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中年级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的研究》阶段研讨活动

 竹琴舞叶 2016-09-06

《小学中年级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研讨

                石嘴山市十一小  张学梅

 

   时间: 2013年11月25日

   地点: 二年级一班

   参与人员:课题组成员、教科室周主任

   活动过程:

一、强永瑞老师上研讨课《苏雅的画》,课题组成员听课,作好记录。 

11月22日上午第一节课)

 二、11月25日下午集体研讨。

    负责人:按照开学初的你课题研究计划,本月开展课题研究集体研讨活动,强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研讨课,大家就这节课有感而发,多角度谈收获。

三、研讨过程:

(一)强老师说课。(围绕专题)

(二)课题组成员评课

       

 强永瑞执教的《苏雅的画儿》之我见

耿娜丽

听了强永瑞老师执教的《苏雅的画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亮点一: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朗读除了是一种阅读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的手段。强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达到感情朗读,使学生一步步走入文中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里变化,熟悉文章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朗读能力。

亮点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理解在人物语言的前面加提示语进行有层次的朗读,重视学生个性化朗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老师的这一理念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使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亮点三: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教材教活了。

词语是一篇文章基本的构成元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强老师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端详”、“嚷”等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从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为了加深学生对爸爸说的话“只要可动脑筋,坏事有可能变好事”的理解,强老师灵活使用教材,就“班里花盆打碎,一盆花变成两盆花”一事做了很生动的讲解,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丰富了语文的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亮点四:将爸爸的话与名言巧妙结合,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名人名言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一句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就是一个个思想火花,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强老师“将爸爸的话与名言巧妙结合”作为课文总结部分,这一设计颇具匠心,每天积累一两个这样的句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强老师始终都能紧紧围绕小专题展开教学,抓住每一个“读”、“说”、“写”的有利时机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苏雅的画儿》评课

                              张 翠 红

强老师在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恰当运用远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强注重创设情境,:“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老师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老师让同学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在课堂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学生读时兴趣盎然,高兴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在读书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在语文教学中,强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课堂小结。学习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老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老师举的例子非常恰当,然后引导学生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雅的画儿》评课稿

 

王 海 霞

   《苏雅的画儿》这篇课文写了苏雅画画时,不小心将画弄脏,爸爸给她出主意,巧妙地弥补了过失。

强老师围绕小专题《中年级随文小练笔的研究》执教了这节课,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老师始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质疑,交流,解疑,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这堂语文课里教师运用了设疑自探和解疑合探两个教学环节。在设疑自探环节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期待,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一至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端详’是什么意思?”“由此你看出她对自己的画怎么样?”“可是就在她画最后一笔的时候“啪”的一声,水彩笔掉到了地上,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可是苏雅却吓得哭了起来,快来帮苏雅想个办法?”教师始终在引导学生经历着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解疑合探”这个环节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问题答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回答,如在教读最后一段体会“嚷”时问:“这是嚷吗?嚷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效地在问答中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评价问题,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课堂上都能坚持让学生回答、补充、评价,绝大部分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课堂上,强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熟读课文去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感情朗读指导时间充分,指导细致。在朗读指导上强老师不怕浪费时间,一个不行老师没有直接教读,而是让学生评一评再读一读,自主体会,自主朗读,用学生练读、指名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读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朗读融进学生的生活。

强老师还设计了提示语的填空练习,抓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学完课文之后,强老师让学生填空如?“爸爸连忙走进来,(   )问:‘怎么了?’苏雅(    )说:‘我的画儿弄脏了,再画来不及急了。’”等句式,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引导感情朗读,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最后的“嚷”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话全班体会嚷的气氛,嚷字的含义,效果特别好,让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虽然本课没有随文练笔,但是这种口语的训练又何尝不是随文的练笔呢?低年级的课堂应该从朗读入手,体会作者语言的巧妙,感情的丰富,用词的准确,就是一种写作的训练。

 

              评强老师执教的《苏雅的画儿》专题研讨课

                 赵 爱 君

一、强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注重创设情境,如:“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她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她让学生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在课堂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学生读时兴趣盎然,高兴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在读书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变化。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词语。

