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宇:留俄手记之五十八——阿迪格共和国之旅

 济宁二中谭天宇 2016-09-03


 

打开俄罗斯联邦的地图,我们可以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中发现还有一个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山脉北麓,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联邦南部联邦管区,面积7600平方公里,人口44.7万,首府迈科普。

2016715日,我们便前往了北高加索地区的阿迪格共和国。这一天的早上我们起得特别早,5:30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前往阿德列尔火车站。我们在阿德列尔火车站用了早餐,这里的观景台上一面可以看得见黑海,另一面则可以远望高耸的高加索山脉。吃过饭后我们等候了不久,电子显示屏上便出现了我们乘坐列车的信息。

我们到了站台上,上了车。6:57时,列车开出了阿德列尔站。一开始列车是沿黑海运行的,开了两个小时后,列车在图阿普谢向东拐,进入了高加索山区。这里的地形高低起伏,中途有高山也有盆地。目前正值盛夏时节,山坡上各种各样的草木全都绿了。在山间的小盆地里分布着一些村庄,村庄的规模比较小,周围有一些开拓出来的农田。在农田中有很多种作物,其中以玉米和小麦居多。

铁路沿线见到最多的,便是一列又一列的油罐列车。阿迪格共和国的首府迈科普是北高加索地区主要的石油产地,早在1909年这里便发现了石油,这座著名的油田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9,列车到达了阿迪格共和国的首府迈科普。迈科普的火车站规模不算大,以运送石油为主,每天这里开出的客运列车并不算多。火车站的建筑看上去很像一座清真寺,上面的圆形顶颇有伊斯兰风情。火车站紧挨着的便是迈科普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与长途汽车站上都用俄语与阿迪格语写着当地的地名,阿迪格语也用西里尔字母拼写,但其发音与俄语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在火车站门口的报刊亭里买了一份当地地图。

迈科普这座城市规模并不算大,人口只有14.4万人,分布在北高加索库班河支流白河的右岸。我们按照地图,先沿着红十月大街一直向南步行。城市道路的两侧有数座工厂,而且都在开工运转。迈科普的街道上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比较少,而且行驶速度也比较慢,丝毫没有大城市那种紧张的气氛。路两边还有几座学校,由于现在正在暑假,里面人去楼空,显得很是安静。我们步行穿过了几条街道后,便来到了阿迪格共和国的议会所在大楼,楼前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列宁像。

 
阿迪格民族历史纪念塔

接下来,我们转到了苏维埃大街上,沿着这条大街没走多远,便到了迈科普市的友谊广场。这座广场上的大部分地面没有铺砌石头,而是保留了长满青草的本来面貌。广场上有两座高大的建筑——一座是清真寺,另一座是阿迪格民族历史纪念塔。这座清真寺为白墙蓝顶,清真寺的四角分别耸立着一座高塔,塔上有新月的标志。阿迪格人最早信奉多神教,在公元十六与十七世纪,这里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与俄罗斯帝国的边界地带,两国不仅在军事上展开了多次交战争夺北高加索地区,还在文化上向阿迪格人积极传教。阿迪格人在这种影响下有些皈依了伊斯兰教,有些皈依了东正教。迈科普周边地带长期处在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之下,信奉伊斯兰教的居多。在我们到来的时候,由于并非宗教节日,清真寺显得有些冷清。

阿迪格民族历史纪念塔位于友谊广场的东端。它的造型颇为别致——像是一颗没有了弹头的子弹。下面有三根柱子在支撑,中间为中空的圆柱体,最上面则类似城墙雉堞的形状。圆柱体的四周刻画着描绘阿迪格民族历史的图案。其中有迈科普的市徽——金色盾牌上绘有一座黑山,盾牌顶部是蔚蓝色的波浪形带。还有阿迪格共和国的国徽——它呈圆形,上方被绶带环绕,绶带上用俄语及阿迪格语分别书写“阿迪格共和国:的字样。绶带中央绘有一颗大五角星,国徽侧面是橡树和枫树叶,以及金色的麦穗和玉米棒;下端封口处,是”俄罗斯联邦“的缩写,其上方绘有面包和盐。国徽中央,阿迪格民族史诗的主人公绍斯雷克奥骑在火红的飞马上。绍斯雷克奥手持燃烧的火把,这是他为了百姓从天神处盗来的。天火照亮了苍穹,化作几颗星星。他拉紧缰绳,骏马前蹄腾空,象征阿迪格共和国正迈步未来,飞速发展。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有了它人类可以在夜晚从事很多活动,还能够以此来制作熟食。而人类最早使用的火,便是闪电带来的“天火”。因此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便有英雄从天上带来火种、为人类造福的故事。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与阿迪格民族史诗中的绍斯雷克奥都是这样带来“天火”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阿迪格民族博物馆

