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开颅术-临床诊疗指南

 神外小白 2016-09-07



开颅术



第一节  术前准备

为使开颅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在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病例讨论、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禁食禁水、术前用药等。

1.术前病例讨论  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进行,参加人员不得少于2 名,再次复习病史、查体、影像学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制定手术计划,讨论并记录。

2.剃头备皮择期手术剃头最好在手术当天进行,经彝手术病人须剪除鼻毛。

3.禁食禁水为防止麻醉及手术中病人呕吐、误吸,择期手术前至少禁食禁水 6h。

4.术前用药

(1)手术前晚适当给予镇静药,以保证病人睡眠充足,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0mg肌内注射,手术前30min可给苯巴比妥(鲁米那)0.1g肌内注射。

(2)合并脑水肿的病人,术前1?2h可应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水肿较明显者可静脉给药。

(3)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者,术前应根据内分泌化验结果酌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4)有糖尿病的病人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癲痫病人应抗癫痫冶疗。

(5)术前应用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使手术容易操作。

第二节  麻醉

开颅手术多选择全身麻醉,过度换气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常选择气管插管,尽量避免使用能使颅内压增高或诱发癫痫的药物。

为了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和开颅时头皮出血,多在全麻基础上附加局部浸润麻醉,选用0.25%~1%普鲁卡因行皮内及皮下注射。

第三节  体位

手术区域不同,病人的体位也随之不同。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而小脑幕下手术常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原则上尽量使病变位于术野中心,使需要牵拉的脑叶能自然下垂以减少脑损伤,便于手术显微镜的照射等。

第四节  开颅操作

1.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2.麻醉、体位安置妥当,再次核对影像资料无误后,画出矢状线、中央沟投影、枕外隆凸等解剖标志,根据手术人路画出皮肤切口。幕上开颅要消毒整个头部,幕下开颅消毒范围应包括后颈、顶后、枕、双肩,两侧至耳轮。成年人采用碘酊、儿童采用2%碘酊进行消毒,晾干后均须用70%乙醇溶液脱碘2?3次,以免刺激皮肤。

3.消毒后切口四周铺无菌巾,再覆盖圆孔手术单,贴上手术贴膜。

4.头皮切口局部麻醉。

5.一般采用0.5%或1%普鲁卡因,沿切口线先行皮下注射,然后行骨膜下注 射,最后行腱膜下注射,直至整个皮瓣降起。

6.一般开颅手术操作。术者与助手各持一块纱布,用手指紧压切口线两侧皮肤,分段、逐层切开头皮,每切开一段后,须仔细止血,满意后皮缘上头皮夹,再切开下一段。于腱膜下分离翻起皮瓣,再根据骨瓣形状切开肌肉、骨膜,推开后显露颅骨。

7.颅骨钻孔。用线锯。开颅时至少要在骨窗四角处各钻一孔,如孔间距离过长 (超过6cm),可在两孔间加钻一孔。铣刀开颅只须在关键位置钻1?2孔。必要时扩大骨孔,以便于穿行线锯导板或铣刀,再用线锯沿骨孔锯开或用铣刀铣开骨窗,遇到颅骨出血,须用骨蜡及时止血。

8.用小圆针与细线将硬脑膜悬吊于骨窗四周,硬脑膜出血可用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硬脑膜止血满意后,用生理盐水将术区冲洗干净,术者更换手套,骨窗四周覆盖棉条,然后再剪开硬脑膜。

第五节  常见手术入路

1.部入路 额叶底部、额叶前部、颅前窝底、鞍区等部位的手术多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多数情况下,仅须切开病变侧单侧骨瓣。病人仰卧位,尽量采用 头架固定头部,眶上中线附近钻孔时尽量避开上矢状窦及额窦,如额窦开放,应将黏膜推人额窦,用浸有庆大霉索的明胶海绵将窦腔填塞,再用骨蜡将破损窦口封闭。

额叶中后部、侧脑室前部及第三脑室等部位的手术多采用病变侧额部发际内“马蹄形”切口,也可采用直切口或弧形切口,头部可适当抬髙,使病变位于术区最高点.

