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个新变化

 许愿真 2016-09-18

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个新变化

赵静宇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中的两道写作题,依然沿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相比于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的长处在于,可以提供多个写作角度,防止宿构套作。使用之初,收效确实显著。但近几年,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阅卷场上的分数日渐趋中,60分的作文有效分值缩减至15分左右;高中写作教学逐渐由培养学生实际表达能力转变为提高应试技巧。这其中阅卷不够科学自然是不容回避的原因,但题型的趋于固定僵化,也同样难辞其咎。新材料作文的命制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局,真正实现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以及对考生写作水平的区分。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的作文题,在价值观的引导方式和对开放性的限定两个方面均有所改变,发展完善了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

一、价值观的引导方式

高考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考生、为高校选拔高素质人才,但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同时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也必然肩负着引导价值观的责任。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考试中,价值观的引导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语词的使用、设问的指向等多种方式实现,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引导的技巧。不然,不仅影响高考的区分功能,而且会事与愿违,助长学生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的恶劣文风。在近些年新材料作文中引导价值观时,常犯的两个毛病,一是浅白直露,二是价值立场预设。浅白直露是指材料的含意非常浅显,直截了当显示出来,缺乏深层内涵。价值立场预设是指命题者或者为材料设定唯一正确的价值立场,或者虽然设置了多个价值立场,但其中有一个明显优于其他。这两者经常同时出现,结果导致作文中材料所提供的其他信息失去意义,所谓的材料作文沦为形式,成为实质上的标题作文。

1.忌浅白直露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理解开始于前理解。“人们阅读文本并不是一无所有地去阅读,总是先有一种筹划或预期,或者说是前理解,人们总是带着前理解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本[1]。”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其知识结构、学科能力、价值观念已成雏形,渐趋稳定,相当于伽达默尔所说的“前理解”。考生带着这种“前理解”去理解试题,也将带着这种“前理解”去继续生活和学习。考试其实就是通过各种试题来检视考生的“前理解”并赋予相应分数。日常阅读的理想状态,既不可能忘掉“前理解”,也不能拘囿于“前理解”,而是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考场上的阅读情况则恰恰相反,是考生和命题者、阅卷者的博弈。命题者希望考生写出的作文能够展示出他的“前理解”,体现出真实意图,考生在乎的却不是自己想什么,而是命题者、阅卷者最希望他想些什么。有的学生平时写作文观点新颖,敢于标新立异,但到了高考考场上却为了所谓“保险分”而表现得平淡无奇,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材料浅白直露,明示出命题者的价值取向,那么考生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不用思考,不用重新组合知识,不用迁移能力,只要套用现成的话语就可以了。

原本我们一直将套作归咎于考生,将直接使用现成结论视为思想上的懒惰,视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其实,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作出的大部分判断,都来不及经过自己理性思考的甄别,而是来自现成的结论,来自对权威的信仰。而信仰权威本身常常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承认和认可他人在判断与见解方面超出自己,因而他的判断领先,即他的判断对我们自己的判断具有优先性[2]。”同样,对于考生来说,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将已经准备好的套话写上,是最保险、最经济的,是精打细算后的理性选择。只是从全局来看,结果难免千卷一面。这样的作文试题,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当套作泛滥时,命题者更应该从试题本身找原因。材料如果有丰富的内涵,命题者的价值观不直接呈现出来,考生没办法一步到达终点,而是经过逻辑思考、推论和论证才能接近,套作自然可以减少。

2.忌价值立场预设

价值观念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利己的和利他的。很多时候,利己和利他是重合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利己和利他出现了矛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倡导的是利他战胜利己。在生活中,二者关系非常复杂,但考场上,常常将二者对立起来,然后明确表示对利他行为的褒扬和对利己行为的贬斥。

