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美』将军之官

 同尘医馆 2016-09-12
中医之美(12)
上期我们提到中医治疗“水肿”,有时从肺治,有时从脾治,让大家有点糊涂了吧。
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肺、脾两脏参与,以后要讲的肾、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也参与其中,但每个脏器影响水液代谢的环节与侧重点不太相同。
从字面上看,肺主“通调水道”,强调一个“通”字。体内多余的水液主要通过出汗和小便排出体外。肺主表(体表皮毛),能调节汗孔的开合;膀胱的气化也与肺有关。
当肺受邪时,汗孔不开则出汗减少,甚至不出汗;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上口不开,下窍则闭(想想生活中“提壶揭盖”的例子就可以理解了),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量减少,体内多余的水液无去路,自然会产生水肿的毛病。就好比一个大坝的水闸当开不开时,上游的水位就会不断升高一样。
所以,肺实际是一个通过管理人体的“水闸”来调节体内水量的脏器,或者可以理解为肺所管理的是水的通路,故称“水道”。通常肺的问题引起的水肿,大多以头面、上半身肿为主。
脾主“运化水湿”,强调一个“运”字。人体内的水分通过饮水来补充,水液首先入于胃,再由脾吸收,通过脾气的推动,运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如果脾气不健,运输水液的能力下降,饮入的水液不能被送达全身上下内外,反而停滞于体内,就变为对人体无用的水湿之邪,如同一条淤滞河流中的水或一潭死水。水湿趋下,故脾的问题引起的水肿,大多以下半身肿为主。
所以,脾气不运所致的水肿与肺病所致的水肿,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们会在以后介绍“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时详细说明。
言归正传,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第四个脏器,即肝脏。
以前所讲的三个脏,一个主管血脉,一个主管气,一个主管气血的生成,有此三脏似乎已足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了,但实际上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开关”对它们进行调节,比如人活动时需要大量的气血供应,安静时则需要量减少,用则随时可取出,不用则随时可收藏,掌管这个“开关”的脏器就是中医概念里的“肝”。
肝脏调节气血的这一功能,中医用“肝主疏泄”、“肝藏血”来表达。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散的意思。
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疏通调畅全身气血:气血量的正常只是决定健康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与气血的运行是否畅通有关
。气血之所以能在脉管中畅行,周流不息,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气血通畅,全身各组织器官都能得到气血的濡养,则全身轻松、舒展,呼吸通畅,胸部宽畅,唇色、掌色、甲色红润;当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时,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胸胁闷胀不舒,甚至全身尤其是肩背部的紧张不适感,欲叹气,唇色、掌色、甲色紫暗等。
如整日坐在电脑前操作、缺少运动的人,最容易出现肩背酸痛,头项强痛,胸闷不舒,四肢不温等症状,中医称为“肝气不舒”,轻症患者口服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逍遥丸”即可缓解。而疏泄肝气的另一好办法就是打打太极拳、跑跑步、打打球等体育运动。
二是协调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全身的气行顺通,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例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气行通畅,大多性格开朗活泼。
如果肝疏泄功能失常,则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闷闷不乐、急躁易怒、胸闷嗳气、胁肋部胀痛、头胀头痛等症状;而长久不良的情绪,整日郁郁寡欢或暴怒,也可伤肝,致“肝气不舒”,此时若能好好运动运动,出一身汗,气血一畅行,胸闷胁痛等肝气不舒的症状就会消失。
当然也可以借助药物“逍遥丸”来解决,方名“逍遥”也由此得名。
三是协助脾胃运化水谷:肝能调畅气机,为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条件,同时肝还有促进胆汁的排泄作用,以助水谷的消化吸收。
肝与脾胃的这种关系,中医也用五行学说表示,即肝在五行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木具有使土不致壅滞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影响及脾则称“肝脾不调”,表现为腹胀、腹泻等症;影响及胃则称“肝胃不和”,出现嗳气、呃逆、呕吐、胃脘胀痛等症。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吃饭时突然生气发怒,马上会产生食道梗塞感,妨碍继续进食;有些人暴怒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前者中医称“肝气犯胃”,后者称“肝气犯脾”,治疗也要从肝来着手。
四是协助排泄男子的精液、女子的月经:精液与月经的质与量一般与肾有关,而排泄是否正常则与肝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正常,男子可以正常排精,女子则月经周期、经量、经色正常;反之则男子不能正常射精,或阳痿、遗精、滑精等,女子则月经周期紊乱,或前或后,或经前乳房胀痛,经色紫暗,血块多,或痛经,或闭经等。
所以良好的心情,也是保证性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临床上女子因情绪失调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的病例不在少数。
肝藏血,是说肝脏有贮藏血液、调节周身血量的功能。
古人认为当人处于休息、静止状态时,其组织器官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相对多余的血液归藏于肝脏;处于劳作、活动状态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增大,贮藏于肝脏的血液就能随时提供所需。肝藏血常简称“肝血”,血属阴,故又称“肝阴血”。
如果肝藏血不足,主要表现为目、筋、爪甲、月经等方面的改变,如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拘挛,指甲异常,月经量少,甚或闭经等。如果肝不能藏血,则会发生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肝与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的关系为: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眼睛需脏腑精气濡养才能视物,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说“肝开窍于目”,眼睛有病,中医常归结到肝。
如视物模糊或夜盲,多因肝血不足所致;两目干涩,多为肝阴不足;目赤肿痛或痒痛,为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上犯;头晕目眩,多为肝阳上亢等等。
中药枸杞子有养肝血、滋肝阴的作用,能治疗肝血或肝阴不足的眼病;桑叶、菊花有清肝火的作用,能治疗肝火上炎的眼病。二者都能明目,但作用完全不同。
筋的伸缩活动、指甲的坚韧光泽主要靠肝血濡养。如果肝阴血不足,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小腿抽筋,身体各部位的痉挛疼痛,指甲色枯或变薄变脆、出现竖条纹或针尖样凹陷。若见四肢抽搐的症状,中医认为病在肝,称为“肝风内动”。
泪从眼出,泪有湿润眼球、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量适中,既能湿润眼球,但又不无故外溢;而病理情况下,如肝阴不足时,泪液量减少,表现为两目干涩;肝经有火时,泪液变浓稠,表现为目眦增多且粘稠。
发怒是情绪激动的一种表现,肝病时,常急躁易怒;而经常发怒的人,则易于损伤肝脏。所以古人认为“肝为刚脏”,“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肝属五行中的木,木对应四季中的春季,春季万物萌动而生,肝脏具有这种生发舒展的特性。所以古人说:“(肝)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肝气调畅,气血舒展,即为健康;肝气郁结,不能通达全身,即为病态。
另一方面,各脏腑器官的正常活动,全赖气机调畅,肝脏肩负调畅气机的重任,一旦有病,则往往延及他脏。
如肝气不舒,即乘脾土,腹部作痛作胀,甚则作泻;犯扰于胃,则气逆作呕;肝气冲心,则心跳不安;木火刑金,则呛咳吐血。
肝气疏泄不及,则出汗难或无汗,皮肤干,手足不温;肝气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遗精滑精等等。所以临床上肝的病最复杂多变,无怪古人说:“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
明白了肝的这些功能,大家就会进一步体会到:保持良好的心情,经常参加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