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彭城到垓下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很多人知道刘邦曾经在彭城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更多的人知道刘邦后来在垓下成功打败项羽,并逼得这位盖世英雄自杀,从而获得了天下。


然而,大多数人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彭城一败涂地的刘邦是如何实现在垓下一举翻盘的?


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似乎偏爱那些处于巅峰和低谷的事件,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起落转换的过程。


从彭城到垓下,刘邦正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乃至煎熬的过程之后,方能实现天下局势的大翻盘,并最终成就乌江边项羽刺向自己的那一剑。


今天来说说这个过程。


计划


前面讲到,即便是刘邦自己也承认,从个人能力上来说,他跟项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的,从单兵战力来说,汉军也要比楚军差一大截。因此,刘邦要战胜项羽,必须得从其他方面下功夫。


相比楚军,汉军阵营具有一大优势:有独当一面的大将。这就意味着,刘邦的汉军可以同时开辟数个战场;而项羽的楚军却只能依靠他自己的率领,在各个战场中穿梭往返、疲于奔命。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汉军的战略可以被简单地归纳为:一剑、一盾。


剑是用来进攻对手的。而对于剑术高明的人来说,使剑的要诀不在于力量大、力道猛,而是如何能实现出其不意的攻击对手的薄弱之处。刘邦要使出的这一剑,也是如此。


项羽和他的楚军,从单军作战能力来看,绝对堪称举世无双。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弱点,即便是“阿喀琉斯”那样神一般的存在,也有“脚后跟”这个命门。而项羽的脚后跟,就在于他的后方。


因此,若能有一支军队出其不意,绕行到项羽的后方,对其进行攻击,势必会对楚军造成极大的伤害。


但是,如果要实现这一战略,单单派出一支军队迂回突进可不行。为了避免突击军队在半途就被楚军截杀,汉军还需要一面“盾”。


盾,是指防守。不过,刘邦军这一盾的目的在于牵制项羽军的注意力,为进攻方面军赢得时间,使其在不受楚军的袭扰下顺利完成任务。


不过,面对天下无敌的项羽和楚军,正面吸引楚军进攻可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为了能成功实现战略目标,并最大化效果,刘邦勇敢的挺身而出,自己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


盾用以拖住楚军,而剑则刺向楚军的薄弱之处,最后的结果就是要实现“战略包围”项羽军的意图。


说到包围,这可能是人类早期军事史上最重要的一项战争技术了。包围战术若能使用得当,在战场上可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公元前216年——几乎在楚汉战争的同一时期——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就是凭借包围战术,以少胜多,在罗马的地盘上战胜了当时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汉军部署的是战略包围。战略包围和战术包围不太一样,实现起来难度更大。


首先,战略包围要求考虑更为复杂的全局性。高明的将领在实施包围战术的时候,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战场的地形、敌我双方的兵力配置、天气情况等,很复杂。但若是在战略层面部署包围,就需要更多考虑宏观层面的因素了,例如目标地区整体的地理情况,各地军阀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偏向,各地百姓的民心所向,等等,不可控因素更多,因而难度更大。


其次,是战略本身的长期性。在坎尼战场上,汉尼拔花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战术包围:骑兵突击,绕到对方身后,实现包围。而战略包围,往往需要行军数千公里,花费几个月时间。所谓“夜长梦多”,战略迂回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应付好这些突发情况,持之以恒的一路杀下去,同样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二者所能实现的最终目的不同。战术包围主要是为了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实现一次战斗或战役的胜利。但成功实施一场战术包围,则未必能带来战争的最终胜利。汉尼拔虽然能在坎尼会战中重创罗马军,并在罗马本土盘踞十几年,却依然无法瓦解作为国家的罗马,最终使迦太基吞下战争失败的苦果。而战略包围则不同,是为了彻底根除敌方的势力,从根上瓦解敌军,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


所以,如果汉军真能对楚军完成这样的战略包围,那天下局势就颠倒过来了。因此,这个策略势在必行。


而两个方面军的统帅人选也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刘邦自己留下应付项羽,做盾;而亮出汉军之剑的大将也没有别的人选,只有韩信。


于是,韩信率领的另一支汉军避开了楚军的正面锋芒,向北方进发。他们的目标直指魏、赵、齐。韩信和刘邦约定,待他平定这些地方之后,和刘邦在荥阳汇合,包夹项羽。


实施


想法是好的,但这一路上的诸侯,也都不是容易对付的主儿。


韩信出兵的第一个对手是魏王魏豹。这个魏豹,彭城之战以前,一直属于汉军阵营,并一直跟随刘邦;后来见刘邦在彭城打了大败仗,就以回家探亲为由逃回魏地,投奔了楚军阵营。


魏豹反叛之后,刘邦派了他的首席说客郦食其去劝说他回头。可魏豹根本就不听郦食其的话。他说,刘邦做人太傲慢,骂我跟骂家奴似的,我实在不堪其辱,不想再回到他身边!


