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仰:超删6:读书出路与“义利之辨”

 徒步者的收藏 2016-09-03

南宋时期一个名叫陈亮的人,曾经与朱熹有过不少争论,其中就有一场关于“义利之辨”的论战。很显然,既然是与朱熹的论战,那么,陈亮肯定是反对朱熹的观点。因此,进入现代,随着批判儒家思想的现代潮流,陈亮的很多观点也被人找出来,作为批判儒家的武器,有人甚至把陈亮誉为“杰出的思想家”。杰出在哪里呢?比方说,陈亮说过:“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陈亮所说的“五贼”是什么?陈亮说:“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于是我们看到了几个问题,陈亮追求致富,这似乎符合现代的潮流;而且,陈亮反儒,把儒家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称为“五贼”,认为只有去掉这“五贼”,才能致富。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当今某些人为何赞扬陈亮、贬低朱熹的原因。然而,解读历史往往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否则我们很难得到正确的理解和结论。

对于朱陈“义利之辨”的论战,首先要从陈亮个人来看。陈亮很早就从事经商和放高利贷的活动,并且发了财,还两次下过监狱。暂且不说他为何下狱,陈亮出狱以后,并没有遭到正统知识分子的排斥,否则朱熹也不会与他有所谓论战。陈亮与当时很多著名学者保持着来往,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按照宋朝的制度,虽然经商出身也可以考科举,但是,官员是不能经商的。加上陈亮两次下狱的经历,他便面临不能再做官的命运。如果不能再做官,读书人在当时的出路就受到较大的局限,如果只能做生意,那么,还需要坚守“重义轻利”的原则吗?事实上,陈亮面对的问题,也是南宋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科举考试已经实行了几百年,读书做官的成功道路已经有了无数的榜样,加上社会经济的繁荣,学校的普及,读书人的队伍越来越大,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录取的人数毕竟有限。那么,科举考试落榜的人怎么办?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落榜考生黄巢,因为落榜,结果便造反,比一般老百姓造反后果更严重。这当然与唐朝科举录取人数较少也有关。宋朝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但总也有落榜的人。北宋时期,不少落榜的考生便投靠西夏或契丹,到那里去做官。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从竞争的角度说,这样等于加强了敌人的实力。因此,北宋时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与西夏、契丹接壤的边境地区,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南宋时期,读书人的爱国热情普遍高涨,较少投敌,包括陈亮本人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要求尽早北伐,恢复祖宗基业。因此,读书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的局面日益严重。

这实际上显露出科举考试与士人政治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做官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吗?这个问题在科举考试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很严重。到了南宋,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经商出身的陈亮身上,又显得非常突出。曾经长期接受“重义轻利”教育的读书人,不得不面对不能做官的现实,那么,原本是为了做官而准备的“重义轻利”的内心制约,还需要坚守吗?

这里我们顺便再说一下朱熹。朱熹虽然是南宋首屈一指的理学大师,但是,他做官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朱熹一生中不少时间都被解除了官职。那么,朱熹不当官的时候干什么?他做过书商。当时福建是最重要的图书出版中心,朱熹曾经在福建开过一个书店,印制和销售图书。后来因为生意不太好,赔本关门了。从朱熹的这个经历看,所谓“义利之辨”即便在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师那里,也并非后人所说的那么绝对,朱熹并没有因为自己开书店、成为书商而有什么歉疚,反而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在不能做官的时候,自己养活自己的手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靠诚实劳动致富。当然,朱熹亏了本,诚实是诚实了,致富没实现。那么,是不是因为他太坚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原则才没有致富?也许陈亮就是这么认为的。

陈亮可能会觉得,那些原先是以官员为前途而培养的读书人,现在不能做官了,如果要去做生意,却依然坚持“重义轻利”那一套,怎么可能发财?所以,陈亮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说,要发财,就要丢掉“仁义礼智信”。朱熹做书商只是临时的,他随时还有可能回去做官,因为做官不能经商,一旦回去做官,他必须放弃做书商。为此,朱熹不得不时刻保留“重义轻利”的原则,这可能也是他做书商不成功的原因。而对陈亮来说,虽然在他两次出狱后,朝廷依然允许他参加科举,但他并没有放弃放高利贷之类的生意,因此,对于陈亮坚决地抛弃“重义轻利”原则,我们也就有了理解的现实基础。然而,陈亮的生意经和对于一个官员的要求,实在是有差距的。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唯利是图”的放高利贷者同时能够成为一个“重义轻利”的好官员。陈亮想从理论上调和这两者,并想以自己为成功实例,注定不可能成功。朱熹对于陈亮的观点决不妥协也是必然的。这种不妥协不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它依然是对官员自身的要求。

朱陈的“义利之辨”论战因为陈亮想兼顾做官和做生意,而使得陈亮的观点在当时不被社会主流接受。今天看来,这场论战不仅仅是观点之争,同时也是实践之争,即,像陈亮这样的个人状况能做官吗?抛开陈亮的个人经历,对于那些少年读书、长大注定做不了官的人来说,甚至对于那些从不做科举打算的生意人,现在有人称为“儒商”,陈亮的观点也确实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做生意真的一定与“仁义礼智信”相冲突吗?

陈亮曾经对不少暴发户大加赞赏,发财越多,赞美得越多,称“其智必有过人者。”然而,陈亮却不问这些暴发户是如何发财的,这也许同他自己放高利贷的经历有关。他对于发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结果。易中天先生多次强调一个观点:“不问动机,只问结果”,实际上与陈亮的观点比较一致。换句话说,这种观点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看结果,不问手段。

如今一些人称赞陈亮,也因为他的某些观点颇为符合资本主义的本性,认为陈亮代表当时正在崛起的商业资本,反对他的则代表落后的土地农业经济观念。一些人把陈亮与王安石放在一起,认为他们显示了资本主义观念的萌芽,却遭到农业经济的压制,导致中国未能领先世界走入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荒唐的论断,其实就是套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胡乱解释中国。它根本不顾当时中国的现实,先入为主地在把儒家或理学认定为落后、愚昧后,然后,只要反儒、反理学的,便非敌即友地做出价值判断。

南宋后期的这种争论和社会实践,因为蒙古人的崛起而没有持续下去,被打断了。直到明清以后,中国商人才开始在实践中检验陈亮的观点。我们看到,抛弃“仁义礼智信”固然可以发财,但是,这种发财也不被中国社会所接受。明清以后乃至今天,成功的商人,被社会肯定的商人,依然都是坚持“仁义礼智信”的。用通俗一点的商业语言说,“仁”是善待顾客和对社会做贡献;“义”可以看成是善待员工;“礼”是与合作者的关系;“智”是生意场上的智慧;“信”就是信用。中国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以这样的儒家原则为做生意的底线。如果说坚持这些原则的中国商人最后败于外国商人,并非意味着“仁义礼智信”在商业中毫无用处,只能说明外国商人太野蛮。所以,即便在今天,陈亮所宣扬的要发财就要去掉“五贼”的观点,也是不能被接受的。一些学者在欧洲中心论的历史阶段论影响下,为了实现资本主义早日到来,拼命抬高陈亮贬低朱熹的做法,只能导致为了发财而不择手段的社会现实,这种现实不是我们需要的。

责任编辑:张亚西
来源: 四月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