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出人生百态的豆腐巷

 开信有益 2016-09-20


90年代的豆腐巷热闹非凡,早市上人来人往,绘出人生百态。奚本金 提供


如今的豆腐巷,依然是老城区最重要的一条老街。

    “豆腐巷往哪走啊?”如果走在城区街头,被外地游客拉住,问上这个问题,每一个宣城市民,都会热情地大手一挥,很快指出准确的位置。

    原因无它,坐落在城中心的这条老街,宣城人对它实在太熟悉。在那里,既存在过很多生产豆腐的小作坊,也诞生过老宣城人的“相亲角”,是宣城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老弄堂。

    豆腐巷的别称“压”过官名

    6米宽、360米长,这就是豆腐巷最简单的数据。如今走在这条老街,街道两旁的服饰店、饭店、熟食店等,依然热热闹闹地开着,显示着这条老街的繁华。偶尔停驻一会儿,不少老街坊还会碰到几个熟人,彼此寒暄一番。

    要是在巷子里没选到心仪的物品,也别着急,顺着小道,穿到近处的轻贸商城买衣服,或者下了阶梯,就能赶到旁边的中心菜市场,挑选一家人所需的食材。小巷不长,却充满了人世间的烟火气息,似乎每个生长于宣城的人,经过这里时,都能找到一些旧时的记忆。

    而事实上,这条老街道有过好几个名字,但因为巷子里,有不少做豆腐的生意人,大家口口相传,就习惯用豆腐巷代替官方地名。“民国期间,这条路叫崇正路,建国后改名新生路。再后来,再次改地名的时候,这条街道就正式命名为豆腐巷。”在宣城“文化老人”奚本金的家中,记者看到了豆腐巷的老照片。

    照片摄于90年代的一个早市上。有人骑着自行车,忙着上班,有人提着菜篮子,向小摊贩选购蔬菜,还有人停在路口,细心挑选着早饭。小小的一张照片,绘出人生百态,让人心生温暖。

    老街坊曾排“长龙”来接水

    奚老告诉记者,他曾在豆腐巷里住了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小巷子里的不少变化。在他的叙述中,一些老场景显得别具趣味。

    上个世纪70年代,老城区通上了自来水,在主要几个街道设立了水站。家家户户告别了去河里挑水的辛苦,改成了每天去水站排队接水。奚老说,水站每天下午只开放一小会,所以还没到点,水站旁就会排起百米长的队伍。大家都会带着家里所有的桶、盆,接上一家人一天要用的水。

    还让他留有深刻印象的,是巷子里,邮电局设立的集邮门市部。虽然买的人不多,但是每天都会有人好奇地打量两眼,看看邮局里又出了哪些新邮票。

    巷子里的“相亲角”成就多对良缘

    除了这些生活场景,更令人乐道的是,豆腐巷里还曾诞生过“相亲角”。据奚老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豆腐巷里成立了一个“工人俱乐部”,每个星期五的晚上,都有不少单身的青年男女来那跳舞。一来二去,很多人就在那里相识,最后喜结良缘。

    等到俱乐部响出名头后,越来越多的人去那跳舞,甚至从院内排到了院外。“当时大家拉的都是凤凰琴,放的曲子也很有时代特色,都是《小放牛》、《孟姜女》、《社会主义好》这一类的。”奚老告诉记者,和老宣城人提起豆腐巷的俱乐部,很多人记忆犹新。

    如今,豆腐巷里早没有那么多做豆腐的手艺人,家家户户也通上了自来水,“相亲角”也早已不存在。但是提起这条老街,宣城人还是能联想到,很多与自身有关的故事。辉煌虽已不再,但情谊与温暖,却长伴心头……(本网记者 余健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