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我用两年时间学到的计划管理方法

 老M啊 2016-09-06
这篇约稿我们希望少聊APP,多聊学习和生活。
 
亚航是少数派的编辑,如此留言让我有点猝不及防。
 
毕竟少数派的Slogan是:高质量应用推荐媒体。
 
不过他下面几句话说服了我:
 
本身我们用各种APP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效率,进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希望少数派的内容可以更进一步,不单停留在最浅层的App的介绍推荐,还能更多讲一些方法论,分享经验思路,从而能深入去影响大家使用APP的观念。我们认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方向。
 
就为这句话,我觉得有必要帮它们打个广告:



 

这篇文章,我想参考这样的逻辑展开。


 
想来离开大学已有两年,回顾每次开学,都是雄心壮志,订下目标,然后在吃喝玩乐面前不断放弃原则,最终回到最初的自己。
 
哎,说来都惭愧。
 

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虽然没有尽善尽美,但至少在完美之前,实现了完成。


今天分享给大家。

 
 
(一)订计划的学问
 
本科学过一门课,叫做《项目管理》。学习的时候一带而过,感觉内容太空没有价值。但偶然一天重新捡起来,突然发现原来别有洞天。
 
比如其中的项目管理计划:一个项目从计划安排、到执行、到监控、一直到结束的系统方法论。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大项目和子项目。


说人话,就是大的目标和其子目标。比如大目标是写一本书,那其子目标就是每个章节,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某个章节的引言。

 

第二,项目的进度安排。


即把之前订的计划按时间轴进行划分,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

 

第三,项目的里程碑事件。


也就是制定一些时间节点。节点是给拖延症患者的解药,无论如何在该节点前要完成前一阶段的内容。

 

第四,项目交付成果,明确以何种形式实现。


可能是一份报告,可能是一次展示。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是“关键可交付成果”,即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从而引导精力的分配。

 

第五,重要的参考资料列表。


即要完成这些内容可以借鉴的内容。

 

将这五个概念进行组合,杂乱无章的计划瞬间改头换面。



二)举个自己的例子
 
这样说来还是很空泛,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对我来说,我在今年年初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APP评测师。
 
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我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参考资料。
 

国内在APP界最出名的网站是少数派和Appsolution,除此之外,威锋网和数字尾巴也有版块进行推介,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内容。


 

2.将计划细分和确定交付成果。


 
①阅读参考资料。
 

将相关网站近一年的文章进行整理,集中阅读。


交付成果是:归纳出写作的套路。

 

比如我找到的套路就是:描述场景,产品素描,亮点展示,归纳总结。


 
②练笔尝试。
 
选择个人平时使用最多的App进行练笔。
 
App重点选择了5个,分别是:Onenote、印象笔记、Paper 53、Instagram和Instapaper。
 
交付成果是:微信成文。
 
写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最早期是Instapaper,只是简单介绍亮点,这难以吸引他人。
 
之后开始进行升级,利用自己的优势即PPT展示,让形象分先上去;然后按照套路行文,保证点线面都涉及;之后再适当加入背景故事,吸引更多不那么关心App的大众关注。
 

如此,文章的内容饱满,形式清新,阅读量也上去了。



↑ 我的印象笔记管理术




 
③认识App开发者。
 
隔岸观火,终不如飞蛾扑火。
 
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去认识App开发者,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交付成果是:加微信,甚至电话,如果可以的话做采访并成稿。
 

公众号这时候帮了我大忙,当一个App的推介文能达到5000以上的阅读量时,也算是帮其做了分销,有了这个基础,只要找到开发者,一般加好友都不会太难。


 
3.制定里程碑事件。
 
里程碑事件有三个:第一是归纳文章套路,第二是写作第一篇测评,第三则是认识第一个开发者。
 
万事开头难,只要步入正轨,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
 

比如认识开发者这件事。任何行业都有圈子,认识其中一个,很容易就能打开局面,找到并结交其他人。


 
4.制定甘特图。
 

将这一切画在时间轴上,提醒自己去按部就班完成。


 
通过这样的计划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也找到了感觉。
 
现在写App测评,一方面有了自己的模式,跟其他测评文章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有了渠道去认识从业者,能了解到更多背后的故事。
 
而这一切又作用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比如职场类经验,为其提供落地的方案。
 
一举多得。
 
 
(三)对计划的再次分割
 
计划在落地的时候,会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一口气吃掉一个苹果容易噎着。
 
解决方法就是把苹果切成片,一口一口吃下去。
 
这时候我们可以参照番茄计时法:每25分钟(一个番茄钟)去完成一个小任务,然后休息5分钟,再去完成下一个番茄钟,如此往复。
 
这里涉及到两个逻辑:
 

第一就是对计划的把控能力,即指导如何去切碎。


比如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切碎成如下形式:

 

①完成提纲(1个番茄钟)

②初步完成大概内容,不介意排版和表达(2个番茄钟)

③完善内容(1个番茄钟)

④排版美化(1个番茄钟)

 
之后在每个番茄钟的时间范围内集中精力去完成对应内容,在有限时间的督促下,效率自然上来。
 

第二就是对自己的奖励,休息的时间不能少。


可以是听一首歌,吃一点零食,也可以是去接杯水放松一下。

 

当大脑形成了这样的良性机制后,会更有动力完成下一个番茄钟。




↑ 有激励才有动力

 

 


(三)几个有用的工具
 
在制定计划上,有几个工具想要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是奇妙清单(Wunderlist)。



↑ 奇妙清单

 
原因有三个:
 

一是全平台支持。


安卓、苹果、Windows 8/10、浏览器和桌面版,一应俱全。对于我这种手机用苹果,电脑用Surface的人的来说,简直不能再完美!

 

二是多层次分割。


它提供了三个程度的细分维度,文件夹是第一层,事项是第二层,进入事项里面可以添加更细分的任务。基本可以解决个人工作生活的大部分计划任务。

 

三是“今天”“本周”的呈现方式。


当给事项添加了截至日期后,如果它刚好今天或本周待完成,我们可以在这个文件夹里看到。所以每天只用看看“今天”下面的待办事项,便可以十分方便地开展一天的工作。

 
 

第二个是番茄土豆。



↑ 番茄土豆

 
类似APP还有:学霸拯救地球,Duha,forest。
 
番茄计时器App很多,这里推荐的几个特色都很鲜明:
 
  • 番茄土豆:全平台支持。

  • Duha:极简页面。

  • forest:种树的概念,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放弃计时而玩手机,那树就枯萎。

  • 学霸拯救地球: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来引导完成番茄钟。

 
 
第三是手绘。
 
其实工具用多了,还是会更愿意拿出本子或Paper 53来手绘。
 

这一方面是让自己更平静,另一方面则是手写下来的东西更有仪式感。毕竟键盘敲击与用手图画的感觉,真的是千差万别。



↑ workflow写作计划,Paper 53制作

 
 
好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1.用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自我计划管理。核心要点包括:
 

①明确大的目标和小的目标。

②明确时间轴。

③制定项目的里程碑事件。

④明确项目交付成果。

⑤搜集参考资料列表。

 
2.借助番茄工作法的思路让计划落地:
 
将任务切割成片,每个番茄钟(25分钟)完成一片,完成之后休息5分钟。
 
3.相关APP推荐:
 

①计划制定:奇妙清单。

②番茄工作法:番茄土豆,forest,Duha,学霸拯救地球。

③或者还是回归手绘。

 
 
今天就分享到这,还是那句话:如果喜欢曹将的分享,欢迎赞赏,点击广告,或者分享出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