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小诗的联想 王军晨

 利翁斋 2016-09-07

前几天,整理书柜,在《古文观止》一书夹页里的一张纸上,发现了自己于—九八五年九月四日写的—首小诗:

            老师啊老师

      大自然的爱
      在和熙的阳光里
      在风调雨顺里
      在芳香的泥土里

      大地的爱
      在待放的花蕾里
      在茁壮的禾苗里
      在丰硕的果实里

      老师啊老师
      您对我们的爱
      在我们的作业里
      在您慈详的目光里

      老师啊老师
      您对我们的爱
      在我们的追梦里
      在您期许的愿望里

      老师啊老师
      您对我们的爱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在您饱经风霜的面容里。
 
        看着这首小诗,仿佛又回到了纯洁如玉、师生同心的校园。老师把传道、授业、解惑视为天职、视为己任、视为操守。追求课堂效率,力争在四十五分钟内把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于还云里雾里的学生,老师会利用自己的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在教室给他们吃点小灶,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那个年代的老师,头脑里没有"报酬"这个概念,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当堂、当天所学的知识。辅导高考的老师,更是抢时间、争课时的给学生讲课、补课,每天晚上都跟学生—起上晚自习至十点,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学生废寝忘食的学,老师竭心尽力的教。现在的人可能打死都不会相信,那时的老师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记得—九八五年春节前夕,学校破天荒的给寒假—直上课的老师买了两斤白糖以示慰问。
        毫不讳言的说,那个年代的老师,没有消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光,没有亵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教过的—批又一批的学生。
         一九八五年八月初,因各种原由,从农场商调回城时,没能进入教育单位。恰逢第—个教师前夕,自己为从教了十四年而没过上—个教师节感到遗憾,于是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无限眷恋的心情,写了这首小诗,以此献给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个教师节,献给同时代的老师,献给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当然也是慰籍自己。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年了,又要到教师节了。我知道,我写的上面那首小诗,很白,没意涵。但我并不看重这点,我在乎的是我的那首小诗,是不是符合现在校园的真实情况,我不得而知;是不是可以把它做为礼物献给教师节,献给现在的老师,我不知可否。
        我不能界定,校外补课究竟始于哪年,也不知道补—节课到底多少钱,但我确实发现了老师在校外补课的相当多。我家楼上有一位重点校的物理老师,每天晚上都有二十几名学生到他家补习;楼下的车库象是第二个教室,有黑板,有桌椅。我想,那大概不是老师免费为学生补课吧?我听一位做家政的妇女说,她每月近三千元的收入就是孩子的补课费用。—次在火车上,我对面铺上的旅客是—位五十刚出头的初三数学老师。看上去,他显得很精干,也很健谈。闲聊中得知他每月近两万元的收入,我很吃惊。心想,一个教初三的把关老师怎么能挣那么多钱啊?我的女儿是博士后毕业的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扣除各种税费后,加上政府、学校的津帖,月收入也不过九千多一点。他看我不解,便说,我们挣的都是小钱,是辛苦钱,凭劳动、付出所得。你看那些当官的,哪个不是上百万的大把大把的捞钱?他们凭什么,不就是凭手中的权力资源吗?我无言以对。过了好—会儿,我问,据说现在老师课堂上都不用心讲课,重点、难点都放到课外补习上讲,是这样吗?他听了之后,看看我,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又问,现在不是三令五申的不让给学生补课收取费用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是抓的很紧吗?他微微的一笑说,抓谁呀?都这样,上面抓不过来。再说,你不给学生补课,家长也要拿二百元钱找上门来,求你给孩子补课呢,听后,我无语。我—个当中学老师的学生说,重点校高三老师在高考冲刺阶段,月搛补习费小十万。因没有佐证,还是多点信其无、少点信其有吧。
        今年夏天,我曾经工作过的农场,兴起了—股同学聚会热,高中同学聚会、初中同学聚会、同学年同学聚会,甚至小学同学聚会、连队校友聚会等等。这些以各种名义组织的同学聚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邀请教过他们的任课老师参加。一个分场中学的1974年毕业的初中同学聚会,他们高举着"热烈欢迎XX老师回家"的红色大横幅,列队到机场迎接一名受邀参加聚会的北京知青老师,场面很热烈,气氛很温馨。我写这些,倒不是推崇这样的做法,但是,这种浓浓的师生情结,还是令上感动。我曾执教过的学校于1978年春季办了一个只有不足五个月的短期英悟师资培训班,事隔近四十年的他们大都已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月前,他们在网上商量,有意向要去千里以外的南方,看望他们培训班主讲英语的启蒙老师……我想,如果再过几十年,现在的这些学生聚会,是不是还会邀请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参加呢?是不是还会专程去看望他们的老师呢?我给不出确切的答案。
        八月的十六日至十八日,我也参加了一九七六年高中毕业四十周年的同学聚会。聚会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浓浓的情、深深的意。
        聚会后的第六天,一个学生在班群里写道:
         老师,无情的岁月让您青丝变白发,遗憾这段岁月中少有我们班同学的陪伴,童颜鹤发中不知是哪—根为我们班同学忧思变白?但在今后的日子里不会再少了我们的思念和牵挂。煮酒的日子里,我们起码要看到老师的酒量没减;聚餐时,我们起码要看到老师的牙齿一颗没少;合影拍照时,我们起码要看到老师的笑容依旧、皱纹没添;登山时,我们起码要看到老师的步履依旧坚定、稳健,只是不想见到您悠闲吸烟的神态,这是个约定或许也是先前的承诺。老师,您不管在哪里,您都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为遇到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还有一个上两届的学生,看了聚会的视频和相册后写道:
        曾经的风华正茂的年青人,为了屯垦戍边、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把心血和智慧都播撤在了略显荒凉和陌生的土地上,都播撒在了边疆的教育事业上,都播撤在了我们身上。记忆中的老师质朴、热情,时而严肃中又带有顽皮。老师治学严谨,授业悉心的精神品质,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知道,上面的这两段话,不是只写给我的,而是已年近花甲的学生,对他们求学的那个年代老师的肯定、褒奖,也是对学校那块净土的深情怀念和呼唤。
        三十多年前,我写"老师啊老师"这个标题的时候,是怀着—种崇敬和自豪的心理。今天来品味这五个字,好象有—种说不出、别样的滋味。
       我不知道,我写这篇文章的心态是不是有些不阳光、是不是有点以偏盖全,但是课外补习收取费用的现象确实存在,且正在蔓筵。
        在文章结尾的时侯,有必要说明一点,那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对教师辛勤工作和整个教育界的否定,只是热切的祈盼吹进校园里和校园里流动的永远是清风,还学生们—块学习、成长的净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