价值观的形成和测量非常微妙,不同于学科能力。学科能力无法作伪,就像跳高,如果一个人只能跳1.5米,就肯定跳不过2米。价值观则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说过:“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就是这个意思。但作文的命题者常将价值观的引导处理得很简单。比如说,希望考生能做一个感恩的人,就选一个感恩的故事作材料;希望考生能够坚守岗位,就选一个坚守岗位的故事作材料;希望考生拥有诚信的品格,就选一个诚信的故事作材料。这可谓是欲速则不达。命题者预设了感恩、诚信、坚守的利他的价值立场,而考生也接受这一立场,看似起到了引导作用,事实恰恰相反。从本质上说,支撑考生如此选择的,正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利己的功利主义。正如孙绍振教授在2010年谈高考作文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道德指向…应出现在我们行为的点点滴滴之中,而无需成为考场上的作文捷径。[3]”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考生虽然接受了符合命题者意愿的价值立场,但这种选择并非出于自愿,内心自然缺少言说的激情和欲望,要将这样的价值立场演绎成800字的一篇文章,困难可想而知。于是,考场上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话语比比皆是,本该论证之处却抒发不伦不类的情感,而文章的段落之间更是缺乏逻辑关系。这都是考生言不由衷的后果,而言不由衷,如上文所言,是命题者价值立场预设的必然后果。考场作文假、大、空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远不止于一篇作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会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心理建构,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为人处世。

这里不是说命题者在作文中不能进行价值引导,不能体现道德伦理,而是说作文的命制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不能将引导简化成为喊口号。对于材料作文来说,亦是如此。不然,当考生们站在命题者设计好的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时,违背的正是价值引导的初衷。不要价值立场预设,更不要简单的二元对立。在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应是真正需要考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2015年全国卷的两道作文题,在价值观的引导方式上努力避开上述问题,并有所创新。

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题: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材料提供的三个人,有共性也有不同。大李,符合长久以来人们对成功人士的定位,天赋、勤奋、机遇,三者全都具备。老王,属于行行出状元中的状元,也是一种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成功,是普通人的成功。小刘,不同于大李和老王,代表的是个性化的生活,摄影并非从事的工作。他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追求的是个人爱好的满足,但客观上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符合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样三条中的任意一条,如果单独当作材料的话,是典型的材料浅白直露、价值立场预设。但把三条放在一起,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考生首先要对“当代风采人物”的概念确立自己的标准,然后要思考三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差异的分析中,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出现了。考生这个时候不会再直接而单纯地认同某类人才,而是在对“当代风采人物”的界定中,在对人才与时代关系的综合考虑中,完成对自己的价值选择。在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人身上,利己与利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考生不必一方面歌颂品德的高尚伟大,一方面艳羡世俗的成功。他们可以在没有道德压力的情况下,结合自己心之所愿、能之所至,谈一点自己真实的想法。

2015年全国一卷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这段材料取自20155月发生的一个新闻事件。201557日,“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接到一条举报私信,一个女大学生举报自己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省交警总队将这起“举报”发在微博上,并配了一个标题:“为大义灭亲的女儿点赞。”对于这样一件小事,各大媒体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发文支持小陈的做法。举报不胜其数,为何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发酵成为新闻事件?在媒体争先恐后赞扬中国好女儿的热闹场面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价值冲突。

在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有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有人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的回答是:“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这种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内化为强大的集体潜意识,一直影响到今天。小陈的做法,体现了法制的要求和传统伦理观在某些方面的冲突。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他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敬畏。动机无可怀疑。但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动机是好的,行为是否就一定是善的呢?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都为考生提供了可供思想攀登的路。考生无论选择哪个方向,无论走得有多远,都能够就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在材料作文中引导价值观,理想的做法,应当是铺陈一条条道路,考生在找寻终点的路途中,完成对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认同;而最笨拙的做法,就是在考生启程寻找之前,就将价值观打成包裹塞给他们。

二、对开放性的限定

开放性和限定性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来。开放性一般指角度多,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是为了让考生各尽其能,各展其才,避免千人一卷,千人一面。限定性一般指考生要在材料和要求规定的范围内写作,避免套作。从1952年至今,高考作文命题的总体走势是开放性越来越强,限定性越来越少。1952年到1965年的高考作文,均为标题作文,写作内容指向明确。如1957年为“我的母亲”1965年是在“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和“谈革命与学习”中任选一题。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20多年间,作文最佳写作角度一般只有一个,即使是提供了多个材料。如1997年的作文由三个材料组成: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4]

