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不得买一套房子却每年花20万逛古城,他用了30年让30座古镇重获新生

 玖玖家政 2016-11-10



无论是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还是穿街走巷的平遥古城,中国现存下来的水乡古镇几乎都保留了最初的样貌与生活气息。


我们感叹前人临水而居,依势而建的聪明智慧,却不知道后人中一位老人为这些水乡古镇奔前跑后,曾经舍命“刀下救平遥”,“誓死保周庄”。


在这位老人的努力下,曾经被遗忘的100个古城已经有30个成为国家级历史名镇名村。




阮仪三

在这个世界上,种种机缘巧合使得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要做一些事,一些他们自己从来都放不下的事。


阮仪三便是这样的人。阮仪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功促成平遥、周庄、乌镇、同里、甪直、丽江等中国古城的保护。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阮仪三,1934年出生于苏州,祖辈都是扬州人。作为清代扬州大儒阮元第四代后人,他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流淌着扬州的文化血液。



阮元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4岁的阮仪三便随父母从苏州逃难回到扬州。在扬州城内念了半年私塾后,他便常住在常府巷,从那个时候开始,阮仪三在扬州度过了自己童年大半的时光,对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开始有了懵懵懂懂的认识。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当兵五年后,他便考进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陈从周教授。


后来他师从董鉴鸿教授学习中国城市建设史。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每年一放暑假,阮仪三便随着老师跑城市做调查。老师年纪大了跑不动,阮仪三就自己跑。


这一跑就是二十年,一共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无论是古都名城,还是人迹罕至的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作为一座江南小镇,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平遥、周庄都是在他的“抢救”下得以幸存,保留下如今的古城面貌。阮仪三老师还是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多个城市的建设顾问,乌镇、同里、西塘、南浔也在他的规划之下成为江南古镇的典范。循着阮仪三的足迹,就能描绘出一张中国古城的地图。



1980年,阮仪三(左)在常州淹城战园古城遗址勘察。


“过去的建筑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优美、有韵味。”阮仪三对中国城市的历史如数家珍,他爱那些前人留下的老建筑。


毕业后的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继续教书,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挽救古城镇的一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大搞开发建设,不少古建筑都被摧毁重建。“当时很少有人能听得进你的话,那我们就从推土机下抢救,救下一点是一点。”阮仪三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了。



平遥古城安静地坐落在这里,曾经被拆毁再修缮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过。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阮老,平遥古城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1981年,阮仪三到山西榆次做城市总体规划。当时,平遥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开始搞土木发展,拆除古旧建筑。阮仪三到的时候,平遥城门刚扒了一个大口子,修了32米宽的马路,3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全部被拆。


他痛心不已,便找到山西省领导要求停止拆迁,同时联系国家文化部和建设部,为平遥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争取为国保单位,并动手修缮古城。

 

那个时候在平遥的日子异常艰苦。阮仪三的学生回忆道:“我们住在县政府招待所,每天晚上要在杯子里放一杯水,第二天沉淀下半部分黄沙,上面的清水用于刷牙。”



1996年,阮仪三在山西为平遥申请世界遗产奔前走后,1997年12月平遥古城申遗成功。


因为要重新修缮古城和当时搞开发的规划完全不一样,当地官员认为这是在阻碍平遥发展,对阮仪三和他的团队态度也不好,常常大嗓门嚷嚷。


但阮仪三却不放在心上,还自费送这些当地官员去同济培训保护古城。


在他心里,只要能保住古城,怎么都可以。


其实有很多地方官员对阮仪三的态度都不好。连阮仪三也自嘲自己做了几十年的研究,最终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不过阮老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自己选择了与古城生死相守,就要为它们付出所有,即使是生命。


实际上,阮仪三是大家心中的“古城卫士”,有些曾经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官员,每逢过年过节,还来看他老人家。因为经过规划与保护的古城镇,反而实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比盲目建造商业圈实际得多。



现在的周庄已经成为江南水乡的代表,阮仪三用他的一腔孤勇换取了周庄的平静祥和。


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依旧保存着良好传统居民生态,阮仪三就主动免费为其做规划。他当时提出方案是先保护古镇,在古镇外面发展工程,

 

他主动为周庄招商引资,后来成为周庄的总规划师。

 

当时苏州要修一条公路,从周庄穿镇而过。公路很快就修到了周庄门口,为了阻止对古镇的破坏,阮仪三撂下狠话:“要开公路,先让车从我身上压过去”。当地负责人也是气得不行,但还是硬生生地改了道。

 

阮仪三拼命保下了周庄。


但阮仪三知道,如果以牺牲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来保护古镇,便不会长远。于是他和地方政府商量,将门票的百分之十作为古镇保护基金,他用三年的时间把周庄古镇排水、电线等所有基础设施重新完善。

 

就这样,人和古镇再次实现了和谐。



2013年夏天,阮仪三在新绛现场讲解木结构原理。



他和团队于2005年开始修建昭化古城,他运用古人的木构营造法,花两年时间修好两条老街上的木构建筑,可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凡是阮仪三修建的房屋,一座也没有塌。


现在,阮仪三每年仍会到全国各地古城进行调查,每年都要花20万左右,他自己笑着说,我每年调研都要花掉一辆小轿车的钱,而所有的经费都是自己承担。

 

至今,他和老伴仍旧住在同济大学的房子里。不过对于阮仪三来说,房子够住就好,他更着急的是自己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在中国还很不成气候。

 

过了退休年龄后,阮老也知道自己是在超龄工作。但面对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忽视,他就觉得道义在肩不能停,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重视古迹的保护与修缮。

阮仪三自幼习篆,喜读古文,闲时绘画、书法,古诗词更是信手捏来。深厚的学养使阮仪三在领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上得心应手。


拥有深厚绘画底蕴的阮仪三,在田野调差中绘制了大量的建筑效果图、构造原理图。图为他所绘制的新绛绛守居园图。


在阮仪三眼里,如今千城一面,万户一貌,这样的城市没有记忆。

 

“乡愁是童年,过去对自己故乡的留恋,这种留恋是痛苦无奈的心情。”除了平遥和周庄,阮仪三还保护过丽江、同里、甪直等众多古镇。他一直努力不让故乡只存活在记忆中。



苏州的平江路也是阮仪三负责规划修缮。在阮老眼里:“所谓乡愁,是你生活的环境所赋予你的感情。这个生活环境是依靠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群和山水相依形成的一个物质形态。而‘人’在这个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过去那种场所与空间中,人与人形成一种和睦相亲的关系,不像我们现在的城市,形成一种浮躁的、以金钱和财富为衡量标准的形态。”


就这样,一个个曾经被时光遗忘的地方用最初的美重新打动着这个世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面对城镇化对古镇遗迹的破坏,他依旧痛心、愤怒。


已到耄耋之年的阮仪三仍旧不断奔走,四处疾呼,不惜撞得头破血流,只为能救下一点过去的文化与记忆。在他看来,保护和传承是老一辈的责任,“要留住一点是一点”。


凡是艺术的、传统的东西

都是具有历史记忆的

没有记忆的东西,是肤浅的

凡是有价值的东西

都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用记忆去琢磨的


——阮仪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