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4】如何读好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III)

 L罗乐 2016-09-11
(接第II部分)

灵活地读

不要完全被作者牵引,相反的,你要持续地去假设并验证“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同时,不断对书中的描述进行提问“作者是怎么知道…?”

用简洁的笔记去记录这些问题和答案是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当你阅读的时候,尝试用跳读来确认你的假设和回答你的问题。当你读完了整本书,要去回顾一下这些笔记和问题。
 
了解作者的组织和背景

知道是谁写的书,有助于判断书籍的质量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

作者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知识体系也是受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人生阅历、以及其他相关经验所构成的。他们也有偏见,有盲点,有犯糊涂的时候,也有失败和欲望,当然,也有洞见,智慧,客观和成功。这些我们都要注意。
 
绝大多数作者都是属于各种组织的,如大学、企业、政府、报社、杂志。这些组织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权利和社会规范。组织背景就决定了书籍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
 
比如说,大学教授一般写书和发表文章是为了获得终身职位,因此,对他们来说,内容比文笔更重要。与大学教授不同的是,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是被不同文稿的截止时间推着写作,同时他们也需要取悦读者大众。因此他们的文章的写作标准更多是指向明确的,观点鲜明的,而不是严密精确的内容,他们信息来源通常更多是来自口头上的而不是文献的。
 
当对于作者/作者所在的组织/作者的追随者了解得越多,就能够越准确地评估你所阅读的书籍的价值所在。可以去尝试着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说:

是什么塑造了作者智慧远见?作者的专业领域在什么方面?作者是个学者?记者?还是专家(如医生、律师、工业科学家等等)?专业技能是什么?他写过其他什么文章和书籍?知识结构?性别?种族?阶级?政治背景和倾向?作者写作该书的原因?什么时候写的?是为什么读者群体写的?谁支持了这个书籍讨论主题项目调研的经费(私人基金会、政府拨款、商业赞助等等)?有谁给这本书写了支持的推荐语?
 
一般来说,在“鸣谢”、“前言”、“作者简介”等板块内容里面,就可以了解到很多相关信息。
 

一本书读三遍


这是最关键的技巧。如果你把一本书读三遍(每一遍读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你就会从书里学到最多。
 
(1)第一遍,概览:探索发现(Discovery),预留5%-10%的计划总时长。

这一遍你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原则在下面有说明)来读,读的速度较快,目标就是去探索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你会粗略地,大致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行文方式和结论。
 
略读的时候同时要做标记——标题,文段,和看起来重要的句子(这些标记的内容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会仔细地阅读)。同时记下一些需要第二遍阅读时候回答的问题,如:这个术语/短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没有提相关的另一个主题?文中提到的XX是谁。

(2)第二遍,精读:理解文意(Understanding):预留70%-80%的计划总时长。


在你计划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第二遍的阅读,这一次,你的目标是理解文意:确切地,完整地,清晰地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评估作者证明论点的论据是否恰当。

尤其要集中注意力去阅读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本章的一些关键段落。你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标记的文段也要好好阅读,同时要试着去回答你在第一遍阅读时提出的问题。

(3)第三遍,做笔记:回顾全书和记笔记,预留10%-20%的计划总时长。

第三遍(也是最后一遍)阅读的目的是把书本主要内容刻入大脑。这一次,需要对书本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做一些简洁的笔记。这和第一遍阅读时候的标记内容并不一样,你这次的记笔记是为了要消化这本书,把这本书里面的东西用你自己的话去转化,接着搭建进入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因此,你要尽可能地使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述。

相比之下,复制粘贴一样记录书中重要内容的原文,根本没有你用自己的话来记录自己总结概括的内容消化地要好。这里面的笔记要想纪要一样精简精简再精简,只需要有最少量的细节能让你记住,同时,要能让你重新定位或找回到书中原文详细描述的地方就够了。把一百多页的书籍精简成为1-3页的笔记是比较合适的,超过了这个比例就意味着还能再继续精简一些。

还要用一些工具让你能够轻松地找到笔记中的原文(比如,每一条笔记前面可以记录上这条笔记对于的原书本中的对应页码数。)
 
记笔记的话,可选择的载体很多,笔记本,电子笔记,或者能放进书本里的活页本等等,通通都可以。但是,记下来的笔记要你以后很容易再次找到才是有用的,否则毫无用处。我目前使用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就是使用引文管理软件 Endnote, Zotero 或 Bookend,然后把笔记直接敲进参考文献的词条中。
 

了解知识背景


了解作者或者他/她身后的组织有助于你去了解知识的背景。这就包括书中涉及的学科,学科内的主要流派,还有其他同意或者反对作者观点的意见。


很多书一般都是全面或者部分回应其他作者的观点,所以如果你可以了解到本书作者要回应的观点是什么,持被回应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谁,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文意。特别要注意作者明确表示说不赞同对方观点的地方:


传统观念认为是A,但是我认为应该是B。“(那么A是否真的传统观念?在哪些群体中属于传统观念?在哪些群体中不属于?)

“名人大咖王女士说了D,但我认为E才是正确的”(王女士是谁,为什么别人相信王女士?D和E相比哪个更有理?作者是引用王女士的原始表达还是有改写?作者确实做到了让你相信王女士观点是错误的吗?)

在作者引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所引用的论据当中,其作者和作品同样重要。

(未完待续,预计再有一篇就能全部翻译完成啦~)

今天是第六天连续更新,预计再有一天就完成连续一周每天更新的目标啦~下一个目标就是再坚持两个星期每天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