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法| 书法的叁种用墨技巧你会吗?

 归家之路 2016-09-19

  墨法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曆了十分漫長的時期,雖然墨法的自覺要晚於筆法、字法與章法,但從形成以後的發展來看,其生命的活力卻並不亞於筆法、字法與章法。

  我們以濃墨為例,試圖以舉例的方式來介紹唐宋間三位書法大師的用墨技巧。中肯地講,唐宋間的書家大都對淡墨的運用不多,在他們看來,淡墨太容易傷害書法作品的神采,亦無法體現書法的生動氣韻。所以對大多數書家而言,濃墨之法是備受推崇的。孫過庭《書譜》中說的“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即是對濃墨運用的效果及其審美標准的最佳闡釋。從具體作品來講,我們似可以從顏真卿、蘇軾和米芾三位書壇巨匠的代表作品中,感覺到其用墨技巧的精妙。

  

  ▲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局部

  首先談談顏真卿,其書風有非常強烈的個性特點。如若可以對其碑書做些聯想的話,我認為其楷書《東方朔畫贊碑》的用墨是非常有特點的。那種含蓄內斂的用墨與用筆相結合,古人謂之有“綿裏裹針”之質,信然!而從其行草書之法,我們認為,其用墨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們將這種用墨技巧概括為墨之輕用,准確地講,是濃墨的輕用。例如其行草書代表作品《劉中使帖》和《祭侄季明文稿》,尤其是後者,可謂用墨的上乘之作,盡管是實用急就之草稿書,但其技巧運用可以說正是在這種無意之態中得以完美體現的。正如蘇軾所說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這種濃墨輕用的技巧運用,使其書之用墨有如蠶之吐絲,筆筆牽連,字字相生,有非常強烈的動勢,而又氣勢內斂,形制蕩然。

  

  ▲ 蘇軾《赤壁賦》局部

  關於濃墨運用的第二種技巧,我們可以用墨之實用來概述,試以蘇軾為例。蘇軾的書法在用墨方面,我們可以用“黑”、“烏黑”來概括。的確,觀蘇東坡墨跡,情動於心,神采煥然,他在用墨上極為考究,認為用墨用得好,其字要有如小孩之眼眸,黑而發亮。以其行楷書《赤壁賦》論,展其墨跡,收筆處極圓,近人劉小晴雲:“(其書)如珠光黍米,隱隱有聚墨痕,最足耐人尋味。這種用墨方法是石刻書法無法表達的,故用墨之法,非多見前人真跡不足與談斯竊。”可謂真言。其法用筆較圓,鋒毫相對較短,側筆為之,妍態自生,用墨要黑而濃,用筆則重而實。

  

  ▲ 米芾《苕溪詩帖》局部

  濃墨運用的第三種技巧,可以米芾為例。其用筆自謂“刷字”,故謂其為濃墨活用之法,其書墨酣意足、沉著痛快、飛動跳躍之勢不可阻擋。米芾的用墨之法,其實與其用筆之法是分不開的,其用筆自稱“八面出鋒,臣為刷字”,是有其強烈的個性追求的,長期浸淫於“王書”之中,他抽繹出“王書”中的靈動之質,以己之參悟,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其墨之活用,實為筆之活用,米芾的傳世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除了《蜀素帖》、《苕溪詩帖》、《虹縣詩》等以外,還有大量的尺牘小品,有非常深厚的藝術修養與傑出的藝術表現才能。而對於米芾來講,其對墨的活用,更與筆法分不開。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所有的用墨之法,都本於筆法,形於章法,只有三者的相互結合,才能產生出優秀的作品,無論對墨的運用是輕是實還是活,都要時刻注意用墨在書法實踐中的地位,不可孤立的大談用墨,脫離筆法與章法的墨法,是決計沒有書法意味的。


  特别关注:弘扬中国传统,传承艺术文化精髓。

  CCTV-发现之旅频道全力打造的大型艺术专题类纪录片《艺术名家》,每周日22:30-23:00正式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出,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著名主持人于胜春当家,每期探讨一个艺术类主题,深入探讨、艺术创作展示及点评相结合,融合访谈、外景记录,提供一个交流、鉴赏学习的平台,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当代以及传统艺术文化。(已录制嘉宾有吴国亭,文怀沙,崔如琢,黄建南,袁熙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