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十二月帖》,东晋,王献之,竹料纸本,手卷,贴文纵27厘米,横1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是东晋王献之的草书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清乾隆时《中秋帖》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引首:乾隆皇帝御书行书“至宝” 《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正帖贴文及前隔水乾隆御题图 乾隆御题释文:大内藏大令(王献之别名)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识。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帖文后乾隆御笔白描绘画作品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应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创造的狂草“一笔书”,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米芾在《书史》中称赞《中秋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正帖贴文高清大图。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董其昌跋文, 释文:大令此帖,米老(米芾)以为天下第一。子敬书,又为一笔书。前有十二月割等语,今失之;又庆等大军以下皆阙,余以《阁帖》补之,为千古快事。米老尝云,人得大令书,割剪一二字,售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读,后人强为牵合,深可笑也。甲辰六月观于西湖僧舍,董其昌题。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跋文:拟中秋帖子有序释文:金祗行政素臭司时蝉哺风秋台上律披闾阖鹊飞月曙楼前镜对弹娟于时看象曾答箱甘禹千之度无边佳景团围正判五之宵露满芝盘鸠鹊高而玉绳低影气澄闹尤驾携敞而丹桂飘香不酒弦管吹开暂吾篇章遍进宜春练帖体反苏家保直全銮词怀韩氏爰成四什各赋七吕。风月令霄非等闲等闲风月总烦删南极六星临北阙西华镜挂东山。底练觉得好风光杜影娶娑华黍香试想昨年蟾窟景一秋毫分不曾匡。闻阎节物验嘉师圆饼雕瓜入好诗太液秋风敝全谷不烦重拓影娥池。液霄珠露五云楼夏囊光也让秋试创玉堂新事侧壁贱权进月词头。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跋文:《拟中秋帖子有序》局部图一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跋文:《拟中秋帖子有序》局部图二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跋文:《拟中秋帖子有序》局部图三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项元汴跋文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拖尾丁观鹏绘画作品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拖尾丁观鹏绘画作品局部图 王献之《中秋帖》的传奇故事 ![]()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27x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险些葬身战火的国宝们 事情先得从一个曾经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说起。1928年6月4日清晨,一列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行驶到沈阳西郊一个叫皇姑屯的小站时,一枚预先埋好的炸弹将列车中部的一节豪华车厢炸毁,皇姑屯事件由此爆发。 消息传到北平,有一个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从原本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来,不停地抹着额头上渗出的冷汗,他就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 易培基(左)和故宫博物院的创办者之一吴瀛。 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张作霖在离开北平之前,曾派人专门来找他索要一幅古人的书法名帖。面对权倾一时的军阀头子,易培基不能强硬拒绝,于是推说这件书法帖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无法打开。 张作霖因急于离京,又不便将宝帖强行拿走,只好作罢。没想到十几个小时之后张作霖就被炸死了。 此时,看着那件险些与张作霖一同葬身火海的国宝,易培基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三希堂 故宫小屋藏宝 那么,躲过这一劫的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呢?这又得提到北京的故宫。 故宫西北面的养心殿是清朝各代皇帝起居的地方。养心殿西侧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屋子的正墙上有三个结结实实的大字“三希堂”,这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 乾隆皇帝喜欢书法,字写得也不错,尤其喜欢题字、题诗,可以说是至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 ![]() 在他收藏的所有历代书法中,有三件是令他喜欢得可以不思茶饭的宝贝。 这第一件就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第二件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则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 乾隆皇帝由于太喜欢这三件书帖,于是就在自己住的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间小屋,将它们收藏在这里,为的是可以随时欣赏、临摹。这间小屋就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 那件差点儿与张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国宝就是这三希宝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时晴帖》。 ![]()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皇妃偷卖出手 《快雪时晴帖》被保住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又身在何方?其实,连当时的易培基也不知道这三希宝帖中的另外两帖到底在哪里。 原来,早在民国初年,尚偏居住在宫中的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就盯上了三希宝帖,但是这三件宝贝名气太大,尤其是这第一件《快雪时晴帖》,光乾隆皇帝在上面的题款印章就有70多处。