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滴石穿
一般认为,“水滴石穿”是由于水滴的冲击力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击石面而发生的,熟不知,无机化学反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地球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是由硫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硫酸钙与酸起反应后生成物溶解在水中,因此,“水滴石穿”还依赖于水中“酸”的作用。也是由于这种作用力,经过千百年的累积,演变成奇石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创造了许多如桂林山水般的人间仙境。
语源:《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原意: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
现意: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水火不溶
燃烧是一种化学氧化反应,发生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说来,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火就慢慢的灭了,这是利用“水火不溶”的原理。不过这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对于汽油、化学溶剂等引起的火灾,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水的比重一般大于化学溶剂,油漂浮于水面上,燃烧仍然继续,这时只能用沙子、化学灭火器等扑灭火灾了。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绝大部分为易燃易爆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更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源:《汉书.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现意:比喻两个事物根本对立,矛盾极大。
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度以下暗黑色,700度时火焰为紫红色,俗称为“炉火通红”,上升到800到900度时,火焰由红变黄,1200度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接近3000度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度,火焰由白变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说来,提高温度时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用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非单纯提高反应温度。古代的炼丹家们是不懂得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为火候到家,就能炼到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的,因此,无论炼丹家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厢情愿。
语源:清.曾朴《孽海花》“到了现在,可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兄弟们各显身手的时候。”
原意:指古时候炼丹家炼丹成功时的火候。
现意:比喻学问或技艺的功力达到纯熟、完美的境地。
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工业,商代《诗经.小雅.采绿篇》记载:“终朝采蓝……”,到了汉代,“取蓝”的规模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候等”。“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蓝色的靛蓝化合物。这种取蓝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影响广泛。1883年德国化学家Bayer测定出了靛蓝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双羰基、双苯环含氮化合物。1897年德国BASF公司首先采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靛蓝。用靛蓝印染纺织品,颜色鲜艳,经久耐磨,至今仍大量使用,当代最流行的牛仔裤就是这样染成的,当然,所用的靛蓝已非“青出于蓝”了,而是通过有机合成而得到的。
语源:《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原意: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而颜色比蓝草更深。
现意: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