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访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

 雨润秋实 2016-09-08

 中医学理论构建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而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宝库。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敬仰,笔者近期采访了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

 

齐善鸿,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南开国际管理论坛CEO,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医院院长、南开大学红十字会秘书长。

 

民生周刊:齐教授,我知道您一直在讲国学,多次也讲到《道德经》,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段表述说:中国古代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应该算是老子,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的?

 

齐善鸿:老子是东西方公认的第一个哲学家,是东方哲学集大成者。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代表。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一般的历史知识和学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道家思想是需要用哲学思维来看待它,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般知识。这些年有不少人在学道家思想,如果把道家思想只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就很难悟到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思想是究竟人、生命和天地的学问,跟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或理解科学知识的方式不同。道家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知识来学习,应该把它当作人生和生命的实证科学来对待,这样才可能真正走的进去。

 

民生周刊:《道德经》是一门哲学,哲学讲究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中医的辩证法思想您觉得两者是什么关系?

 

齐善鸿:你说的没错。老子思想是中国哲学辩证法的非常典型的表现,而中医学与老子所说的道家辩证法一脉相承。如果往前推,从中国的神话传说来说,当初伏羲一画开天,奠定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哲学方式。老子“阴阳和合”的思想是比西方辩证法更早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这点上,西方一些哲学家都从不同程度提到老子的阴阳哲学对西方辩证法思想的一种启迪。

所以,老子的辩证法、伏羲一画开天和中医的辩证法思想,都源于中国人的东方哲学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方式的演绎,而中医的辩证法将其落地在人和生命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这样一个纬度上。所以,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及易学中的阴阳辩证法思想,都是中国阴阳哲学独到的辩证法思想的不同方面的表现。

 

民生周刊:您怎么看待,老子的“见微知著”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齐善鸿: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老子的“见微知著”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整部《道德经》中都有很多体现,实际上这反映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生命健康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当我们从“治未病”,就是现在讲的“重在预防”,从疾病的源头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管是生命所承受的痛苦,还是社会为人的健康付出的成本,这些方面都会得到大大优化。如果疾病源头的预防、“治未病”的知识不够普及,观念跟不上,那么,等有了病再去治病,不管是从个人痛苦,还是社会负担,都是让人非常遗憾的,生了病即使有钱治病,痛苦也无法替代,这种现象如果很普遍的话,整个社会负担也会加重。

 

民生周刊:《道德经》中提到了许多养生的思想,比如“顺其自然,祛病延年”,根据从老子的恬淡寡欲,有了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关于中医养生,您能谈谈您的观点吗?

 

    齐善鸿: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集大成者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虚静”状态和“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念。实际上,现代人也已慢慢意识到,吃得多、想法多、要得多、欲望多,超出生命所需实际上就是在伤害生命,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中医学思想与现代西医养生观念也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也在告诉人们,“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其中讲到科学饮食,也就是要按生命之道安排生活,不能按自己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想要的东西超出生命所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就是典型的生命被欲望领着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东西对人的生命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道德经》在治未病方面、在帮助人们建立和明白人的生命规律和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讲课过程中,我之所以花很大精力去阐释,也是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老子思想的智慧,平时不在意,出了问题再看病吃药,对个人来说是痛苦。科学发展的今天,也并不是可包治百病的,很多病花了很多钱也不能治好,这点人们明白的越早就越好,不明白这点,受罪、花钱,有的家庭因病重新陷入贫困状态,对生命来讲真的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民生周刊:听说您是中医世家,而您学的是西医,那么在学西医之后,您对中医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齐善鸿:我的中医的底子来源于我的父亲,父亲是家传中医,在我没学医之前,对中医、西医没有什么认识。学西医之后,对父亲等老一辈搞中医,认为不是科学,用科学思维也讲不明白,有一段时间与父亲的中医很对抗。后来,自己面对了很多问题,发现西医并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父亲的中医却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我才开始转变对中医的看法。这是我大学毕业前后,80年代发生的情况。后来,随着自己对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涉猎,认识到人的疾病确实不是简单的生物因素及外部物理因素造成的。人的许多疾病,也就是中医讲的“情志病”占了很主要的部分,人的心态、情绪、性格、脾气对人患什么样病及疾病治疗情况都有影响,当我把西医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中医对生命的理解是一种系统的科学。西医有自己独到的语言体系,而且科学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办法把中医提出的许多思想和假设完全进行所谓“科学化”验证。但是,中医之所以有它的生命力,不是科学给它的验证,而是生命中出现的结果给人们的验证,我们理解中医就要搞清这一点。如果认为,西医是唯一的证明或实证方式则是十分狭隘的,实际上,我们首先要承认科学本身并不能穷尽真理。学习科学的人应该有科学的精神,对中医中我们搞不懂的东西,不能斥为非科学的东西,中医在治疗上展现的效果,西医不能很快证明,只能说科学发展还不充分,而不能够变成贬斥中医的理由和借口,这点上我也希望我的一些同事们端正认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民生周刊:最后,我还是想就现在中医的发展现状,请您谈谈您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看法?

 

齐善鸿:我跟朋友、同事经常会聊到中医的话题。可以说,在对患者治疗方面,我们不能够简单的夸大中医,或者把它说成是万能的,同样,也不能把西医说成是万能的。在治疗方面,要以患者生命需要作为一个核心的落脚点。在这点上,绝不能含糊。也就是说,如果用中医效果好,就用中医,西医效果好,就用西医,中西医结合效果好,就结合一下。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就是出于这一目的的考虑。

在现实中,在研究方面,在中医、西医相对独立的发展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些年我们是出了错了。在治疗层面上的结合,把对患者的生命需要负责作为立足点是没错的。但作为研究和发展来讲,如果中医药不能按独立方式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最后一定是不伦不类,又不中不西。比如,有的中医给患者看病时,也先让患者去化验,而不是用“望闻问切”等中医经典的方式全方位诊视,这样的话,中医就成为一张皮,用西医的方法,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看病。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含糊,有可能就丢掉了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到那时候就对不起老祖宗。而且丢掉中医自身优越的地方、丢掉系统的辩证思维,对治疗、对患者生命健康负责任也会出现问题。所以,完全从治疗学的角度讲,怎么样对患者治疗效果好,是中医好、西医好、还是中西医结合好,毫无疑问,应以患者生命需要作为选择标准。但从中医研究和学科独立发展上来讲,中医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果丢掉中医特色,中医发展完全从治疗角度选择,中医发展可能就会出现重大的错误。

最后,齐教授对笔者说,作为专业人员,作为中国人,非常殷切希望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非常灿烂的部分,得到好的发展。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对中、西医学科发展、文化弘扬与治疗层面的东西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要混为一谈。

目前,中医药正在加进很多现代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加进科学手段,不要完全走向所谓的纯粹科学化。在中医中一般人认为“神秘”的东西,就是所谓现代科学手段搞不清的东西,搞不清的东西硬要科学化,有点太机械,也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在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应同时要坚持中医药自己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因为所谓科学化和科学手段的引入,让中医药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就失去了“本”。不能丢“本”,这是关键。

     

 

采访结束了,齐教授的最后一番话让我回味很久。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好好珍惜它、传承它、发扬它。

中医不断发展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中医是道术并重的国学,理应受到尊重,保障传承。应承认中医诊疗疾病的合理合法性,不用西医西药的管理方法要求中医,让中医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使其充满创新的愿望和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