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的重复和青春的救赎

 FOR_THE_SOUL6 2016-09-14
这个是课程论文,先把它贴上来


命运的重复和青春的救赎
——论《雷雨》的悲剧性
《雷雨》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经历刚出版时短暂的寂寞后,在留日学生的演出使得这部剧获得极大轰动,直到今日仍有诸多学者对他进行研究。无论是阶级性的解释,还是冠以古希腊悲剧的血统,在这些林林总总面目不同的研究成果中,《雷雨》是中国悲剧史难以逾越的高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它身上透着股朦胧而深刻的悲剧性,吸引着人们开掘他的潜力,在这里我也将就其悲剧性效果何以产生简述我的理解。

一、无辜的人被击垮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然而,反观《雷雨》,确切而言是无辜的人的毁灭带来其悲剧性。说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也是不错的。《雷雨》最后的结局是青年一代的毁灭和衰老一代的孤独,爱情和亲情都被命运击垮。但归根结底,在《雷雨》中,所有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都是承载在无辜的人身上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悲剧型才更强烈。如果一个人物的毁灭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这只能算作惩罚,而惩罚是无法触动人心的。因为无辜,所以更衬托出被捉弄后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的痛苦。
这里所谓无辜不仅仅是从人...
显示全文
这个是课程论文,先把它贴上来


命运的重复和青春的救赎
——论《雷雨》的悲剧性
《雷雨》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经历刚出版时短暂的寂寞后,在留日学生的演出使得这部剧获得极大轰动,直到今日仍有诸多学者对他进行研究。无论是阶级性的解释,还是冠以古希腊悲剧的血统,在这些林林总总面目不同的研究成果中,《雷雨》是中国悲剧史难以逾越的高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它身上透着股朦胧而深刻的悲剧性,吸引着人们开掘他的潜力,在这里我也将就其悲剧性效果何以产生简述我的理解。

一、无辜的人被击垮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然而,反观《雷雨》,确切而言是无辜的人的毁灭带来其悲剧性。说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也是不错的。《雷雨》最后的结局是青年一代的毁灭和衰老一代的孤独,爱情和亲情都被命运击垮。但归根结底,在《雷雨》中,所有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都是承载在无辜的人身上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悲剧型才更强烈。如果一个人物的毁灭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这只能算作惩罚,而惩罚是无法触动人心的。因为无辜,所以更衬托出被捉弄后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的痛苦。
这里所谓无辜不仅仅是从人物关系上说,其实《雷雨》中的人,个个都是无辜的。
首先是周冲,在整个剧本中周冲是一抹最明亮的色彩,故事里每个人都怀揣着“诡计”,每个人心里都有算盘,唯独他没有,他是人间四月天。作为文学人物,他的性格或许单一,没有繁漪的矛盾,也没有周萍的犹豫,他身上是没有冲突的,但如果少了他,这个大家庭就变得晦暗,毫无生气。应当说,没有周冲的死的《雷雨》,并不能说是一部完整的悲剧,其他人或死或疯,多少有咎由自取的意味,只有他是最无辜的。
哪怕是“虚伪”的周朴园,他也是无辜的。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从头至尾,他的出现,他所作的每件事,他的专制,都是没有敌意的,他对繁漪的精神侮辱,只是想维护自己的权威。面对鲁大海,他似乎也是在用一种长者的,过来人的姿态忠告他。
他曾经去德国留学,曾经和侍萍相爱,可见三十年前他就和如今的周冲是一样的。然而最后他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大家长,或许是成为他曾经最鄙夷的那种人,这中间发生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无疑周朴园是经历过理想、爱情、婚姻,这些青年最珍视的东西全部被毁灭的。
他对于这个家庭中的事一概不知,似乎始终都是沉浸在对青春的追忆中。侍萍还活着他不知道,繁漪和周萍的纠葛他也不知道,周萍和四凤的私情他还是不知道,至于鲁大海和他的父子关系他更是不知道,虽然他是一家之主,但他却是始终被蒙在鼓里的人。青年时期的他经历的是美好理想的毁灭,而人到中年留给他的却是希望被击毁的痛苦,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他的一生做的诸多选择都是面向成功的,可换来的却是余生的失败和绝望。
他的身上罪孽深重,但这些他都是无意背负的,如果单纯从阶级角度看周朴园,把他理解成一个残酷专制毫无人情味可言的资本家,其实是与剧本相冲突的,也正因为在周朴园身上也有无辜的成分,才使得《雷雨》作为悲剧更为成功。