2.翼点入路 常用于鞍上、鞍旁、蝶骨嵴、海绵窦等部位手术,以及前循环动脉瘤、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手术。病人仰卧位,头向对侧旋转30°?45°、后伸15°30°尽量用头架固定,采用额颞部弧形切口,由眶上弧形向下达颧弓上缘。

3.部入路多用于颞叶、海马、颅中窝底等部位的手术。病人多取侧卧位,病侧向上,可采用“马蹄形”切口,由颧弓上缘中点处直线向上,离上矢状窦4-5cm处弯向后行,至顶结节处弯向下直至乳突。也可采用“?”形切口,即在耳上从前向后。最后终于耳前。

4.顶枕部入路用于顶叶、枕叶、大脑镰中后部等部位的手术,多采用侧卧位、“马蹄形”或直线切口。

5.经枕小脑蒂入路(Poppen入路) 多用于中脑及松果体区手术,病人侧卧位或俯卧位,头皮“马蹄形”切口,内侧由枕外隆凸起,沿矢状线向上约6cm弯向外行,于横窦平行向外约5cm,再向下至横窦上沿。

6.枕下后正中及旁正中入路枕下后正中人路多用于小脑蚓部、第四脑室、脑干背侧及枕下减压手术,病人侧卧位或俯卧位,也可采用坐位,头架固定头部使颈部伸开,多采用直切口,由枕外隆凸上约2cm处沿中线向下达第2颈椎水平,骨窗上缘达横窦下沿,下缘至枕骨大孔。

枕下旁正中入路多用于脑桥小脑三角(CPA)、脑干外侧及小脑外侧等部位的手术。多采用侧卧位,也可采用仰卧位,头转向病变对侧,可采用与中线平行的直切口,位于中线与乳突间,上起上项线上2cm处,下至第2颈椎水平。也可采用 “倒钩形”切口,由枕外隆凸旁、上项线上1?2cm处平形于上项线向外达发际,然后沿发际向下至第2颈椎水平。

枕下入路开颅时,在不具备铣刀的条件下,可不做骨瓣成型,将枕骨鳞部直接咬除。

第六节  广泛减压颅骨切除术

持续而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是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减压手术就成为神经外科经常应用的术式。但如何做到有效的减压,长期以来却 未能统一认识。有学者测试要获得100ml以上的最大减压效果,骨窗直径要超过 14cm。广泛减压颅骨切除术(国内称大骨瓣减压术)符合这一要求并被大家所接 受。

【适应证】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2.颅脑CT扫描显示脑挫裂伤严重,脑水肿形成,中线结构移位明显但无颅内血肿者。

3.颅脑CT显示脑弥漫性肿胀,双侧脑室对称性缩小,脑池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者可行双侧减压。

【禁忌证】

1. GCS或=3分。

1脑疝晚期,呼吸循环功能明显障碍,难以接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

同开颅手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中线旁开2?3cm,自发际向后延伸至顶结节,弧形向下止于上项线上3cm处做一切口,再从冠状缝与矢状缝分叉处稍后弧形向下止于颧弓中点。两个切口形成前后两个皮瓣。于骨膜下分离前后两个骨瓣,前至额骨隆突,后到上耳轮根部,颞肌剥离至颞窝。

颅骨钻孔6?8个,呈椭圆形切除单侧大部分额骨、顶骨及颞骨鳞部,将颅前窝、颅中窝侧方,前至额骨颧突,后至乳突,下至颅中窝底的颅骨全部咬除。

以蝶骨嵴为基部,大小与颞肌相当,呈弧形切开硬脑膜,并与颞肌间断缝合,剩余硬脑膜呈放射状切开。

淸除血肿与挫伤坏死的脑组织,彻底止血后取大片帽状腱膜片与硬脑膜做成减张严密缝合,皮下放置2根引流管,分层缝合头皮。

有条件者可将取下的颅骨用抗生素盐水冲洗干净,消毒纱布包裹装入无菌聚乙烯袋,-80℃条件下保存,备日后颅骨再植。

【注意事项】

1.在完成满意的骨瓣后,应特别注意将前至颧突、后至乳突、下至颅中窝底的颅骨全部咬除,以达到充分有效的减压。

2.止血要彻底,缝合既要严密,又要注意针间距适宜。

【手术后并发症】

1.减压侧皮下积液。颅内出血,形成血肿。伤口感染裂开,脑脊液、脑组织外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