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创干预模式问诊“筋骨之间”——记曙光医院骨伤科教授詹红生 詹红生讲解脊柱结构。(资料) “筋出槽、骨错缝”,传统中医伤科的经典表述,用于解释现代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病理机转,十分贴合。上海中医大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詹红生教授,师承石氏伤科代表性传承人石印玉教授,运用整骨手法、导引练功、针灸、中药等方法,为无数病家缓解伤筋动骨之痛。不久前,詹红生荣获市教委系统“医德标兵”荣誉称号。 中医手法有时真能立竿见影 筋与骨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许多骨伤科疾病的发病。詹红生说:厘清“正骨”与“整骨”两者的区别很有必要。正骨的效果,一般理解为影像学上分毫不差,但患者的功能康复几何,无从得知;整骨,更侧重于通过调整筋与骨的关系,实现患者的功能康复。进入骨伤领域廿余年,詹红生常感叹:有一些理论与临床实际情况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少患者片子上看到的问题与症状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有亲手给患者做检查,才可能做到准确诊断。利用中医手法帮助患者解除疼痛是他的一大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在内科摸爬滚打了10年的詹红生,渐渐找到兴趣所在:导引、手法。他说,“许多内科病的疗程长、效果慢,但导引、手法很神奇,有时可以使抬着进来的患者走着出去,效果立竿见影。”所有科室里,骨伤科应用导引、手法最多,自此,詹红生钻进骨伤疾病诊治一发不可收拾。 历经多年钻研,詹红生及其团队研究出应用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特色技术服务。例如,在保守治疗方面,开展理筋、整复手法、针刀、针刺艾灸联用、中药熏蒸擦洗等10余项技术;手术治疗方面,开展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微创内固定、胸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骨关节病术后康复技术等多项中西医结合技术。此外,还根据石氏伤科经验研制了10余种医院自制制剂,深受患者好评。 收费低廉疗效显著造福患者 在患者眼里,詹红生医技精湛,素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美誉。他解释,定性、定位的诊断治疗堪称秘诀。通过手法,先要了解患者患病的性质和病患位置,才能实现手法的精准治疗。如今,詹红生带领骨伤科正在努力打造筋骨伤病“一体化全程式诊疗服务”模式,它融合了传统伤科与现代诊疗技术、内治与外治、被动与主动、预防与康复、保守与手术治疗于一体。临床显示,综合性个性化治疗方案可缩短50%的疗程、提高30%的疗效,降低60%以上的复发率。 作为一名老党员,詹红生总是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让患者以最少付出获取最大疗效,他心甘情愿选择收费低廉、疗效显著却大量耗费个人精力体力与时间的治疗方法。他带领团队整理研究了7套导引练功康复操,手把手教会患者,帮助康复。这些康复操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益,但詹红生坚持做着“吃力不赚钱”却造福患者的事。 看骨伤科的患者大多知道,詹红生的门诊一号难求。为缩短外地患者在沪停留时间、降低就医成本,他常会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做手法治疗,并不收取专家费用。 结合现代技术找寻病理机制 传统中医诊疗骨伤疾病,讲求“手摸心会”,詹红生说,“手摸”不难学,“心会”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今,利用现代手段来找寻导引、手法的作用机制,已在大胆探索。例如,从功能影像学角度发现刺激穴位后的效果;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的机制。 从不拘泥本专业,更愿意全方位看问题,临床诊治上,既看到人所生的病,更重视生病的人,这是詹红生最擅长之处;延伸到科研,同样如此。他说,两年前在美国看到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已运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成功构建出数字化的颈椎模型,并可模拟手法进行整骨治疗,这样的数字化模型将来应用于临床教学和专业化的整骨技术培训,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问诊骨伤疾病廿余年,詹红生见证了疾病谱的变化:10年前,腰椎病患者居多;10年后,颈椎病患者为主。他独创出“四以结合”的干预模式,以塑造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为先导,以手法针灸施于外,以药物饮食调理达于内,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于始终,强调医患合作,持之以恒,身体便可远离骨伤之痛而筋骨强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