在友谊广场漫步完一圈之后,我们接下来去了友谊广场南侧的阿迪格民族博物馆。买票之后,我们入内进行参观。虽说阿迪格共和国在俄罗斯联邦中人口不算多,面积更是所有共和国中最小的,但是这座博物馆建造得很是气派,比笔者此前在卡累利阿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见到的同类博物馆面积都要大,展品也更为丰富。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阿迪格共和国的自然资源陈列。阿迪格共和国的各种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共和国的大部分山地都覆盖着温带阔叶林,有很多林地由于地形崎岖,保持了原始森林的风貌。由于阿迪格共和国的地形高低落差比较大,因此流经这里的河流便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在阿迪格共和国的很多地方建有中小型的水电站,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在白河上建造的迈科普水电站。在展品中有阿迪格共和国出产的各种各样的矿石,在这些矿石中有很多二氧化硅晶体,它是制造玻璃的优良原料。此外还有一些瓶瓶罐罐,里面装的是阿迪格共和国出产的石油。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学到过,”秦艺芯说,“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经过漫长演化并最终形成的。迈科普这里发现的石油应该说明,在史前的地质时代里,这里应该是海洋吧。”

“阿迪格共和国所在的北高加索地区在史前很长时间里确实是海洋,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我说道。

“古地中海面积很大的。我看过一幅地质学家画的中生代时期的世界地图,在那幅图上现在的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一直到中国的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印度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移动,古地中海的面积才逐渐缩小。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高加索山脉都是新生代才逐渐形成的。现在的地中海面积也是逐渐缩小,再过几百万年就会消失了。”

“北高加索地区在地质史上很长时间里确实是海洋,”我说,“但是关于石油的成因是有很多种说法的。中学课本里介绍的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经过漫长演化而最终形成的说法,其实只能算是一种假说。关于石油的成因,还有另外的说法。”

“什么样的说法?”秦艺芯问我说。

我介绍道:“如果说石油都是由海洋动植物的尸体演化而来的话,那么发现有石油的地方原来必须是海洋。可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在地质史上从来不是海洋。而且,在世界上已发现的三万个油田中八个特大油田就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如果说石油是由史前古生物的遗体演变而成的话,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就好像我们很难想象全世界一半的鱼类都集中在八个海区一样。还有,有些油田在枯竭之后若干年如果不干扰的话,还会重新采出油来。”

“那么这些现象怎么解释呢?”

“所以在石油形成的理论中,逐渐兴起了另一种无机成油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俄国著名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创制者门捷列夫。他在进行化学实验使发现,水与金属碳化物能在高温高压之下起化学反应,生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于是门捷列夫便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元素和碳元素,因此在地球形成初期可以化合成大量的碳化铁。这些碳化铁在地壳下与水作用,生成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却,从而形成了石油矿藏。”

“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另外还有一种假说,”我解释道,“它也是俄罗斯学者提出来的,称为‘宇宙说’。提出这种说法的索科洛夫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气体云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逐渐冷凝埋藏在了地壳中,于是形成了石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宇宙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说。总而言之,石油的成因在目前的学术界也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阿迪格民族博物馆里的鹦鹉螺化石

随后我们进入的展室里向我们展现了在阿迪格共和国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化石。这些动植物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与地壳的剧烈变动大都保存得零零散散、支离破碎,这里陈列的中生代恐龙化石只有几段恐龙的脊椎骨和牙齿。在这些化石之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便是鹦鹉螺化石,外壳直径超过一米,和农村里用来磨面的磨盘一样大。这种动物出现于五亿年之前,在奥陶纪(5-4.4亿年前)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咀霸占着整个海洋。

虽说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历经了多次大灭绝,但是鹦鹉螺作为软体动物中的活化石一直存活至今。现在的它主要分布在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都有分布。阿迪格共和国所在的地区超过了北纬40°,这说明古生代的地球比现在要温暖的多。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展室开始向我们介绍阿迪格共和国中远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考古发现。这里所展出的展品以迈科普文化居多。迈科普文化为东欧南部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897年俄国考古学家韦谢洛夫斯基在迈科普市的发掘而得名。

迈科普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下半叶。这种文化类型分布于北高加索山前地带,西起库班河畔,东到里海沿岸。迈科普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石棚状的墓葬,这种墓葬分布在北高加索山区的森林中。最为典型的出土于阿迪格共和国的新斯沃博德内,较大的两座石棚封土有9米多高,内部隔成两间。死者葬于大间,陪葬品有珍贵首饰、陶器和劳动工具等。这种厚葬大幕,反映当时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出土的迈科普文化中的手工艺品,有陶器和金属制品。迈科普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部分为轮制。陶器的胎为泥质或掺砂,颜色不一。器形有深腹或球腹小底罐和钵。器物表面大多为素面磨光,局部施乳钉纹、杉针纹。迈科普文化的金属容器有金、银和红铜制的锅、勺、瓶、罐等,有些银瓶上有表现本地山川景色及走兽的图像。迈科普地区的先民经营农业和畜牧,也从事狩猎。迈科普文化中出土的工具和武器有斧、锄、杵、镰刃、磨盘、箭镞等石器,也有红铜或青铜的锄、刀、斧、锛、凿、矛、短剑、钩、锥等。迈科普文化居址中发现有牛、猪等家畜的骨骼和兽骨。

