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子路、梁启超,这些牛人都崇拜谁?

 风过竹笑 2016-09-13

赵倡文 凯风清韵

苏轼、子路、梁启超,这些牛人都崇拜谁?

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三种人:父母、老师、朋友。

生养于父母,授业于恩师,协作于好友。很多人的命运,都是被这三种人所改变的。这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牛人。

启蒙慈母 少年养成真丈夫

一代文豪苏轼,命运实在多舛。他从 “乌台诗案”起,不单险些送命,还先后多次被贬,一生颠沛流离。

可虽屡遭打击,苏轼却并没有因这些遭遇而沉沦,他始终以正直、豪爽之心,来面对种种不公。笑对生活,豪迈洒脱。

苏轼、子路、梁启超,这些牛人都崇拜谁?

究竟是什么,令苏轼一个文弱书生,拥有如此强大的内心世界,变成铮铮铁汉呢?

这还得从“苏母教子”说起。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就肩负起教育苏轼读书的任务。程氏每给苏轼讲一段历史,母子俩都要进行一番交流,点评兴衰成败的缘由。

这一天,母亲程氏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官员,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得罪了权贵,被人陷害。

被害前,范滂母亲来看他,他劝母亲不要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伤悲。母亲听闻此言,慨然道:“我知道,我儿死有所值,为人所崇敬,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懊悔的!”

伴着母亲的赞许,范滂慷慨赴义,成就一番英雄名。

程氏给苏轼讲完范滂的故事后,她自己也被范滂母子的风范所感动,不禁长叹一声。

苏轼问母亲叹息什么,程氏说:“范滂虽然生于乱世,但有澄清天下之志;惨遭冤狱,他却视死如归,真是难能可贵。而他的母亲,对有为的儿子是如此理解和支持,更是一位贤母,真是让人钦佩!”

听母亲这样说,还是孩童的苏轼沉思良久,突然对母亲说:“母亲,如果我将来也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

程氏听儿子小小年纪竟说出这样的话,非常高兴,认真地对儿子说道:“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自此,范滂的形象深深镌刻在苏轼的脑海里。荣辱成败,一切要追随真心,发自气节。

在后来的官场生涯中,苏轼也秉持并践行着童年时代的诺言与志向,终生拥有凛然的强大内心世界,不屈权贵、不逐名利、心系天下。

没有“妇人之仁”、没有“小家重于大家”的格局之限,母亲程氏这场启蒙之教,可谓大义凛凛。而这份气节,苏轼也承袭了十足。

授课恩师:莽夫变贤人

子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亢直,好勇力,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夫子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师从孔子前,子路却是另外一番鲁莽模样。

据《史记》记载,在没有拜孔子为师之前,子路是个崇尚武力、脾气暴躁的年轻人。他平时喜欢头戴用雄鸡羽毛装饰的帽子,腰挎用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招摇过市。

子路为什么喜好这样的装扮呢?

原来,雄鸡和公猪都生性好斗,子路想以此告诉人们:我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士。

可事实上,在别人看来,子路只是一个凭莽夫之勇去无理取闹的小混混罢了。

这天,子路孤寂无聊,竟然想挑衅孔子。

在这之前,他早看孔子不顺眼,心想:这个读书人凭什么每天身边都围绕着那么多人,比我这个赳赳武夫还招人待见!不行,我得想办法煞煞这个读书人的威风!

于是,鲁莽好斗的子路,便屡屡在孔子授课时,带着宝剑去踢场子。

面对子路的蓄意挑衅,孔子如果只为息事宁人,让官府把子路抓走,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就不会有后来的贤人子路了。

孔子采取的办法是,“设礼稍诱子路”。即以怀柔之道、以师者之心,循循善诱,阐明大义。

最终,莽夫子路被孔子的仁者之心和仁人之格所打动,他摘下雄鸡羽毛的帽子,换上标准的儒服,手提厚重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拜到了孔老夫子门下,正式成为孔门弟子。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子路虽然一生都还保持着勇武的性格,但灵魂深处,已浸满了孔子的思想,时时以孔子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一代贤人。

“传道受业解惑”,以人格动人。子路对孔子之尊崇,正是源于他听到了老师的贤者之语,感受到了贤者之风。

拜业挚友:我辈革命同仁

一提起梁启超,人们在想到 “戊戌变法”和那篇千古名篇《少年中国说》的同时,也会赞叹,他真是个天生的革新达人。

而历史真相却是,梁启超最初只是个应试书生,一心目标,就是科举取士。

出生于广东一个小地主家庭,梁启超自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这样的生长环境,注定了他不会是个天生就有反骨之人。

优渥的家庭条件、良好的私塾教育,再加上天资聪颖,少年时期的梁启超在科举的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他11岁到广州参加童子试,得中秀才,补博士弟子;17岁参加乡试,名列第八,得中举人。

此时的梁启超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在科举的道路上发展下去,清末也许会多一个循吏,但肯定会少一个变革图新、救国救民的志士。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真正让他放弃应试之路,高举革新大旗的人——康有为。

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的秋天,18岁的梁启超认识了33岁的康有为。前者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与康有为一接触,梁启超就被他那独到的见解和力倡变法的大胆举动所折服。虽然两人按年龄可做兄弟、虽然两人相谈甚欢,大有高山流水知音之感,但梁启超毅然决定:拜康有为为师,抛弃旧学,投入康门。

光绪十七年,梁启超等人请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学里万木草堂讲学。在这里,梁启超全盘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学说,甚至在晚年回忆到这段学习生涯时说,自己“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从而立下了改良救国、振兴中华的壮志。

至此,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影响下,一步步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应试书生,到维新运动领袖人物的嬗变。

康梁情谊,之所以百年来仍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二者在挚友情、兄弟情之上,滋生了师生情和战友情。

从“我辈有尔等提携”到“吾与汝并肩作战”,如此洒脱重义、如此惺惺相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