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代谢平衡的作用。这个作用很重要。 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输转化,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另一方面,脾还要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一进一出”都是脾的职责。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肝主疏泄,喜条达,主两胁? 疏泄即疏通宣泄,畅达宣散之意。条达即条顺畅达,升发冲和之意。肝脏之气主疏泄,条畅人体气机,使气机得以疏通宣泄,畅达宣散,条顺升发,气机和利,运行不息。? 肝主疏泄,就是指的肝具有保护全身气机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功能活动也就正常。 反之,若肝郁,疏泄失职,通达受阻,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等症,如情志抑郁,爱生气,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少腹是肚脐之下,左右两侧的腹部),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理现象。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系密切,也就是情绪不好的时候病情就会明显加重。 肝脏之气主疏泄,条畅气机作用,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肝脏之气疏泄气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经脉气血通利畅达,不致郁遏和逆乱,以利藏血之职。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脏其性喜条达、舒展、升发,即肝喜条达。? 又肝经布于两胁,故肝主两胁。肝脏之气和利,肝经气血条达,则两胁舒畅,无胸胁郁闷之虞。? 肝脏之气失和,肝气郁滞,肝气不舒,可见下列诸证:? (1) 肝脏之气失和,肝气郁滞,疏泄无权,气机郁遏,气不行血,气滞血瘀,血瘀肝脉,则见两胁胀痛,持续不止,胁下结块,或胸闷不舒,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疝痛,伴有结块诸证。? (2) 肝脏之气失和,肝气郁滞,肝气不舒,升发太过,肝气上冲,气机逆乱,气逆血溢,血随气涌,肝失藏血之职,则见出血诸证,血逆于上,则见吐血,衄血;气奔于下,则见崩漏、下血等证。? 2、肝脏之气疏泄气机,气血和利,则情志舒畅。? 肝脏之气失和,肝气不舒,疏泄无权,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可见情志不舒,精神不畅,郁郁不乐,多疑善虑,喜悲恐,善太息,甚则闷闷欲哭;肝气不舒,肝气郁滞,肝气亢奋,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四时刺逆论》说:“气血上逆,令人善怒”,《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可见气实、气逆、血有余、血上逆,均可致怒。肝脏之气实,可见怒证;肝脏之气虚,可见恐证。? 3、肝脏之气疏泄气机,疏利脾胃之气,“木疏土”,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受纳,腐熟,转输,化生气血;还可疏利胆汁,以助消化。胆汁乃肝之余气所生,属于精汁,其色黄味苦,贮存于胆,能助消化。? 肝脏之气失和,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木克土”,脾胃之气升降失和,水谷不化,可见呕恶,胀满,肠鸣,泻泄,《灵枢·脉度篇》说:“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脏之气失和,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胆气不利,胆汁泛溢,可见黄疸,口苦,呕吐黄水等。? 4、肝脏之气疏泄气机,疏利三焦水道,气行则水行,气化水行,三焦通利,上腾下达,水液环流不息。? 肝脏之气失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三焦不通。水道不利,气不化水,水液不行,停聚体内,可见水肿,腹水等。《金匮-·气篇》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以上摘引自《中医气化论讲座》·肝脏之气 肾主水 "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 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 肾主纳气,是说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管,但中医认为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还与肾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到肾,由肾来摄纳之,这样才能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肺主气,包括主管呼吸之气和主宰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强调肺有主司呼吸运动的生理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变换的场所。 肺为水上之源,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
|
来自: 非诚勿扰8i7ii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