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能成为中学语文界的巍巍高山,与他对名师的研读是分不开的。他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语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余映潮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读了这一长串名单后,你便不难明白余映潮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了。 一位老师发现他最喜爱的名师、专家,是他专业发展上的关键事件。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尺码是相似的,我们应从众多的老师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位。小语名师管建刚老师好几年前去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随手一翻,那里面的理论与管老师的实践不谋而合,于是管老师迫不及待地买下这本百万字的巨著。回家认真研读后,更是激动不已,打听到潘新和教授的邮箱后,给潘教授写了一封长信,讨教一些问题,不久就收到回信。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熟识,管建刚对潘新和的学术观点领会更深,借鉴到小语教学中来,开展了影响广泛的作文教学革命。 研读名师,可以研读他们的成长经历。读名师的成长故事,我被名师们锲而不舍的追求打动,被他们专注投入的精神感染,这也激发了我专业求索的热情与勇气。 研读名师,要去研究他们的课堂教学。名师的课堂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研读名师的课堂是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快捷通道。研读名师课堂,可以从环节设计、层次展开、点评引导、课堂生成等角度分析探究。研读名师课堂,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研读名师课堂,可以积累经典课例,进而摸索、领悟到好课的要素。我研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一书,被钱梦龙老师一个个精彩的课例折服,认真体味、思索导读法的奥秘,总结钱老在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点拨引领等方面高超的智慧,深受启发。 研读名师,肯定要去研读他们的教育论著。教育论著虽然比较理论化,可能很多老师激发不起阅读的兴趣,但教育论著里有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研读教育论著,能帮助我们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名师的思想与智慧。研读名师的教育论著,一定要进行摘录或评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其思想精髓。 了解名师的成长经历,品析名师的课堂教学,研读名师的教育论著,就是不断丰富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过程。研读名师,不必求多求全,在初始阶段,你可以只研读一位名师。认准这一位名师后,将能找到的所有他的著作、文章、视频及评论他的文章都搜集起来,花一段时间加以集中研究。待将这位名师的精髓充分吸收以后,如果你还有强大的胃口,可以再选择一位名师加以研读。当你有了两三位名师的教学思想打底子后,你的教学境界与之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研读名师,最忌简单模仿、盲目追随。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只知道一味地模仿而不懂得创新就一定会失败。对于名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我们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最重要的是,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创造性地借鉴经验,就是在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是在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研读名师,是为了发展自己。即使是名师,也终归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在研读名师的时候,应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将名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主张。 (本文由徐飞先生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一起找寻语文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