二、 读、思、讲三结合,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训练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重视课堂小结和拓展。学习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强老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 学生举了好多例子,都很恰当,强老师举了班里的花断了,她又插在花盆里 片成了一盆花,这个例子。以上这些都是强老师为了学生的小练笔在挖掘素材。因为在下课前强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

                      《苏雅的画儿》评课稿

   陈 玉 玲

强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读为主,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回答出来,采用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填词读等多种方式,并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堂课的亮点是:

1.抓住重点词语学习,为学生随文练笔做好铺垫。。

布置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从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她的画很漂亮?重点理解词语:满意、端详、参加比赛。在这里满意是最能体现她的画漂亮的词语。所以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学生对端详较难理解,可以采取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可以追问,她的画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样就在回答的同时体会到画的重要性。

2.抓住人物的语言变化

问:那么你又从哪看出她的画后来变得更漂亮呢?学生会很容易直接回答出苏雅同学的话。(汇报1这一张最妙!2. 瞧,这小花狗多逗!3.你怎么会想到画小狗呢?)可以问他们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怎么说出来的,学一学他们的语气。指导学生带着惊讶、可爱、赞美、羡慕的语气练读同学们的话。(苏雅的画一拿出来,全班就嚷开了)这一句。让学生重点理解“嚷”的说话方式。

3角色体验,入情感悟。

分析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是学生对人物认识的一个体验,同时也是感情的升华。看板书理顺苏雅的情感变化:(满意----悲伤----喜悦)相信再次读全文的时候,一定会带着对苏雅情感的体会。把文章读的更有情感。那么我们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小专题实施心得体会

王 新 霞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凭教材上规定的那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继续围绕小专题“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展开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仿写。仿写就是仿照例子写句子。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出示句子仿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大自然中的景物每天都发生着变化,他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你能把它们的语言记录下来吗?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小节。学生的兴趣浓厚,模仿到位,有的写了好几小节,想象丰富。

2.补写。补写就是根据文章的情感思路,把文章中没有详细描写的情节写完整。教学《西风胡杨》时,为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随机进行随文练笔指导: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

3.想象写。就是在文章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不高兴”当了建筑师,“没头脑”当了演员,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4.添写。添写就是在文章行文简介之处进行拓展写作。因为行文的需要写得比较简练,它会给我们理解课文带来难度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拓展、延伸的空间。在教学《金奖章》时我是这样拓展的:你认为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还应该把金奖章发给哪种动物?说说你的理由。请你替她写一段颁奖词。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小专题展开教学。

在小专题的实施过程中我还存在以下困惑:  

1.课堂小练笔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课堂小练笔活动之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苏雅的画儿》评课稿

            

在课堂上,强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熟读课文去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这节课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强老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质疑,交流,解 疑,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文是按画坏——改画——明理的顺序叙述的,全文共15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写苏雅画画时,不小心,彩笔掉到了纸上,弄脏了即将完成的画。第5——11自然段写爸爸给苏雅出主意,再弄脏的地方画上一只小花狗,变坏事为好事。第11——15自然段写苏雅的画儿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她从中明白了爸爸说的话的道理。在讲画坏一部分时,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熟读课文去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如:“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老师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老师让同学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

讲第二部分改画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苏雅的对话,其次提问让学生找出爸爸想的办法及体会苏雅听到爸爸意见时恍然大悟、高兴的心情,老师是让学生通过拍手做动作说出“爸爸,你的主意真妙!”。让学生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着急的哭变得高兴,读出高兴的语气。第三部分苏雅的画儿受到同学的赞美,主要抓住“嚷”一字,让学生也学着嚷嚷。最后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苏雅懂得了爸爸讲的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苏雅的画》评课

刘新琴

听了强永瑞老师执教的《苏雅的画》有关小专题的研讨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强老师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虽然整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但是老师每个环节走得比较扎实,及教学了字词,又引导学生扎实的读文学文。

其次,教学中,教师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说——再读等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课文内容,例如,教学中,老师抓住一个“嚷”字,让学生当堂做“嚷”的动作,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老师在整堂课中,讲读、思、做设计得恰到好处,及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强老师设计的天空练习题紧扣小专题,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字完成填空题,地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苏雅的画儿》评课稿

   沈  娜

听了强老师执教的《苏雅的画儿》一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1.课堂上强老师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强老师很注重注重创设情境,如: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让同学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在课堂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学生读时兴趣盎然,高兴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在读书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2.读、思、讲三结合,强老师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训练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重视课堂小结和拓展。学习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老师先讲了一个班里发生的坏事变好事的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雅的画儿》评课稿