如果一下子把三件都拿出去卖了会太显眼的,还会惹出麻烦来。 于是她决定先把另外两帖,也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偷偷卖掉。为了掩人耳目,避免事端,她没敢找大古董商,而是就近卖给了故宫附近一个叫品古斋的小古董铺子。 ![]() 王珣 《伯远帖》 随后,一个经常光顾这个小铺子的人,便在这里意外地得到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宝贝。此人叫郭葆昌,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账房先生。当品古斋的掌柜在他面前打开一个布卷时,他一下子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因为他看到的是两幅纸张泛黄、年代久远的书法。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藏于深宫,只闻其名,不见其踪,大名鼎鼎的三希宝帖中的两希《中秋帖》和《伯远帖》吗? 毕竟是古玩收藏的老手,他很快掩饰住内心的激动,跟掌柜的随便讨价还价了几个回合,就一掷千金把它们买了下来。临走还没忘了提醒掌柜的要按规矩给他保密。他知道这两件宝贝的名气要多大就有多大,其分量是难以估算的,深怕在那兵慌马乱的年月走漏了风声会招来灾祸。 ![]() 郭葆昌(右) 时间一年年的过去,自从三希宝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时晴帖》在1928年躲过了与张作霖同葬火海那一劫之后,依旧存放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1933年为躲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它与故宫其他珍贵文物一起辗转迁移到了四川。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故宫珍贵文物运往台湾,《快雪时晴帖》也随之去了台湾,其后,它一直被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中秋帖》和《伯远帖》,对世人来说,就如同一块石头沉入了大海,谁也不知道它沉在了哪里。 ![]() 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可奈何抵押 时间到了1949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大陆的控制,正慌忙撤往台湾。此时的乱世之中,谁也不会注意到沉没了17年的《中秋帖》和《伯远帖》终于在混乱的台湾浮现了出来。 1949年的一天,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找到刚刚从大陆迁台组建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要将手中的两幅书法卖给他们,这两幅书法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此时,《快雪时晴帖》已经随着大批故宫文物到了台湾,现在缺的正是这送上门来的三希宝帖的另外两帖。 照理说三希宝帖从此就该团圆了,如果台湾故宫博物院当时就把它们买下,也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故事。 但在惊喜之余,台湾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却倍感无奈,捉襟见肘的经费使他们拿不出钱来收购,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刚刚浮出水面的宝帖又沉了下去。 时隔不久的1951年,两幅宝帖又出现了,但这次却出现在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宝帖的持有者是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两年前,就是他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了台湾,因为未能顺利卖出,急需用钱的郭昭俊只好又转到香港将这两幅宝帖抵押给了一家英国银行,赎宝期限就定在了1951年的年底。 ![]() 郭葆昌在家中庭院留影 眼看着抵押期限快到了,可赎宝的钱还没有着落,郭昭俊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其实英国银行也早就盯上了这两幅宝帖,他们在催郭昭俊还款的同时,又极力诱使他把宝帖卖给银行。抵押期限一天天逼近,郭昭俊在无奈中准备被迫出卖宝帖了。 宝帖三分多处 而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一份关于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 这其中的缘由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是当时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他和郭昭俊可称得上为世交朋友。当徐伯郊得知郭昭俊要出卖三希宝帖时,他深知这两件国宝的价值,要是卖给了外国人,那可真是国家的千古遗恨。于是,他一面力劝郭昭俊将国宝卖给祖国,一面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徐森玉,随后,消息被上报给国家文物局。 ![]() 徐森玉与兄弟子女合影照片,前排左为徐森玉,后排右为长子徐伯郊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为了确保国宝真实可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等人亲往鉴宝。但当保人员和国宝万无一失,鉴定地点被特意安排在澳门。 经过鉴定。《中秋帖》和《伯远帖》是真迹无疑,两件稀世国宝终于以当时的天价35万元重金回归祖国环抱。 除王羲之以外,王献之也是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之一。作为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从小便受其父栽培,再加上其本人也是天资非凡,因而很小便负有盛名,风采丝毫不逊起父。他的《洛阳赋十二形帖》更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小楷”。除此之外,他的行草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虽是年龄最小的,在兄弟中却也是最有天资的,再加上他勤奋刻苦,因此少便富盛名,连王羲之也曾叹到:此儿后当富有大名。 而王献之也未负众望,成为与其父齐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小楷”的《洛神赋十三行帖》,笔力劲足,墨彩飞扬,尤具大家风范。而他的行草也不甘示弱。张怀瓘曾评价他的行草说:挺然秀处,务于简易,情弛神纵。《中秋帖》也是王献之的名作之一,又称《十二月帖》,细观此书法,笔力雄健,挥运之际,情弛神纵,一气呵成,米蒂对此书帖十分钦佩,他在他的《书史》中曾评价此书帖说:大令《十二书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如此说来,《中秋帖》可以作为王献之的经典之作了,读者看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中秋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