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 小专题方案 执笔 张学梅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阶段的写话要求各有不同。低年级主要是写句子,中年级主要是写一段话,高年级注重整篇文章的写作。可见片断写作在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习作教学是走得比较匆忙的,一般的老师,到三年级时,就会在每个单元的写话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了整篇习作的练习。习作指导的跨度太大,学生跳起来够不着“桃子”,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提笔不知写什么,怕写作文。为了完成作业就凑字数的,照抄作文书的内容。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过了段的训练。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一般的理解是阅读课用来训练理解和积累语言,作文课用来训练表达和运用语言。而小学语文在课程安排上,作文教学的时间是明显少于阅读教学时间的。因此学生书面表达训练的机会就比较少。而四年级又是学生习作从句到篇的过渡阶段,写好片断对高年级的成篇作文写作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中年级即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研究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提高教师的驾驭教材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作文素描训练 上海市的吴立岗、贾志敏等人认为,小学作文“四步训练”相对“三步训练”来说是个进步。可是通过三年级的片段训练,立刻让四年级学生独立地写命题作文,值得商榷。学生从四年级起进行简短记叙文的篇章训练,而要掌握简短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中心,还必 经过调查发现,三、四年级学生作文的主要毛病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原因何在呢?一是学生不会观察,不会想象,即形象思维能力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常用词汇十分贫乏。据此,他们借鉴美术教学的经验而创造了一种适用于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形式——素描。所谓素描训练,乃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三年级进行片断素描,通过对静物、动物、景物、房间陈设以及人物动作对话、外貌的描写,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生活知识和常用词语,掌握片断的各种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写作技能。四年级进行叙事素描,通过对“一件事”的演示和观察,使学生学会综合进行片断素描,掌握简短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基本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二)读写综合的训练 如果说以上四个作文教学流派都主张小学语文学科分设“阅读”和“作文”两类课,那么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则主张把读和写紧密结合,取消通常的作文课。他经过长期的教学试验,总结出一套富有成效、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把作文知识和训练结合到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他按照写好一篇记叙文的要求,总结出七条读写对应规律,教给学生从读学写的方法。“读写对应”的具体做法是:(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这样,既抓读,又抓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 总起来看,近20年来祖国大陆对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各种探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例如先放后收的训练和读写结合的训练);二是注意吸收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将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例如作文分步训练和作文素描训练);三是开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既博采众长,又创造自己的特色,并且注意把训练计划细目化,实现训练项目的操作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从训练的切入点,训练的形式与方法等方面作了一定的阐述。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中,也有一些关于随堂练笔的安排。但对于中年级随文进行片段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选定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切入点,安排在什么时间进行训练,训练该有多长的时间,写作训练如何指导,包括哪些步骤等都缺乏具体的阐述。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学生主动、自由、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总结实践经验,对于促进习作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能运用准确地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我笔写我心的 3.为一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专业发展,推动校本教研提供范例。 (二)理论价值 1.通过文献研究、教学实践,在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交流中形成具有理论价值的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 2.将课题研究成果“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 运用于教学之中,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语文习作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几种智能。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学生不同的智慧潜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语文教学应适应儿童群体智能地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地多样性,开发儿童地各种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外化为实践地能力。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就是要使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己原有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遵循原则 1.主体性原则。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自主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2.合作性原则。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仿写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以求共同提高。 3.开放性原则。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多学科的融合探究,实施课内习作探究到课外习作探究的开放性阅读教学。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批判性原则。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独立探究,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比较、鉴别,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教科室参与课题的指导,并把教研活动纳入工作计划。 (二)课题组成员教改意识前卫,教研能力强。 (三)每月定期开展研讨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 (四)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课题研究为主题的大型研讨活动。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设计报告 一、概念的界定 “小学中年级学生”指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本专题特指四年级学生。 “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更新课程观念,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实践,使教师树立“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观。 (二)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小学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三)在个人实践、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团队合作品质,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准确把握有价值的教材资源,经过随文小练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如何在教学预设和教学过程中选择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去开发资源,实现习作的高效成功。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2012年在校的四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附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 五、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2012、6——2014、12)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6---2012、12) 分析教情学情,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1------2014、8),按照计划分为二个研究时段实施研究工作。 时段一(2013、1----2013、7)完成三项工作: 1.学习有关随文小练笔的理论知识。 2.听取专家指导。 3.分析学生习作情况,研究训练策略。 时段二(2013、8---2014、8)完成四项工作: 1.分班级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 2.研讨交流(说课、上课、评课)。 3.教师反思,写案例和论文,整理学生实践性作业和其他有价值的资料。 4.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9---2014、12)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六、研究措施 完成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研究组织规范化 (1)指导组成员 路月琳 王桂兰 (2)研究组成员 潘晓翠 张学梅 马凤兰 潘鹤翔 周秀玲 2.研究工作细化 (1)张学梅 潘晓翠 周秀玲: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撰写课题计划,对课题研究资料的审阅,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马凤兰:负责本组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订工作。 (3)潘鹤翔: 负责本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编订工作。搜集本专题研究中所需的相关资料、信息。 3.研究的引领 虚心听取专家的引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完成《小学中年级学生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八、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2.教育科学出版社,肖川主编《名师备课经验》 3.《窦桂梅的作文教学法》 4.《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 5.《支玉恒习作典型课例全辑》 6.《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