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参考】“深度课改”一定要关注这些课堂细节:拥抱这5大变化吧!

 无痕教师 2016-09-07
2016-08-30 
点击上方“校长会” 可以订阅哦


从“教中心”到“学中心”,再到“去中心化”,课堂一直走在不断变化、不断改革的路上。其实,改革原本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那些在改革初期确定的方针、方案、方法,随着改革的深化,可能就成了障碍,需要调整、改进、优化。

课堂改革也一样,似乎不断纠偏才是课堂的常态。

当下,进入深水区的课堂改革又该关注哪些细节,又该纠偏哪些行为,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呢?

新课堂整体呈现出两大典型特征:一是合作学习,一是说的解放。无合作不学习,无表达不学习,这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真实的课堂现场,有太多的现象需要纠偏。

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

小组学习不一定是合作学习,有时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却没有真正的合作与协同。小组作为一个学习组织,其凝聚组员的最大公约数是团队的共同需求。需求相同,目标才可能一致。

但是,你发现了吗?教师基于差异而确定的一直固定不变的小组,长此以往会出现审美疲劳,甚至会产生学习观点的同质化现象。小组到底因何而建?一定是因需要而建,学生基于共同的需求而走到一起,那么,这个小组就是一个“自组织”。

从共识到我见

小组合作是为了达成共识吗?也许在达成共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聚集不同的意见。当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谈出自己的“一己之见”,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才是更真实的学习。

我们也发现,小组合作中为了尽快达成共识,一些优秀学生过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那些后进生听到了正确的结果,也就不再独立思考,自然让渡了表达见解的权利。

小组讨论从关注达成共识到发现不同,听到不同的声音,标志着真正讨论的发生。否则,只有灌输与接受,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从展示到分享

课堂改革的初期,展示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往往通过放大展示来拉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展示可以滋生自信,展示可以强化学习。但是,你发现了吗?展示往往都是已知的内容,展示前往往要做精心的准备,所以展示往往精彩而唯美。

主张从展示走向分享,则是倡导更真实的学习,是要分享问题,分享思考,分享想法,而非展示答案;分享注重的是生成的内容,表达的是动态思考的内容,可能是不成熟的,是粗糙的,但它是没有经过准备的,是更真实学习的体现。

越是基于真实的表达,越是粗糙的。

从表达到倾听

也许我们已经太过于重视学生的表达了,太在乎学生说了什么,以至于学生为了表达观点都会高高地举起小手,争先恐后。但是,你发现了吗?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于不去倾听别人说了什么,而只关注自己要表达什么。

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说之前重要的是听,只有听清楚别人说了什么,说得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出回应。

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

好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可以说出自己懂的,说出正确的理解,还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不会的,自己理解错误的内容。

台湾教师李玉贵多次到日本访学,她曾谈到过一个现象,日本学校的课堂上,站在黑板前展示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不懂的学生。而我们的课堂上却恰恰相反,机会更多属于那些懂的学生。

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展示正确的地方。

人是在遇到挫折、困难和错误中成长的,学习也一样。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跃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师享互联(sxhlp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