       杨 扬

听了强老师执教的《苏雅的画儿》一课,总体感觉流畅自然、扎实有效。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体会的很到位,说得恰到好处,真正理解了课文要说明的道理。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强老师注重创设情境,:“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我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我让同学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在课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学生读时兴趣盎然,高兴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在读书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在人物语言前面加上提示语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两点,这个教学设计很有时效性,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词语,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感受,根据加的提示语朗读好人物的语言,还可以为写作打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学习的。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强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课堂小结。学习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强老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老师还补充了一个班级了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对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这个道理理解的更深入。

              

   张文芝:

《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文中当苏雅拿着自己的画儿在同学们面前展示的时候,全班同学嚷了起来。强老师紧紧抓住这个“嚷”字,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运用的准确。起初,先指名三人分别来读嚷的话语,然后让学生评价这是不是“嚷”。因为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天天都有七嘴八舌嚷的经历,因此一下子明白这不是嚷,而是一个一个地说。此时请老师抓住时机问:“那怎么才是‘嚷’呢?”一个学生回答:“‘嚷’不能一个一个说,而要一起说。”老师又请三位同学再来一起“嚷”,此时的“嚷”味十足。但老师并没有罢休,接着说道:“如果你看到这幅画,你会怎么说?”学生兴味盎然一个接一个地夸起了苏雅。老师又一次提到了“嚷”字——“那让我们大家一起嚷着来夸夸苏雅。”教室里立即出现了“嚷”的场面。一个“嚷”字老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它。更巧妙的是,一个“嚷”字让学生感受到爸爸的注意之妙,从侧面又理解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含义。

张玉珍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熏陶情感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苏雅的画儿》文章对话较多,要想读好对话必须充分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此时老师的点拨指导极为重要。如:爸爸在客厅催苏雅:“苏雅,不要再画了快去睡吧!”强老师引导:这时候大概几点了?生活中你的爸爸是怎么催你的?这么晚的时间,明天还上课呢。爸爸会怎样的语气催苏雅?最后指名朗读。再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文章510段,怎样读好对话呢?学生在自己练习读完对话之后,老师引导:第六自然段“我的画儿弄脏了,再画也来不及了……”应该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因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的苏雅是哭的状态,所以朗读特别到位。当爸爸出完主意后,苏雅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兴奋”也一下子读了出来。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再次朗读,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

姜婷:

字词是习作的最小单位,文章是由许多的字词组成的。字词用得准确、生动小练笔就成功了一半。本堂课强老师在感悟朗读中引导学生换词理解、填词读句,不放过一个重点词语。虽然课堂中没有现场让学生动手练笔,但整个教学中无不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指导,激发着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510段后,老师说:“文章这几段中虽然没有提示语,但同学们都得特别到位。我们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试着加一加提示语,这样会读得更好。”于是出示课件:爸爸连忙走进来,()地问:“怎么了?”苏雅()地说:“我的画儿弄脏了,再画也来不及了。”爸爸仔细地看了看,()地说……

这一环节足以看出老师的用心与细心,她在教学中及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走向写话练笔的大门,手把手地辅助学生。在没有真正地开始进行习作的时候孩子们的字词积淀已经颇有收获了。同时,结合本课重点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引导学生练习写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事情作为一项家庭作业。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我认为最后家庭作业写片段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坏事变好事”这一事例在生活中并不是没有,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去发现生活中这一现象有一些难度。片段练习的素材就已经难住了学生,片段如何下笔?

 

                     评《苏雅的画》(专题研讨总结)

            张 学 梅

      一、表达方面: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填写描写心理的词语,采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模仿用词,丰富词汇;通过不同语气的读,再现情景。(换词法)

     二、内容仿写:

     1、画被弄脏了,如果是你,你会么办?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是说话训练。(联想法)

     2、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仿写课文内容。(仿写法)

     三、积累

    课内:背诵爸爸的话

    教师推荐:名人名言

   1、《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专题训练的切入点我设计了两处:

    如果丹尼斯的爸爸当时把库伯当小偷的“揪”出来,结果会怎样?(故事情节改写)

    2、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内容仿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