虽说魏豹变节主要还是看到汉军实力不济,但他的这番话也确属实情。刘邦虽然当了汉王,但仍然难改以前当地痞的习惯,经常让底下的诸侯大将难以接受。


既然谈判破裂,那就兵戎相见吧!


大将韩信没有犹豫,迅速出兵魏地。韩信用了声东击西的法儿,很快就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豹。之后,韩信又同之前来投奔刘邦的张耳一起,乘胜而进,率军入代,并顺利平定了代地。


韩信的搭档张耳很高兴,因为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了。这是一个曾经让张耳伤透了心的地方;而赵国的实际控制者,就是那位曾经被张耳伤透了心的“刎颈之交”陈馀。


陈馀还是颇有几把刷子的。赵国在他的统治下,没有过多掺和中原地区的混战,反而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元气。这次听说韩信、张耳来犯,立刻组织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井陉口,气势汹汹。


可惜啊,他碰到的对手是韩信。


韩信毕生打了那么多仗,都是大阵仗,却从没有输过,绝对堪称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我们通过这次和赵军交手的过程来看看韩信打仗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第一个过人之处,是韩信对于情报的掌控能力。


赵军驻扎之后,陈馀军中有个叫李左车的人,向陈馀献策,说,汉军远道而来侵略赵国,后勤保障系统肯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好的策略莫过于坚守不出,同时派奇兵截断他们的粮道,如此,自然不战而胜!


这个策略极好,如果当时采纳了,韩信最好的选择恐怕就是先回家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可是,陈馀对这个计策却不予采纳,他有两个理由:第一是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自称是“义兵”,从来不用诈谋奇计。以前如是,这次也如是。第二,是他认为汉军兵少且远来疲惫,不正面击溃他们,以后会被天下耻笑——由此可见,陈馀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把虚名放到了极高的地位。


这件事完完整整的被汉军的情报人员探听到了,并如实回报韩信。韩信大喜过望。之前他最担心的就是被截断粮道,因此不敢太过冒进。如今,听到陈馀如此决策,他就大胆推进到井陉口附近的地方,准备跟赵军一决雌雄。


正确、及时的情报在战争中很关键,这一点被后来无数实例反复验证。韩信对情报的掌控能力在当时要超过绝大多数的将领。


韩信的第二个过人之处是他深谙兵书,却不拘泥于兵书,活学活用。


韩信进兵井陉口后,全然不顾汉军人数上处于绝对下风且士兵一路的辛苦,反而要组织全军尽快与赵军决战,并跟自己的军士约定,破赵后方得饱餐一顿,这种违背常理的安排让底下的将领士兵都很疑惑;随后,韩信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阵地布置在了背靠河边的地方——这是兵书上的布阵大忌,对面赵军的将士看了,纷纷大笑不止,疑惑汉军从哪儿搞来这么一个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的将领。


韩信可顾不上应付这些嘲笑,天一亮,他就大张旗鼓的组织进攻了。赵军看到对方大将的军旗,也毫不示弱,掩杀上来。双方恶战良久。


随后,韩信、张耳佯装败走,进入背水的那块阵地。赵军看到汉军败走,就舍弃了营寨全军追击。而背水一战的汉军此时已经无路可退了,士兵为了活命,不得不殊死搏斗,居然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抵挡住了赵军的突击。


与此同时,韩信先前布置的一队骑兵,趁这空当儿,迅速夺取了赵军营寨,并换上了汉军的旗帜。而赵军那边打了很久,依然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想先回营;哪知跑到自己营寨门口一看,赫然发现飘扬的净是汉军的大旗。赵军士兵以为自己的大将已经被汉军悉数俘虏了,军心动摇,立时就跟鸟兽一般四下逃散。汉军此刻再一前后夹击,彻底击溃了赵军。


陈馀在战前保住了自己“义军”的名节,却在此战中丢掉了性命。而赵王歇也被汉军俘虏。


战后,汉军将领纷纷聚集到韩信身边,请教韩信:兵书上写,背水布阵是一大忌讳,为什么这次将军您反其道而行,反而获得大胜?


韩信说,兵法上也说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次出征匆忙,我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跟军士建立很好的互信关系,大家都还不太信任我。对我来说,这一仗,跟驱使一群从市井临时召集的人来打仗是一样的。所以,我唯有把所有人都“置之死地”,激发他们各自的求生本能,才能抵挡住敌方大军突击;反之,如果我把阵地布在开阔地带,看到几十万人压迫过来的时候,你们还不都一溜烟的逃跑么?


