,有一件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十分抢眼,该件拍品尺寸78*41CM,估价60至80万元,当拍卖师从40万元起叫后,各路买家竞投十分踊跃,其价位迅速从50万元飙升至170万元,随后现场只剩下两位买家,双方都志在必得,结果大连万达集团在400万元的价位上力挫群雄,如果加上佣金,合计达440万元,高出估价5倍多,为八大山人作品的第二高价(此前最高价为《花鸟册》60万美元,1991年纽约佳士得创造),令所有在场的观众惊喜不已。许多观者认为,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尽管整幅作品中只画了一只鸟,但它包含了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应是物超所值。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原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为四僧之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朝天启六年,卒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有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八岁能写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十九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后又隐姓埋名,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明,字良月,号破云者,这些名号都寓有怀念明王朝的含义。据谢稚柳先生考订,60岁以前多作“传”、“驴屋”,60岁以后多作“八大山人”、“个”。由于八大山人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作为明皇室后裔,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高压,八大山人只能潜心于艺事,并在艺事上尽情发泄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起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并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他的山水取法黄公望,但受董其昌的影响更大,山水多取材荒山剩水,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意境荒寂。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洵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法书,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涵,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从其艺术特色看,总体可以概括为简、奇、意三个字。简:即绘画以简取胜。八大绘画主张一个“省”字,往往以极其精简的笔墨表现复杂的事物。在他笔下,无论是小鸟、小鱼、小鸡,还是一花、一木、一石,寥寥数笔,似乎已到了不能再少一笔的境地,但能画出对象质感的立体感,非常的生动,这在花鸟画上尤为突出。当然,他的简笔花鸟画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把真实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加以其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做到“笔不工而心恭,笔不周而意周”。这一点,也是所有古代画家难以企及的。奇:即构图奇特,八大的构图多“截枝式”,形象往往怪异,基本不顾法度,信笔狂涂,这已形成了八大艺术的一大特色。拿其花鸟来说,八大擅画松、荷、石、鱼、鸟,他画的荷,与以往画家有著明显不同,他笔下的荷,不重花而重时,写其临风摇曳、舒转自如的风姿﹔他画的松,高古奇崛,丑中见美﹔他画的鱼、鸟形象夸张,常把鱼鸟的眼睛画成方的,眸子点在眼眶边,白眼朝天,冷光逼人。他有一幅画,画中只有一二条游鱼,别无其它,留下来的空间似乎也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烟泼无尽,并留给观者想象余地﹔他的山水构图也是别具一格,常绘“残山剩水”的景致,却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意:即寓意深刻。八大依仗一支笔,从立意、构图和题诗、落款都充分表达对国破家亡的难言陷痛和悲愤凄凉的心境,同时宣泄著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他曾作《牡丹孔雀图》题有一诗:“孔雀名花雨作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逢春坐二更”。画面为二只丑陋孔雀,尾拖翎毛三条,站于不稳的石土,以讽刺清王朝。另外他的落款也是独具风格,含意深刻,题时将“八”与“大”、“山”与“人”紧联起来,写成“哭之”或“笑之”的形象,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达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郑板桥曾题过这样的诗句:“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水多”。笔者认为,八大的艺术格调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我们将绘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崇“形”﹔第二层次求“神”﹔第三层次追“意”,那么,八大无疑是属于最高层次,尤难可贵的是,八大的绘画以不能再少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恐怕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八大的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收藏品的重要原因。他的书画对后人影响极大,郑板桥、赵之廉、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弘一等均受其熏陶。由于八大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后人造假较多,其中以张大千造假最具水平,许多作品几可乱真,并骗过了不少鉴定家,有的作品至今还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珍藏。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博物馆也十分注意收购八大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一般藏家不会轻易抛出,故市场上已很少见到他的作品,偶有亮相,只要作品可靠,藏家往往不惜巨资收购。1989年纽约佳士得曾推出他的《行书白居易诗》以9.9万美元成交,这一价格在当时并不低。1990年纽约佳士得又推出了他的《猫石图》(水墨纸本)以1.8万美元被一买家竞得。1991年他的《荷花》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至34万美元,同年,他的精品《花鸟册》被纽约佳士得拍至60.5万美元,创造了八大作品的市场最高价。1992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他的作品偶尔也在拍卖场上亮相,如1995年他的《双鹰松寿图》和《梅石图》在朵云轩拍卖会上分别以22万元和17.6万元成交﹔1998年他的《书画合锦册》在朵云轩拍卖会上被拍至35.2万元,2000年他的《行书乐苑》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69.47万港元成交。鉴于八大山人的艺术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高峰,他的作品市场价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只要市场上出现八大山人的精品,势必会受到海内外名大博物馆和大典藏家青睐。同时八大山人作品的市场纪录还会不断被刷新,让我们拭目以待。

