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导图就是个工具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具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图,是英国的流行心理学作者及电视节目主持人托尼·博赞(Tony Buzan)1974年提出的概念。
当时,博赞在BBC主持一档电视节目,名字叫“使用你的脑(Use Your Head)”。在节目里,他提出了Mind Map这个概念,创造出了“有中心点、树状射线结构、使用彩色笔、标注关键字”的思维导图。
研究显示,人类50%的大脑都会参与视觉信息处理,70%的感官都来自眼睛,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视觉动物。(这真的是一个看颜的世界。)但人的思维却是隐形的,处于黑暗混沌中,如果能把“看不见的”思绪呈现出来,就能更高效地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所以,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用画图来学习、思考、记忆、解决问题。 最早使用思维图的是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Porphyry of Tyre),他生活在3世纪,用一张图就解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古代欧洲的族谱(family tree)、圣经里解释复杂世界时,也经常用图来呈现。 基督教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思维图。 达尔文和牛顿的思维图。
迪斯尼的商业思维导图。 上世纪60年代两位认知学家画的人类认知行为图,原来聊个天这么复杂。 画思维图是欧美日本等国非常普通、普及的思考方法。从表达情绪、学习知识,到规划人生、找到罪犯,小朋友、成年人都在用,画法也非常多。
反观博赞的思维导图,只能算是整理思绪的众多方法之一,仅是一种工具而已。 你能用一把锤子解决家里的所有问题吗?显然不能。 博赞强调,思维导图能全方位使用大脑,平衡左右脑功能,开发大脑尚未使用的智力潜能。但专家却表示,这些都是基于对大脑功能的误解进行的销售宣传,属于伪科学。 事实上,大脑用进废退、经济实用,压根没有什么闲置沉睡的潜能,左右脑也一直协同工作。关于大脑的特性,可以看看“彩色斑马”之前的文章:5个至关重要的大脑使用方法,错用大脑误终生! 2、思维导图具有表演性 请认清后使用 作为全球最热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当然是有用的。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思维是看不见的,我们思考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会短时间内冒出很多想法,但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内存有限,如果不把灵感记下来,点子就会蒸发,再也找不着了。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式,不受结构逻辑的限制,可以无限容纳我们的所有想法,非常适合想法收集。 对小朋友来说,画画还能让思考变得有趣,把看不见的各种思绪都呈现出来,小朋友会惊讶于自己竟然有那么多想法,也会让孩子更有信心。 这些都是思维导图的益处,但它的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思维导图的树形结构相对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系统复杂,结构也多种多样,思维导图并不都擅长呈现。
这当然很正常,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嘛。但可怕的是,卖书、办培训班的各种利益驱动了过度营销,思维导图被吹得玄乎其玄,甚至被捧上了神坛,这对思考(尤其是孩子的思维发展)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在博赞的书里,画思维导图充满了仪式感:
真的有必要吗?前面达尔文和牛顿的思维图都画得不能再烂了吧?他们的思考可改变了世界呢。 那为什么要把这事搞这么复杂呢? 不复杂、不困难,一学就会,你还愿意花钱吗? 在《思维导图》这本书里,“思维导图操作手册”一章,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大脑、思考反而倒过来,要为思维导图服务了。 就相当于你要定个钉子挂相框,于是你买了把锤子……等等,你得先上一个锤子使用培训班,学习正确的握锤、优雅的挥锤。 但锤子只是个工具而已,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如果它不好使,就换个别的试试,毕竟你的目的是挂相框。 思维导图只是辅助思考、提高效率的工具,不能代替思考。图画得好,思考能力不一定强;画得不好,思考能力也不一定差。 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解决,就会曲解、简化事物的因果、结构关系。如果以为画一张思维导图,再复杂的事都能搞定,反而会养成懒于深思、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阻碍大脑发展。 当然,思维导图本身没错,错的是对思维导图的神化。 3、轻松学画思维导图 上培训班真心不必要 1、不用强调思维导图的概念。 你甚至都不用跟孩子说“咱们学画思维导图吧”,只要鼓励孩子用图画表达一件事就可以了。这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模仿、学习什么,而是在创造、探索,反而会更有乐趣和兴趣。 可以拿一些大师、小朋友画的思维图给孩子看,让TA受点启发。 千万别说思维导图是最佳解决方案,也别说它能解决一切,那样就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世界上就会满是钉子。” 也不要用所谓“完美”的思维导图的仪式、规则框住孩子的想象力,要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图画的形式应该千变万化,依不同问题自由地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要记住,锻炼思维、获得乐趣才是目的。 2、6-12岁的小朋友,可以用思维导图画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是听来,也可以是学校、家里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即将到来的节日、出行,等等。先讲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用图画把故事讲给你听。 通常孩子会找出他们感兴趣的几个点,然后,可以让孩子分区画,深入表现,增加信息,比如画上小人、动物等等,再写上相应的话,感想、新词汇都可以,于是……一张思维导图就诞生了!
看,超简单是不是? 3、12岁以上的少年,应该更注重文字的逻辑。 如果说6-12岁的孩子更应该聚焦图画,那么,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更聚焦在文字上。(这时候大部分孩子都没小时候那么敢画了)思维导图的主题也应该更大一些,比如,他们读过的一本书。 跟十几岁的孩子可以讨论分支、关联了,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来。等孩子都画好了,你可以听TA讲述,并做一个提问者。 画前讨论,画后提问,但作为家长,不要参与孩子的绘制过程。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学习思维导图及其他任何思维工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思考更简单。如果问题是复杂的,思考怎么可能简单? 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思考者,更高效的学习者,更有能力的创造者。 只有这样,人,才是工具的使用者,才不会迷惑于工具本身。 相关内容请看: |
|
来自: 长沙7喜 > 《兴趣培养与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