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制瓷(碗)装烧方法

 天宇楼33 2016-09-12




我们以前有一期讲述碗底变迁的历史过程,这期我们来讲讲不同碗底都是通过哪些装烧工艺来完成的(以景德镇制瓷的装烧方法为主),深度剖析装烧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01

五代的支钉装烧法


以夹沙的粘上作成的垫柱为底座,用耐火粘土搓成小条捏成支钉,把支钉沿碗坯圈足边沿粘9-16颗支钉,把碗坯放置在垫柱上,再把圈足边沿粘有同样支钉的碗坯一个一个的重叠起来成一柱后入窑焙烧;这种装烧法称为“支钉叠烧法”。


02

宋代早期的“仰烧”


把一个用粘土加粗和料制成的垫饼放入已烧成的匣钵内,然后用双手托起碗坯(碗口与匣壁之间的空隙约为3.6厘米)装入匣钵,把碗的圈足套在垫饼上把装有碗坏的匣钵逐件套装送进窑室焙烧。


03

宋代中期的“覆烧”


用瓷泥作好内壁分作数级的盘或钵状物,为避免碗口与垫阶粘结,在钵(盘)状物的垫阶上撒上薄薄一层耐火的针状粉末,然后先把一件口径较小的芒口碟扣在钵(盘)状物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由小而大的碗坯,再把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钵(盘)状物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装窑。


04
宋代后期的“支圈覆烧”


以大而厚的泥饼为底—把一个用瓷泥作成的断面呈“压”形的圈圈放在泥饼上,在圈圈的垫阶上撒上一薄层谷壳灰,再把碗坯的芒口放在垫阶上,又把三十二个左右的碗与圈,一圈一碗地依次覆盖,再把圆心下凹的泥饼翻转过来覆盖在最后的一个圈上,即组成一个上下直径一致的外观上的圆柱体,然后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用以连接垫圈、封闭空隙,再叠压装窑。


05
元代的仰烧


先把一个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加粗和料的泥饼放人匣钵,然后在垫饼上撒一层高岭土与谷壳灰的粉末,再把碗盘坯件的圈足直接放在粉末上。


06
元代的叠烧


把制品底心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再把上一个碗盘的不挂釉的底足放在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依次重叠到十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匣钵叠压装窑。


07
明代的仰烧


明人在装烧坯件时是把沙渣放入匣钵,渣上放置垫饼,然后再把制品放在大于圈足的垫饼上烧成的。



工艺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我们皇窑陶瓷研究的重心,包括黄云鹏老师亦以工艺研究见长;其原因是工艺对于制瓷业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学习陶瓷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向黄云鹏等老前辈学习,多透过现象看其工艺本质,而不是一味停留在造型或装饰上。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