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 闫新发 目前发现食用菌群体里面出现了“食用菌不需要消毒和灭菌”,甚至把消毒与灭菌工艺过程说成是“错误的”“歪风邪论”,此类扰乱食用菌产业的正常发展现象,是否需要予以阻止? 例如,食用菌商务网开办的全国菌群是服务各地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信息交流群体,而河南庐山县的任岛疯又在群里散布“食用菌不需要消毒灭菌”,我的个人认为属于歪理邪说,因为我从1994年开始进入食用菌的技术实验、研究与应用过程,针对国内可以购买的专业书籍里面的消毒与灭菌概念和应用过程的各种防护杂菌和致病菌的干扰,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提供“无菌化”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纯菌种培养”的目的,所有“消毒与灭菌”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果出现疏漏,就会造成不了挽回的巨大损失! 例① 2004年,开封绿色菌业有限公司解决这个公司自从1999年开始模仿西峡县的春季生产香菇栽培袋,越过夏天到秋末冬初开始出菇的栽培模式,因为选用了福建泌阳的塑料大棚内的“开放式接种”,导致了这个公司连续4年的香菇菌棒都是因为遇到35℃以上气温2~3天之内,所有培养好的菌棒全部腐软坏掉!使开封种植户蒙受了惨重损失, 该公司经理损失成为永久记忆!我用西峡县的接种箱接种模式,配合我的“西峡模式新技术”生产工艺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新技术在商务网杂志刊登之后,读者要求又连续刊登。2006年,辽宁省盘锦市的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出口韩国香菇菌棒过程,5个月损失560多万元!其中缘由与开封接种情况类似,也是应用泌阳开放式接种造成的后果。2015年河南省新乡县的一个合作社解决香菇袋料严重污染问题,其主要因素仍然是开放式接种造成18万棒损失将近15万棒! 例② 河南省的花菇泌阳花菇栽培模式为何20年维持在2000万~3000万棒而没有明显进展?我的个人分析,同样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是推广福建开放式接种模式,因为开放式接种过程的污染隐患及其因素很多,可以导致栽培户“千日功劳一旦休”的隐患根源,就是栽培户不懂得微生物产业的技术知识和防护措施而呈现的效果。 例③ 西峡县的规模产业从1994年开始到1998年期间,采用开放式接种与接种箱接种同期推广应用,经过3个年头,在西峡县政府和科技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推动作用下,全县推广微生物项目科研的“人造无菌小环境”的接种箱接种模式,因此稳定和快速发展并且辐射全国“西峡模式”,彻底引发了“南菇北移”风潮。 例④ 目前的国内工厂化食用菌,没有一个不用消毒和灭菌而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就连国外也没有类似生产现象,外国的双孢菇工厂化,同样采取“巴士消毒”方法达到“纯菌丝培养”的“无菌化”条件。 以上案例,都是说明微生物产业必须达到“无菌化”安全条件,才能为原定菌种提供“唯一生长”环境,实现稳产高产。反之,没有“无菌化”安全保障的技术模式,都不可能推动规模化产业健康发展。例如辽宁的玉米地套播模式栽培香菇,不能快速而形成规模产业的主要因素,就是发菌过程不能够形成“纯菌丝”而包含潜在“半熟料”携带的杂菌隐患而导致。 宗上举例足以说明,微生物产业必须消毒和灭菌,按照食用菌不需要消毒和灭菌的理论,去掉食用菌生产过程的消毒和灭菌,中国食用菌产业又要倒退到60年代的探索性产业发展过程了! 因此,希望在我们可以管理的范围之内,一定要尽力维护几十年以来努力的产业化成果,减少歪理邪说混淆是非,愚弄菇农,让后来菇农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稳定产业健康发展。 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