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弘扬海派中医文化 共创美好健康生活

 为什么73 2016-09-20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弘扬海派中医文化  共创美好健康生活 ———四季饮食养生法

原创 2016-09-20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岐黄养生堂

新朋友点击上面的【岐黄养生堂】一键关注!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医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法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认识到了人的生老病死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空间息息相关。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人们经过了几千年的不间断探索和总结,深刻领悟到了顺应四时、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揭示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同样存在于人体本身。因而顺应自然法则而休养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原则。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开始,也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的开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多食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食物。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脾益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冬季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盛夏的来临。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贪多定会寒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夏季由于多汗,盐分损失多,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清心。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怕冷与缺少钙和铁等矿物质有关,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如蛋黄、猪肝、黄豆、芝麻、红枣等,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节气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膳食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调一些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等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饮食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饮食调养方面,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要保养内守之阴,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摘自《饮食养生法》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

  网址:www.zywxg.com



养生格言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往期回顾,请点击查看!

【海派中医名家诗歌赏析篇】《琥珀泛香浓》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中医名家诗歌赏析篇】裘沛然先生《论养生 诗五首》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中医名家诗歌赏析篇】《曹颖甫诗词五首》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名医故事篇】丁氏家族之丁甘仁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基地专题


【海派名医故事篇】丁氏家族之丁仲英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名医故事篇】丁氏之丁济万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名医故事篇】刘树农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针灸流派名家篇】陆氏针灸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针灸流派名家篇】方氏针灸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针灸流派名家篇】杨氏针灸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针灸流派名家篇】承氏针灸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妇科流派名家篇】蔡氏妇科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妇科流派名家篇】朱氏妇科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海派妇科流派名家篇】陈氏妇科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编辑:紫苏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