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越多效率越低,百年前的实验告诉你

 汕头能率 2016-09-17
     
  阅读时间
  4 分钟

    ▲


人是懒惰的,特别是 TA 认为别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时。


法国农学家马克斯·林格尔曼在 1883 年做了一个拉绳子的试验。


绳子一端是人,另一端是测力器,他找了 20 个人分别单独拉绳子,测出最大力量;然后按人数分组拉绳子测试力量,实验结果如下:


1. 两个人一起拉绳子时是自己单独拉绳子所用力的 93%。


2. 三个人一起拉绳子时是自己单独拉绳子所用力的 85%。


3. 四个人时为 77%。


4. 当八个人一组时,每个人仅贡献了自己最大力量的 50%。


近代也有一些科学家重复了这个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没有明显差别:参与拉绳子的人越多,每个个体所出的力量就越少。


这就是 “林格尔曼” 效应。


如何避免团队管理中的“林格尔曼”效应


在团队工作中,个人的努力并不明显影响总成绩,所以缺乏全力以赴的动力;当个人的贡献看不出来时,容易导致人浮于事。


从这个角度看,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当责权不明晰的时候,一件事参与的人越多,平均贡献值越低。


对于创业团队,每个人在初期都能独当一面,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很强,但随着公司进入稳定期,人数的增多,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分担了,效率反而会下降。


如何避免 “林格尔曼” 效应?个人觉得需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去考虑:


1. 成就感获取
2. 责任与收益
3. 团队规模控制
4. 高标准的招聘


成就感获取


当人们觉得自己在公司中无足轻重,做的事情看不到成绩和不被别人认可时,一定会沮丧和失落,进而质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怎么可能全力以赴做事。


所以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工作的 “成绩” 和这背后的意义。


公司有技术人员跟我抱怨:“做了那么多后台功能也没几个人真正仔细去用,做它干啥。”


要尽量避免做那些没有成效、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如果是长远看很重要,但短时间看不到成绩的项目,一定要解释清楚背后的意图和长远的意义,得到别人的认可。持续地跟踪,有好的进展要及时反馈给大家,能看到希望很重要。


还有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做得牛逼,一定要说出来告诉对方。


责任与收益


林格尔曼在实验中并没有对测试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只是告诉大家一起拉绳子,这样容易产生责任分摊,陷入 “平均主义” 陷阱。


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全力以赴呢?


明确责任很重要。比如网站宕机那就是运维的责任,界面不好看就是 UI 设计师的责任,用户骂产品难用那就是产品经理的问题。虽然问题的根源可能很复杂,甚至不能具体怪谁,但必须要有明晰的责任人,有人来跟踪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只谈责任不谈收益就是耍流氓


最近经常听到 “人才是幂律分布” 的说法,优秀的人总是少数,可他们带来的价值巨大。


《乔布斯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 30% 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平庸的要好上 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 要好上 50 倍。”(注:Steve Wozniak 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超级优秀的工程师。)


在互联网世界中,各种交互、动画效果都离不开 Java Script 这个脚本语言,市面上相关书籍汗牛充栋,动辄成百上千页。大量的前端工程师靠这门技术吃饭。


但是你知道吗?Java Script 这门语言的诞生只是 Brendan Eich 在网景公司 10 天的工作成果。


所以一定要要珍惜公司里优秀的人才,让这些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高的回报与成就感。


团队规模控制


公司规模可以很大,但对于具体项目团队来说,人多是祸害,低效率中做出平庸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会过于理想,以为增加人手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但实际上团队人多后,不只会产生责任分担效应,连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都会大大上升。


北罗莱纳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Fred Brooks 在 1975 年写的《人月神话》中提到:“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这个说法经常被后人引用,被称为 Brooks 法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是沟通成本的急剧上升,而沟通成本与人数的平方成正比。


比如一个项目内有 10 个人,每个人都要与其他 9 个人沟通,沟通成本就是 (10*9)/ 2 = 45。人数增加一倍到 20 人,沟通成本(20*19) /2 = 190,增加了 4 倍多。


人少精炼还有一个额外好处就是会逼迫你提升效率,必须通过工具、第三方服务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减少人工。


比如当 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金收购时,整个团队仅有 13 人,5 名技术人员中,仅有两个半后端工程师。这个秘密就是他们使用了亚马逊的 AWS 云服务,所以不需要自建数据中心和雇佣大量后端工程师。(参考资料: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 Mike Krieger 的经验分享)


还有很多提升效率的工具,比如团队协作软件、电子邮件系统、CRM 系统等等都可以拿来使用,在降低自己研发和维护成本的同时控制了团队规模。


高标准的招聘


企业中有不同能力的员工,就像 “发动机” 和 “螺丝钉” 一样。


企业需要找到有能力、自我驱动力强的人,就像 “发动机” 一样,同样是 “拉绳子”,在没有任何激励的情况下,自我驱动力强的人更可能自己找到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王宝强在《士兵突击》里扮演的许三多一样)


关于高标准的招聘,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在 YC 创业课中分享过自己的经验,他花了 6 个月招聘了第一位工程师。


他的招聘方法论:


第一位工程师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些功能而进来的,在团队规模极小的时候,越早期的员工对团队文化的影响越大,TA 会注入自己的品性、习惯和行为方式。一旦公司做大了,可能会有 1000 号工程师与 1 号工程师差不多,这时候需要想想:你自己是不是愿意和 1000 个这样的人共事?


我们去年曾经犯过招聘上的错误,去年发展快的时候开始大量招人。


因为没有严格的招聘标准,虽然从众多面试者中也选出了相对不错的人,但只是 “不错”,很多独立重大的工作,都无法承担起来。


而且招聘的并非是 “发动机” 型人才,很多工作需要时刻地推动和安排,进度缓慢而且效率也不高。


培养人才、建立领导梯队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创业小公司来说,更需要责任感高、自主性强的人。


总结


一定要警惕 “林格尔曼” 效应,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找出应对办法,否则人越多效率越低。


    ▲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