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海奇医师:中医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命质量(1)

 昵称28349226 2016-09-08

王海奇医师:中医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命质量

  “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众家共识。早在《内经》就提出了“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金元医学家李东垣又创立了“脾胃学说”,他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命质量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全世界有70%的人还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也是如此,并且年龄在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其次下岗职工,本文兹从现代医学印证中医脾胃学说的科学性、实用性和21世纪对生命质量的重要性。

  1、中医脾胃学说的科学性

  脾胃理论起始于《内经》,书中详尽论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并强调了脾胃在人体机能中的重要性,即所谓的“五脏六腑,四制百骸,受气皆在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至金元李东垣又创立了脾胃学说,并立专著《脾胃论》,系统阐述脾胃学说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又对脾胃学说详加阐述,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轴,“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是故“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脾从湿土主令,故其性湿;胃从燥金化气,故其性燥。平人燥湿不偏,相互既济,所以中气健旺,胃气顺降则善纳,脾气升运则善磨,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养五脏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体健强,病无由生”。若内外感伤,燥湿偏胜,致使中气衰而升降失司,则会旁及心肺肝肾之病。所以,中医辨证施治时、要“谨守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

  疾病的产生,是阴阳失衡所致。“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健,阴阳调节有度,病无由生,“四维”不累;中气虚,阴阳调节不及,百病由生,“四维”必累。可见脾胃学说所概甚广,不仅包括了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且可涉及其它系统乃至内科以外的其它许多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是一个多系统、多功能单位,不仅指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亦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泌尿、生殖运动等各大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对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说明“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杨俊等采用利血平脾虚蒙古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Hp)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脾虚Hp感染组大鼠粘膜Hp定值量显著增强,炎症程度随之加重(P<0.01);脾虚组胃粘膜炎症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脾胃虚弱是Hp感染胃粘膜的病理基础。通过正常组和脾胃虚弱组的实验,得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健,粘膜丰。正常的胃肠粘膜具有保护性屏障作用,可以防止胃壁的自身消化及食物和药物的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可以防止致病性微生物的浸入。如屏障作用减弱,则粘膜通透性增加,会引起一系列感染性和中毒性病理损伤,严重者还会引起胃肠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临床证实,及时预防和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对减少和预防MSOF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杨胜兰等通过SD大鼠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研究发现,早期阻止肠道类毒素(ET)吸收,阻断类毒素血症(ETM),可抑制或减轻胃肠道粘膜屏障损伤发病后的连锁反应,可防止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对肠道内细菌和ET有强大的屏障作用,即使少量入血,也将被血液和肝脏的防御系统消除。但是在肠缺血、感染、创伤、菌群失调等情况下,肠粘膜屏障破坏,大量细菌繁殖,ET释放,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易位”入血,引起脓毒症和ETM,造成组织器官损伤。ET还可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进一步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有学者认为,ET是SIRS的重要始动因子,就像“板机”一样引起连锁放大反应。肺是SIRS病程中最易损害的首位靶器官。此研究结果很符合《内经》“肺受邪胃气先散”。胃气郁滞,“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张氏医通》)。“痰为百病之怪”,可见,在内外科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必须首调脾胃,然后辨证施治参及“四维”。

  五脏调节理论认为。阴阳气血是五脏产生的信息物质。阴阳气血在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同时,实行对循环、消化、泌尿、精神等功能活动的调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阴阳之间,是为中气”。因此,笔者认为,五脏调节处处存在脾胃的参与,“四季脾旺不受邪”,只有这样,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阴阳理论通过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医学已得到初步证实,赵喜新等还提出了描述阴阳变化的数学公式∶A=Bsin(ωt+φ),A>属于阳,A<属于阴。

王海奇医师:中医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命质量

  2、中医脾胃学说的实用性

  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的指导下,无论治古病、论今病都能达到愈病强体的目的。如治疗本病的《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老师、王自立著);治疗内外感伤杂病的《医林五十年》(麻瑞亭老师著,麻老师·黄元御五传弟子),治疫病的《瘟病条辨》(清·吴鞠通著)。杨广野根据《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治疗五官科疾病从调理脾胃着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张伯礼教授认为:“三焦为气机通道,三焦之用,本于中焦,冲和之本,莫不与此”。在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治疗中认识到“邪恋气氛,搏在中焦”,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麻瑞亭老师认为:“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化气谓之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因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所以人之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湿气旺,因而病于脾阴旺而胃阳衰,症见纳差运迟,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虚烦懒言者,比比皆是;而病于胃阳胜脾阴虚者,除伤寒阳明承气证实鲜见之。至于温热、疫疠诸疾,邪异而途殊,阳气恒长而阴气恒消是其常,自当另作别论”。笔者认为:胃阳偏胜,煎灼脾湿是疫病产生的原因,饮食忌过辛辣。因此《温病条辨》云:“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温热从口鼻吸收,并无寒症,最忌辛温表散……湿温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全要细察兼证,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其则强调“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调中健中对现代医学的传染病治疗和预防将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杨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