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之所以能在脉管中畅行,周流不息,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气血通畅,全身各组织器官都能得到气血的濡养,则全身轻松、舒展,呼吸通畅,胸部宽畅,唇色、掌色、甲色红润;当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时,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胸胁闷胀不舒,甚至全身尤其是肩背部的紧张不适感,欲叹气,唇色、掌色、甲色紫暗等。
如整日坐在电脑前操作、缺少运动的人,最容易出现肩背酸痛,头项强痛,胸闷不舒,四肢不温等症状,中医称为“肝气不舒”,轻症患者口服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逍遥丸”即可缓解。而疏泄肝气的另一好办法就是打打太极拳、跑跑步、打打球等体育运动。
二是协调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全身的气行顺通,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例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气行通畅,大多性格开朗活泼。
如果肝疏泄功能失常,则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闷闷不乐、急躁易怒、胸闷嗳气、胁肋部胀痛、头胀头痛等症状;而长久不良的情绪,整日郁郁寡欢或暴怒,也可伤肝,致“肝气不舒”,此时若能好好运动运动,出一身汗,气血一畅行,胸闷胁痛等肝气不舒的症状就会消失。
当然也可以借助药物“逍遥丸”来解决,方名“逍遥”也由此得名。
三是协助脾胃运化水谷:肝能调畅气机,为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条件,同时肝还有促进胆汁的排泄作用,以助水谷的消化吸收。
肝与脾胃的这种关系,中医也用五行学说表示,即肝在五行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木具有使土不致壅滞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影响及脾则称“肝脾不调”,表现为腹胀、腹泻等症;影响及胃则称“肝胃不和”,出现嗳气、呃逆、呕吐、胃脘胀痛等症。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吃饭时突然生气发怒,马上会产生食道梗塞感,妨碍继续进食;有些人暴怒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前者中医称“肝气犯胃”,后者称“肝气犯脾”,治疗也要从肝来着手。
四是协助排泄男子的精液、女子的月经:精液与月经的质与量一般与肾有关,而排泄是否正常则与肝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正常,男子可以正常排精,女子则月经周期、经量、经色正常;反之则男子不能正常射精,或阳痿、遗精、滑精等,女子则月经周期紊乱,或前或后,或经前乳房胀痛,经色紫暗,血块多,或痛经,或闭经等。
所以良好的心情,也是保证性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临床上女子因情绪失调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的病例不在少数。
肝藏血,是说肝脏有贮藏血液、调节周身血量的功能。
古人认为当人处于休息、静止状态时,其组织器官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相对多余的血液归藏于肝脏;处于劳作、活动状态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增大,贮藏于肝脏的血液就能随时提供所需。肝藏血常简称“肝血”,血属阴,故又称“肝阴血”。
如果肝藏血不足,主要表现为目、筋、爪甲、月经等方面的改变,如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拘挛,指甲异常,月经量少,甚或闭经等。如果肝不能藏血,则会发生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肝与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的关系为: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眼睛需脏腑精气濡养才能视物,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说“肝开窍于目”,眼睛有病,中医常归结到肝。
如视物模糊或夜盲,多因肝血不足所致;两目干涩,多为肝阴不足;目赤肿痛或痒痛,为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上犯;头晕目眩,多为肝阳上亢等等。
中药枸杞子有养肝血、滋肝阴的作用,能治疗肝血或肝阴不足的眼病;桑叶、菊花有清肝火的作用,能治疗肝火上炎的眼病。二者都能明目,但作用完全不同。
筋的伸缩活动、指甲的坚韧光泽主要靠肝血濡养。如果肝阴血不足,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小腿抽筋,身体各部位的痉挛疼痛,指甲色枯或变薄变脆、出现竖条纹或针尖样凹陷。若见四肢抽搐的症状,中医认为病在肝,称为“肝风内动”。
泪从眼出,泪有湿润眼球、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量适中,既能湿润眼球,但又不无故外溢;而病理情况下,如肝阴不足时,泪液量减少,表现为两目干涩;肝经有火时,泪液变浓稠,表现为目眦增多且粘稠。
发怒是情绪激动的一种表现,肝病时,常急躁易怒;而经常发怒的人,则易于损伤肝脏。所以古人认为“肝为刚脏”,“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肝属五行中的木,木对应四季中的春季,春季万物萌动而生,肝脏具有这种生发舒展的特性。所以古人说:“(肝)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肝气调畅,气血舒展,即为健康;肝气郁结,不能通达全身,即为病态。
另一方面,各脏腑器官的正常活动,全赖气机调畅,肝脏肩负调畅气机的重任,一旦有病,则往往延及他脏。
如肝气不舒,即乘脾土,腹部作痛作胀,甚则作泻;犯扰于胃,则气逆作呕;肝气冲心,则心跳不安;木火刑金,则呛咳吐血。
肝气疏泄不及,则出汗难或无汗,皮肤干,手足不温;肝气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遗精滑精等等。所以临床上肝的病最复杂多变,无怪古人说:“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
明白了肝的这些功能,大家就会进一步体会到:保持良好的心情,经常参加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