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仪三讲述《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黑老赵 2016-09-12

阮仪三讲述《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来源:看看吧 | 日期:2016-08-02 | 点击: 126次 手机浏览

阮仪三。文斌摄

阮仪三。文斌摄

原标题:老扬州骨子里透着文化风骨

人物名片:阮仪三,清代扬州大儒阮元后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等。

名家名言

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

“千城一面的城市没有记忆,如果连‘乡’都失去了,从何而来的‘愁’呢?”

“扬州古城保护在全国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探究与借鉴。”

“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昨天,在第六届江苏书展中,已82岁高龄的阮仪三为现场观众讲述了《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短短半个小时,却让观众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历史古镇的无限魅力,更深刻反思了中国在历史古镇保护中的缺失。

保护古城

滋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

“许多地方政府保护古城只是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一味追求经济回报,出现许多短期行为。”阮仪三指出,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古城保护

扬州经验值得探究与借鉴

“乡愁是对童年、对故乡的留恋,是过去生活过的历史场景留下的深刻记忆。”阮仪三说,千城一面的城市没有记忆,“如果连‘乡’都失去了,从何而来的‘愁’呢?”

在谈及古城保护时,阮仪三特别提到了扬州古城保护的成功案例,“扬州古城保护在全国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探究与借鉴。”阮仪三提到,扬州顺应聚集于民间的对于老城小巷的乡情依恋,在相关的法规约束下,采用政府补贴和居民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城改造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书展开始前,我特意回了趟阮元家庙,听说前几天连续的大雨导致照壁坍塌,本来还很担心,但回去看到已经修复成了原样,而且是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和原工艺的文物修缮要求修复的。”阮仪三说,如此快的速度就能修复好,从这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看出,无论是从群众还是从政府层面,都体现了对古城古物保护的关心与重视。

“点赞”扬州私家园林

这是扬州人特有的“文化风骨”

另外,在讲座的末尾,阮仪三特别“点赞”扬州民间私家小园林:“一些居民改建老房子或是营建古式的新房子,在自家院子里栽种花草树木,堆上半壁假山,开池塘、盖亭子,甚至有人把新房填平,重建古式民居。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恢复老祖宗们的诗情画意,院子里开始有了鸟语花香、春兰秋菊的雅致,也有了池沼游鱼的乐趣。可以在花架下品茗下棋,也可以在亭廊上弹琴弄瑟。”

阮仪三说,看到这些小园林会觉得特别感动,这是扬州老百姓在用自己的双手改造出具有扬州特色的房子,他们是行动上的找回渐行渐远的乡愁。“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在扬州老城区这种自己动手造园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恰好体现了老扬州人骨子里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甚至可以称作为文化风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