特点 特色

款 识 特 点

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表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艺 术 特 色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杨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的线条有一种魔力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朱耷(1626-1705)   153×40 cm 约5.6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朱耷(1626-1705)   127×58.5 cm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松雀图  朱耷(款)(1626-1705)   126×27 cm 约3.1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水仙孤鸟  朱耷(款)(1626-1705)   64×37 cm 约2.2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苍鹰红梅图  朱耷(1626-1705)   117×49 cm 约5.3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芙蓉鸳鸯图八大山人 设色纸本 立轴 183×47.5cm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荷花  朱耷(款)(1626-1705)   24×20 cm 约0.4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荷塘游鱼图  朱耷(1626-1705)   94×42 cm 约3.6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荷雁图  朱耷(1626-1705)   122×65 cm 约7.3平尺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欣赏之二
猫石图  朱耷(款)(1626-1705)   123×42 cm 约4.7平尺


 古代书画名家作品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朱耷作品欣赏

八大山人真迹

 


八大山人真迹

八大山人真迹

谁懂八大山人

谁懂八大山人


谁懂八大山人

谁懂八大山人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清初四僧之:八大山人《荷花》册页(八开)欣赏

该图册规格为25.4×33.6cm,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626-1705),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别号八大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

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八大山人(朱耷)从明王爷成为遗民,承受国亡家破之痛,先后沦为僧道,巧妙应付“临川之变”,绳金塔下为民挥毫,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画品成为发人深思的画坛传奇。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艺术修养全面的八大山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作,吟咏之余,我们借此心灵辙音,感受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八大山人骑驴图
八大山人《孤禽图》背后的秘密

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成交价6272万元



【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癸昭阳涉事”的隐笔
文/赵锐

有明一代,摹古之风遍被名家。崛起吴门的文沈及余绪,融恣意与仿摹于一体,在朝野画坛之上,声势颇盛地将文人画衍为主流。诸家直抒胸臆的逸笔,根底与本质未脱摹古之范,及至“四王”山水,元人的“有我之境”,逆向地框入一种不失雍雅,但章法严谨而趋僵的风格化图式。
八大山人孤独而绝前地鼓腹而歌,搦翰而绘,兼化梁楷的减笔与倪瓒的逸笔以及不可遏制的愤闷,以极简的线条与墨色,在巨幅白纸之上,达到中国写意画持黑守白的极至之境,超凡脱俗地结束了中国绘画的中古历史。
《孤禽图》是八大绘画艺术的经典诠释。整幅画面孤禽一只,一足站立,无着无落,空灵寂寥。朱耷花鸟画,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鸟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孤鸟 “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
八大是禅宗曹洞宗传人,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黄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云其门风“其位玄玄”,意即道不在外,而在心悟。“鸟道而学”,强调是则是空观,如鸟之行空,去留无迹,孤鸿灭没,无影无形。置身佛门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即使晚年离开佛门,思想仍在禅道之间。行鸟道,作为曹洞宗的立宗理论,对八大深有影响。八大花鸟画的独特表现形式,其造型特点、境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洞宗“行鸟道”思想的影响。行鸟道,不逢一人,是说没有影迹。足下无丝,是说无所羁绊。
本幅款识“癸昭阳涉事”,似纪年之署,实则伏有隐笔。
据《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昭阳,古时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此款识只有天干,没有地支。略考八大款识与绘画风格,可以把创作年代,缩小至康熙癸亥年(1683年)或康熙癸酉年(1693年)。
画史专家考证,有“涉事”款识的八大绘画,目前存世的作品,集中在70岁之前的五年左右。70岁以后的作品中没有发现。进一步可以确定为1693年作。
“涉事”二字,可能并非一种常规化的署款,如八山笔下的孤禽一样,深隐地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暗喻。
八大的杰出与不凡,是之无可增删的简当构图中,兼有已达至境的艺术完美与丰富而晦密的世情隐喻。它是八大作品独具的面目,中国绘画史上没有此例。他将绘画称为“涉事”,突出的就是无心思想。八大在写给友人方士管的信中,也曾说过“涉事一日即作画一日之意”。 
八大作品多不署年款,画多有暗隐,如八大山人的写法,极像“哭之”又像“笑之”,暗喻亡明后裔的复杂心境,不复赘言。八大曾云:“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研究,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探听出许多真消息。此幅年款只署天干,隐去地支,也是别有一番用意。
从史料得知:昭阳,楚将军也。其祖父昭奚恤为春秋时楚宣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42年)大臣。楚王族本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屈、景三氏。《史记·项羽本纪》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封为昭阳食邑。
昭阳的有关事迹,记载于《国语》、《战国策》和司马迁《史记》及地方志等史籍中。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兴化县新志》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由此判断款识有隐喻双关之意。似乎可解释为 “(芈)昭阳涉事”。如此就清晰了,我们知道朱耷为江西人,为古楚地也。以此暗隐可以昭示八大的复杂悲愤的遗民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