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情怀留给别人,我只讲套路

 1yitian1 2016-09-03


2016年8月30日,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病逝,享年93岁。


此消息一出,很多玩摄影的朋友纷纷发来私信说:电塔,这周该写马克·吕布了吧。同往常一样,但凡大师离去的时刻,必将前赴后继涌来一大批文章,有的谈情怀,有的讲故事。况且这位著名的摄影家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致使此类文章的超负荷出现也是情理之中。


我很喜欢这些主流、非主流媒体书写的关于马克·吕布的摄影情怀以及中国行走故事,但我今天不想把笔墨着重于此,而是单纯地和你聊聊马克在经典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摄影技艺。因为对我来说,在这一时刻,只有做一件事才足以用来致敬这位伟大的摄影家,那就是把大师的精湛技艺以我个人的方式传播给各位摄影人。




“快读”马克·吕布


  • 坚持使用1984年产的徕卡M6,配备35mm镜头。

  • 坚持用现场光拍摄。

  • 坚持抓拍的手法,从不干涉拍摄对象。

  • 喜欢创作黑白摄影作品,他认为这样可以强化图像的视觉效果。

  • 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毕业后当过工程师,两年后全身投入摄影。

  • 1952年,在巴黎认识了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被邀请进入“马格南”图片社。

  • 1957年,成为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此后来往中国20余次




从技术层面解读马克·吕布经典作品


注:为保证读者更加直观地观看到作品,故使本文图例全部翻拍自马克·吕布50年创作经典集《我见》



1,把劳动者置于几何结构之中



《铁塔上的油漆工》

话外音:这幅是马克·吕布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也正是凭借它,马克获得了进入“马格南”图片社的通行证。


从代表作《铁塔上的油漆工》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马克展示社会“小人物”的独特视角,他喜欢拍摄身边的劳动者,把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极其优美的身体姿态“安置”于周围的几何结构中,从而构成优美快乐的画面。在如此的表现手法中,我们看不到苦大仇深,看不到悲天悯人,只可以感受到劳动者与几何结构交相辉映的灵巧乐章。






2,巧妙运用框式结构


所谓“框式结构”就是我曾经多次谈及的框中框形式,即在取景构图时添加现实场景中的单框或多框,从而达到独特的画面组织形式。




上面这幅是马克于1965年在中国北京拍摄的《古玩店橱窗》,也是一张经典之作。整体画面被六个大小不一的“小画框”分割,下半部分三个小画框单独构成了三个小故事,更精妙的是三个故事又有些许联系,我认为它们是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的一个往复轮回。




在散射状的几何结构中,选择了一小部分框中框,插入一个引人注目的剪影,制造戏剧性与神秘感。




这幅也很有意思,框中框非常之小,大面积留白,透过小框可以看到拥挤的面孔,好似表达渴望与自由。




此作通过框中框聚拢住观众视线,使目光落在回头微笑的主体身上。



3,寻找内敛的幽默




有些幽默是外放的,有些幽默是内敛的,马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欣赏这些街头元素构成的巧合作品,会使人从心里隐隐作笑。它或许不能让你开怀不止,但其中怪诞与滑稽的韵味势必可以让简简单单的快乐绵延深远。







4,展示“乐章”中的每一个“音符”




这组作品的画面中都纳入了大量的人物,每个人形态看似重复,但每个人的表情与状态又各有不同。就像是把一个“视觉乐章”完整地铺开在观者面前,让我们仔细体察每一个“音符”。而且我们从这一个个独立音符中,又可以体会到“乐章”的不同。


比如前两幅,同样是儿童题材,第一幅中大多数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惶恐、吃惊和好奇,第二幅中大多数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欢乐、喜悦与狂野,很显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乐章”。





5,真实与虚拟的“押韵”



在马克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真实与虚拟做以排列比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做“押韵”。他喜欢用这种手法隐喻出一些故事,说不清、道不明仿佛成为了故事本身最大的魅力。







6,凝固最微小的情感


我最喜欢马克这一风格的摄影作品,他以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形式最为微小、但情感最为高涨的时刻。


或恐惧,或木讷,或好奇,或亲密,这些小情感就封印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藉由马克的影像语言将其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话外音:此作为马克代表作《反越战游行》,摄于1967年,美国华盛顿。






写在最后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大量阅读马克作品后,做的一点私人总结,未必全面与准确,还望各位朋友斟酌对待。


关于马克·吕布,在此次行文前我并没有过深了解,直至他的离去,才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勾画出他的摄影家形象。他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不喜欢轰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他喜欢温和、快乐与柔软的叙事方式,不喜欢暴力、血腥与动荡的极端手法。他反对别人说他拍摄的照片是所谓的“视觉档案”,更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就是大众所理解的“历史纪实”。


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天真好奇的观看者,把目光对准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小角落,捕捉到了一处处动人无比的小细节,然后用自己的一生把这些细节拼接了起来。


在我看来,这即是最伟大的摄影艺术家,就算他从未来过中国,他的伟大之处也当丝毫不减。




“让尽可能多的人爱上街头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