写作要求虽然允许“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但又规定“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考生作文的议论必然围绕“乐于助人”这一主题,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乐于助人”这一主题下的角度被进一步限定为具体的问题:希望别人能够“乐于助人”而自己不想这么做。2000年后,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对素质教育的热烈诉求,要求高考作文更加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作文使用的材料多经命题者精心处理,虽然仍然有单角度材料出现,但大部分材料能够提供两个以上的角度供考生选择。写作要求也极力体现开放性,不限角度,不限文体。所以,区别于以往的材料作文,这一时期的作文又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新”就“新”在开放程度比过去高了。

在教育话语系统中,开放性是褒义的,被认为与创造力有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开放性,指的是人格的开放性。如在一项关于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实验中,246名被试者接受五大人格测试,实验证明,被试的开放性越大则创造力也越高。开放性特质在创造力和脑结构的关系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5]。开放性带着这种褒义光环,无往而不利。事实上,材料的开放性为考生人格的开放性提供了平台,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现在有些所谓开放性强的材料作文,提供给考生多个角度或问题,这些角度和问题,常常处于同一思维层面上,对于考查开放性并没有什么意义。考生的开放性,应该体现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具有开放性人格的考生可以独辟蹊径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在面对同一个话题时,具有开放性人格的考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创造性的结论。盲目的、无限度的开放,使得考生对待材料或者如盲人摸象,只顾一点;或者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到点上。基于此,给作文一定的限制就变得很有必要。

2015年全国卷两篇作文,在坚持材料作文开放性的前提下,增加了限定性。材料、文体是开放的,而写作要求是有所限定的。在常规的写作要求外,全国二卷作文增加了如下的写作要求: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是对写作任务的明确。“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防止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条就侃侃而谈;“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是提醒考生,不要浮光掠影就表面问题泛泛而论。这道作文题对考生提取辨析材料关键信息和进行说理论证的能力的要求,又有了新的发展,更有利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强、有探究意识的考生脱颖而出。

全国一卷增加了如下的写作要求: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全国一卷的作文材料提供了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较好的作文方式是抓住一点深入下去。将材料的开放性进行限定就非常有必要了。增加的写作要求让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选择不同的对象,信的内容和写信的语气都会有所不同。在选择时,考生有自由,选择完成后,就要进入角色,完成任务。要求写作书信,目的并非考查考生是否熟悉书信的文体和格式,而是通过限定的方式,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陈述观点。

2001年的高考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6]

故事中提出的“诚信”问题,不仅让考生思考,面临选择时是否会将“诚信”抛下,也促使整个社会反省“诚信”的缺失带来的一系列恶果。“诚信”,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13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诚信”之所以是一道好的作文试题,在于命题者对道德诉求的敏感和对时机的把握:当时“诚信”问题在社会上愈演愈烈,但几乎没有人将之归纳概括为“诚信”问题,考生更没有相关应试准备。如果2015年,再采取这种形式考查“诚信”,就难以防止套作和说假话空话了。

2012年开始,全国卷和分省命题试卷中的写作题全部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消失不见了。但长久以来针对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却依然有用武之地,可以挪用在材料作文上。当套作、假话空话又卷土而来之时,材料作文的不足便开始逐渐暴露出来。2015年全国卷的两道作文题对材料作文的完善,目的不是提高难度,更不是为难考生,而是要考查出考生真实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本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GFA111025)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赵静宇,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手机:13488808805



[1] 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第57页。

[2] 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第57页。

[3] 孙绍振《从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语文学习》2010年第7期,第2页。

[4] 《中国高考真题全编1978~2010(语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77页。

[5] 林崇德《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10页。

[6] 《中国高考真题全编1978~2010(语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1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