 
阿迪格民族博物馆里的展品——上面有古代刻画符的石板

接下来我们还看见了一件特殊的展品,它放在一个单独的展台上。这是一块外形大致呈梯形的岩石,有15×20平方厘米那么大,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根据刻痕可以断定出应该是用坚硬的金属或岩石刻画在上面的。

“这些符号看上去……挺像是某种文字的。”秦艺芯仔细端详着说。

我看了看展品旁边的俄语说明:“它出土于1966年,根据考古学家研究,上面的符号为公元前十三世纪所刻。”

“公元前十三世纪,”秦艺芯想着,说,“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商朝呢。”

随后我们都仔细看着上面的符号,我说:“这些符号从外形上看上去有些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从字符的书写来看,它应该是自上而下排列的。”

“楔形文字……和它有联系?”

“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他们于公元前3000-4000年之间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他们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字形自然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当时的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必须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楔形文字便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普及开来。”

随后我们仔细看了一下考古学家对于这块岩石上刻画符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当时北高加索地区的文字,但是对于它所记载的内容则有好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迈科普先民向神灵祈求的祷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部落首领发出的命令;还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记载收支的账簿。由于在北高加索地区这种文字发现的数量并不算多,对其的研究与解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刚才的猜想也得到了印证,学者对于文字外型与写法的分析证实了它与楔形文字的关联。他们认为,此种文化类型与古代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等地均有联系。

我们最后见到的几件展品都是“大家伙”,它们是阿迪格人的生产生活用具。阿迪格人是西北高加索地区最古老的居民,他们的祖先是居住在西北高加索和高加索黑海沿岸地区的一些古老民族。中世纪时阿迪格曾是北高加索一些部落的总称,他们分成许多部落,彼此有血统关系。欧洲和东方的文献称他们为切尔克斯人,著名的丝绸之路便穿越了北高加索阿迪格人的聚居地。十二与十三世纪时,阿迪格人被大量贩入中东国家为奴,尤其是埃及。苏丹用他们来补充自己的马穆鲁克禁卫军。由于大量阿迪格人涌入埃及,一位阿迪格人巴尔库库夺取了埃及政权,建立了马穆鲁克切尔克斯王朝,在1382-1517年间统治埃及和叙利亚。1557年,以捷姆留克·伊达洛夫大公为首的部分阿迪格王公向莫斯科表示,他们愿意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伊凡四世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有三个阿迪格人的民族自治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与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

阿迪格民族博物馆内我们见到的体积最大的展品,莫过于这里展出的阿迪格人所使用过的一条独木舟。这条独木舟是在白河岸边的考古中出土的,由于年代久远,保留下来的部分只有约一半。但这留下来的一半独木舟其长度也超过了五米,宽度为两至三米。根据考古学家研究,这条独木舟是将原始森林中一棵巨大的树木直接砍到,将中间挖空而制成的。船头有一座木雕,雕刻的为一只鹿头。

距离独木舟不远处,还有一辆阿迪格人使用过的牛车。这辆牛车有两个轮子,全部用木材制成。车身只有一米宽,车轮全由木头打磨而成,特别坚固,很适合在高加索地区山间的小路上行驶。

 
迈科普啤酒厂

结束了对于阿迪格民族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之后,我们到迈科普的1882”餐厅用餐。这家餐厅是迈科普啤酒厂的附设餐厅,迈科普啤酒厂建成于1882年,因此这家餐厅便得了这个名字。进入这家位于地下室的餐厅后,我们还尚未点菜,店里的服务员便端来两大杯啤酒,说这是免费赠的。虽说笔者并不是喜欢喝,但在这炎炎的夏日能够享受一下这冰镇啤酒的清凉,也能让人觉得很是清爽。这家餐厅的特色菜是阿迪格民族的传统菜肴,菜里面放了很多的鸡蛋和奶酪,显得颇具地方特色。迈科普啤酒厂的占地面积颇大,外墙呈红砖的原色。啤酒厂的建筑与俄罗斯传统木石建筑有些区别,吸收了不少高加索当地的特色,在当地也算是很别致的一道景观了。

用餐结束后,我们在附近的公园里散步休息了片刻。随后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到了迈科普火车站。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书店里,我看到有不少有关当地历史的书,我在这里买到了一本《从远古至二十世纪的阿迪格民族史》,感觉收获颇丰。因为国内史学界对于北高加索地区很多民族的历史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了史料之后便可填补这一方面的学术空白。

由于没有买到从迈科普返回阿德列尔的直达列车车票,我们中途转车才得以返回阿德列尔。等我们回到下榻的客栈时,已经是716日的凌晨时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