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次氯酸钠对鸡肉产品消毒处理的一些思考 本人在食品加工厂工作,主要负责供应商考评和培训,公司采购的原料中鸡肉占比非常大,在对鸡肉供应商审核的过程中发现在预冷池中加入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样也会用于人手、工器具等消毒,鉴于次氯酸钠溶液用量大、范围广和生产厂家多等方面的特点,个人认为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管控。 1使用依据的探讨 1、NY/T 1174-2006《肉鸡屠宰质量管理规范》 NY/T 1174-2006《肉鸡屠宰质量管理规范》6.6.2.5中提到“合理控制消毒液用量,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时,预冷水中消毒液浓度宜保持在50 mg/kg~100 mg/kg”。在查看该标准的规范引用文件时,发现了NY/T 330-1997《肉用仔鸡加工技术规程》,该标准4.2.8.5中提到“冷却槽内加消毒液50×10-6 mg/kg~100 ×10-6 mg/kg,单设鸡体消毒池”。 2、次氯酸钠标准问题 次氯酸钠一般由氢氧化钠经氯化而制得,主要以液体形式存在。 从上述技术要求中可以得知:A型和B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重金属(以Pb计)和砷(As)2项指标的控制要求不同。 2.2、GB 2557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次氯酸钠》 上述指标中,除了游离碱指标与GB 19106-2013中A型Ⅲ指标略有差异外,其他指标基本相同。 上述指标中,与GB 19106-2013中A型都有差异。 2.6、卫办监督发〔2010〕17号《食品用消毒剂原料(成份)名单(2009版)》 2次氯酸钠危害性探讨 次氯酸钠作为一种用于食品的广谱消毒剂,在禽产品的消毒处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因此,它的好处我就不再过多的描述了。偶尔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某某快餐店的鸡产品油炸后有较重的氯味,导致顾客投诉的情况。此外,也有人说高温油炸过程中,次氯酸钠与禽产品反应,产生致癌物质-有机氯代物。 3次氯酸钠管控的探讨 鉴于目前次氯酸钠的危害性还没有官方定论,而在肉鸡屠宰过程中使用次氯酸钠对鸡胴体进行消毒的情况又比较普遍,作为企业来说可以要求鸡肉供应商加强次氯酸钠采购管理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管理。 1、合格供应商选择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标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生产过程风险监测项目主要为原材料控制(重金属铅、砷)、过程危害控制(反应中间体)。检查点包括原料验收和投料合成(涉及合成的生产企业)。 2、到货验收 要求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出厂报告、第三方外检报告、MSDS等,在核查出厂报告或第三方外检报告时,铁、重金属和砷3项指标检测值一定不能为空白,且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3、过程使用 根据相关的标准,制定企业自身的操作规范,规定次氯酸钠使用浓度、作用时间、残留量等指标,列入日常监控中,并有记录。应尽可能降低余氯残留,企业内部实验室检测或送外部检测时,可以监测产品中余氯。 基于风险的思维,个人认为食品加工厂在采购鸡肉原料时,应该将余氯残留纳入监控范围,通过事前预防、过程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和客户的品牌形象。 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食品论坛网友原创 食品论坛,食品行业第一交流社区。(http://bbs.foodmate.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