——最高明的将领,打仗并不是依凭兵法的,而是靠其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和理解。


韩信的第三个过人之处,是在于他能延揽人才、任用人才。


打败赵军之后,韩信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重金悬赏李左车。没多久,就有人把李左车给带来了。韩信立刻给他松绑,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向他请教方略,全然不顾李左车此刻阶下囚的身份。


李左车说,我是个败亡之人,如何能教大将军呢!


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虞国败亡了;但他去了秦国,却使得秦国称霸天下。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并不是因为百里奚跑到秦国之后智力大爆发,而是在于两国国君是否听信他、任用他。


所以,先生,如果当时陈馀听了你的计策,现在的阶下囚就是我了。如今我诚心请教,希望先生不要再推辞。


当时韩信还不过二十多岁,就已经如此深谙道理,让李左车非常意外,也让其非常倾心于韩信。


于是,李左车就给韩信分析了一下当前形势:韩信出关以来,一路平定了魏、代、赵,已然名满天下,这是韩信的长处;但韩信长途奔袭,打了那么多仗,士兵疲敝、粮草匮乏,如果此时还要逞强去打燕地,是很危险的,这是韩信的短处。


聪明人呢,就应当扬长避短。


李左车的建议是,韩信不如在赵地就地休整,稳定赵国的形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让燕国感受到汉军无形的压力,主动投降;而燕国投降之后,齐国也就如探囊取物一般了。


韩信当下就采纳了这个提议,派出使者出使燕国。如李左车所料,燕国闻风而降、归顺汉军。


而此战杀死陈馀之后,张耳又再一次成为赵王,执掌赵国大印。


韩信本人也暂时留在了赵地,稳定赵国局势,防守楚军的袭扰。同时也是寻找战机,出兵定齐,实现最终的战略包围圈。


不巧的是,在这段关键时间里,意外发生了。


意外


韩信打仗堪称奇才。从他带兵的军事生涯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全胜的战绩。所以发生意外的不是他。


发生意外的是他老板,刘邦同学。


项羽打仗是真的很猛,刘邦这面盾是真的挡不住啊!


尽管刘邦用了陈平的计谋离间了项羽和他近臣的关系,但汉军依然深陷楚军的包围圈之中,且能用的兵力也越来越少,眼看就要支持不住、成为楚军俘虏了!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纪信的将军给刘邦出了个计策,让他假扮刘邦去向楚军诈降,吸引楚军的吸引力,而刘邦本人则利用这个空当,脱逃出去。


这个诈降的手段实在是不甚光彩,但连丢儿弃女之事都做得出来的刘邦,做这样的事又能有什么道德障碍呢?


于是,在陈平的布置下,趁着夜幕的掩护,从被围困的荥阳城东门走出一队两千多人的妇女,汉王的车驾仪仗也在其中。汉王的车里大声说,城内粮食已尽,我来向项王乞降了。


楚军士兵都非常兴奋,高呼万岁,并把这位汉王送交项羽帐下。


但等项羽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人根本不是刘邦,而是底下的将军纪信。项羽问,刘邦去哪了?纪信暗自思忖此时刘邦应当早已逃出包围圈了,就如实告诉项羽,刘邦跑了。项羽大怒,将纪信活活烧死。


刘邦逃入了关内,再次组织军队准备东进。不过这次,刘邦更聪明了一点,他把对峙的新战场又继续往南拉了一段,给韩信的进军留出充分的战略空间,让他更少受到项羽的干扰。同时,在面对楚军的时候,他也高挂免战牌,坚守不战。


但即便坚守不战,刘邦也无法抵抗项羽军队的锋芒。没用多久的时间,项羽率领楚军再次包围刘邦所在的成皋城。刘邦这次学乖了,提前就跑了。


逃跑归逃跑,刘邦还一直记得自己的任务——拖住楚军的主力。而要再次实现对峙的态势,最需要的是军队。军队哪里来呢?关中兵已经征发了好多次了,连老弱病残都充军了,目下已然没有能力再在短时间内组织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了。不过,刘邦转念一想,北方倒是有现成的:就在韩信刚刚打下的赵国。


于是,刘邦和他的御用驾驶员夏侯婴两人逃去了韩信的大营。到了门口,自称汉使,顺利进入韩信和张耳的卧房,直接拿了大将军兵符,开始点将布兵。


这时候,张耳和韩信还睡着呢。等二人起床之后,发现刘邦已经干了那么许多事了,大惊失色。


刘邦倒没什么不自在的,对这二人也立刻做了安排:张耳继续呆在赵国;而韩信呢,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带领赵军进攻齐国。刘邦自己则带兵南进,在屡败屡战的情况下,继续从正面抵抗项羽。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散项羽的注意力,让其不得兼顾首尾,刘邦还安排了彭越在项羽的“后院”梁地打游击,骚扰楚军的后方基地。


至此,尽管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汉军战略意图的第一步基本上实现了。由于手下无大将可用,项羽这个时候已然自顾不暇,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开始显现了。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