二、命运的重复——无法选择的选择
命运,是悲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命运的庞大和力量,正因为凸显了人类在其面前的无力和卑微,才更显得人性光辉的可贵。在《雷雨》中,命运所产生的悲剧性,不仅在于乱伦禁忌,还在于周朴园、周萍、周冲和鲁大海之间,具有的命运重复性上。他们都在选择,但最终的选择得来的都是不堪的结局。
周朴园的三个儿子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周冲是那个和侍萍相爱时期的周朴园,周萍是那个得知侍萍死后,灰心地做起大家长来却又无尽怀念青春的忧郁的周朴园,鲁大海是那个资本家的周朴园,他最像他痛恨的那个父亲。
鲁大海的出现,让人想起神话传说里那个钟馗:黝黑的脸,刚直的个性,嫉恶如仇。他每次亮相就像惊雷,暴躁冲动,满身血性。然而他却也是无情的,他从不相信周萍和四凤是真心相爱的,在他眼中,周萍只是个对平民家女儿有猎奇心理的花花公子,而四凤也只是一个对有钱人的花花世界心有所动的虚荣姑娘。他不相信感情,他只相信公平的制度,他对所有人都是充满强烈敌意的。他最恨周朴园,但他也是最像他的。
这三个儿子都站在父亲的对立面,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反抗父亲,但最终却都重复着父亲的老路。
周冲和周萍都爱上了四凤,就像当年周朴园爱上侍萍一样,然而,周冲是热情的,如果他是当年的周朴园,听闻侍萍的死讯他是会毫不犹豫的殉情的。
而周萍是怯懦的,表面上他对父亲也是最服从的,但这样的他却和繁漪有私情,可见潜意识里他是想反抗父亲的,只是没有这个能力。
他一直在犹豫,他因为被繁漪吸引而愧疚后悔,他为了救赎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四凤身上,最终发现四凤是自己的妹妹,他的生活越来越糟糕,他的选择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渊,他是在用一个罪孽掩盖另一个罪孽,最后发现洞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不可收场,他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这样的事情,所以他只能逃避,他先逃到矿上,最后逃离这个世界。
而年轻时的周朴园其实是选择成为鲁大海,他掩埋了自己的爱情,心灰意冷,专心事业,他做的很成功,所以在面对就工人问题兴师问罪的鲁大海的时候,与其说是轻视,更不如说是在教导,他像是在给鲁大海上了一课。他不再指望有爱情理想的实现,他就老老实实的做起大家长来,然而就这样的选择,最终还是让他一败涂地,他的孩子都离开了他,他的房子也卖了,说明家庭事业他一个也没守住。
也就是说,当年的周朴园不管做什么选择,迎接他的都是毁灭,他的毁灭是无法逃避的,这就是宿命。曹禺用三个青年的命运为周朴园选择,然而所有的选择都是徒劳的,他生来就是走在绝路上的。

三、寄托于青春的救赎
在《雷雨》中,有个被人忽视的符号——周朴园的第二任太太。如果仔细算来,繁漪在生下周冲的时候是十八岁,这个时候周朴园已经三十八岁,而侍萍被赶走的时候,周朴园是二十八岁,正好是周萍现在的年纪,繁漪只有八岁。说明在侍萍被赶走后,那个周朴园娶了的有钱人家的小姐,一定不是繁漪,也就是说,在繁漪之前周朴园还有一任太太,而这个女人却在这个家庭中消失了。
她来到这个家庭里的时候,周萍还在乡下(他是三年前才来到这个家的)。也就是说,这个家庭当时只有周朴园和这位太太,或许还有当时周朴园的家长。然而,这个女人却什么也没留下,她没有生儿育女,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如果这第二任太太的消失被理解为周朴园因对侍萍的追忆而对她的冷淡最终郁郁而终,那么周朴园用情如此之深,似乎与繁漪周冲的家庭重组又有所冲突。周朴园和繁漪生下周冲,并在三年前把周萍接回周家,这完全就是一个新家庭的面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周朴园重新想起周萍?又是什么让周朴园和繁漪组成家庭并生下周冲?依照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似乎他是一个重情的人,但他为何对第二任太太一点愧疚之情都没有?
如果这出悲剧是一曲命运的重复带来的,而周萍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四凤,繁漪又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周萍,那么我们大胆推测,周朴园娶比他小二十岁的繁漪,是否也是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繁漪?他对于第二任太太不是没有愧疚的,他是像周萍一样,是希望将靠年轻的繁漪来救赎自己的。
但繁漪是有主见的,风华正茂的她正值青春年华,却要委身于一个年长自己二十岁的男人,她是不甘心的,她无法和周朴园产生感情,周朴园救赎无望,所以更加留恋侍萍,与其说是留恋侍萍,不如说是在留恋自己的青春。
也就是说,《雷雨》中,所有中年人的指望都是青春,他们都指望靠年轻人来挽救自己不堪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未来是恐惧的,未来意味着衰老和妥协,而衰老和妥协就像这个家庭一样,死气沉沉,他们都想在这种潮闷中呼一口气,而这呼一口气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四凤承载的是周萍的救赎,当她发现自己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哥哥,她却是无人可寄托的,所以她不可能不选择死。
《雷雨》的悲剧性就在于,中年人,那些有能力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而年轻人却是无能的。青春只是一个梦,这些中年人就像是做了这么一个梦,梦是不可靠的,他终会醒,醒了之后一切又回归虚无。
悲剧的魅力也就在此,他给人以梦想,却仅仅给人以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暂时的,留不住的,作为人本身,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醒来,却毫无招架之力。
37
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