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 | 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二)

 长沙7喜 2016-09-20
     
  阅读时间
  10 分钟


    ▲


《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这篇文章中,我提出很多人造成低品质勤奋现象的原因是只在输入端用力,而不在输出端使劲。解决方案是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而形成良性闭环的关键是基于项目、任务和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即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对于 “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这个观点,有许多读者发表了具有真知灼见的留言,同时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天先回答比较集中的一个疑问,其他疑问后续再研讨:


问题:有些内容确实一时想不起来有什么用,或者目前看起来没用,但未来说不定就有大的用处,难道就不学了吗?


答:需要学。


学习分两类:一类以 “用” 为目标,要求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获得某种看得见的结果;一类不以 “用” 为目标,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升级自己的观念,满足自己的某种情趣或好奇心。


这两类学习都需要!这两类学习都需要!这两类学习都需要!


针对前者,就要刻意打造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配套的方式是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而文章中讨论 “用以致学”,也都是基于要实现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


针对后者,你只管学,你还可以输出,但是对结果不要有任何要求和期盼。原因之一:这类学习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 什么时候能产生作用?很多时候无法预测和判断。原因之二:当你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破坏其中的情趣。所以,针对这类学习,就不要刻意追求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连学以致用的想法都不要有


很多事情,是要在不问结果的松弛状态下才会进行得比较好。比如,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跟老婆吃完饭后愉快地进行聊天,不知不觉一看手表,时间已经是 11 点。假如换一种情况:我昨天下班回到家,一看手表 8 点钟,跟老婆说距离 11 点还有 3 个小时, 你看我们聊点什么,充分地把这 3 个小时利用起来。这两种情况,虽然干的都是同样的事情,但是整个过程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学习也如此,你得分清楚什么学习是需要功利的,什么学习是不能功利的。


    ▲


有很多人,制定了一年要读多少本书,每周读多少本书的计划。这是扼杀阅读兴趣的最佳方式。很多人坚持不了这样的读书计划,是因为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难免会失望:之前说好的种种好处呢?殊不知,那些热爱阅读的人,最开始都是无计划无功利目的的。正因为没有功利目的,所以任何收获都是正反馈,如此便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至于形成兴趣。


一年读了很多书,不是因为计划要一年读多少本书,而是平时里就好读书,然后年后一回顾:哟,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甚至 TA 都懒得计算自己读了几本书。所以,如果想培养阅读兴趣,最好不要制定那种每个月要读多少本书的计划。非要制定,只有这一句话的计划可能是最可行的:每天读一页书。这句话既是行动也是目标,不期望其它收获。




如果有一天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多读了几页,超标完成了,很好,但也没必要后面就将计划提高到每天十页。如果有那么一两天忘记了,或懒惰了没读,没关系,继续开始计划就好了。


如果生活或工作,竟然因为阅读获得了一些好处,那很好,但也不必期望每本书阅读都能有这个效果。想培养阅读兴趣,就得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而且耕耘计划,也只负责启动阅读这一行为,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正确姿势。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因为各种临时性的项目需要去阅读,这时候阅读只是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手段,成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就得功利。这种用以致学,最好就是强力研读。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用三天时间扫荡了 75 本书,这个过程就很难说有多么愉悦,跟兴趣不兴趣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虽然两种类型的学习都需要,但要讲究战略和战术相配套。什么时候该用以致学,什么时候该毫无目的,这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很多人被骂被嘲笑,就是战略和战术不配套。


比如,正儿八经谈恋爱的男生不会被骂,喜欢陌陌的男生也许不招人待见,但大家尚能抱着多元价值观的态度。被骂渣男的往往是为了自己能爽一发,而故意和姑娘谈个恋爱,不光费劲还拧巴。很多人之所以被称为书呆子,就是因为在需要 TA 用以致学,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学以致用的方式。在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


我有个很上进的哥们,是做人力资源的。去年他找我推荐一些人力资源相关的书籍,于是我就精选了些书籍推荐过去,哥们也很给力,制定了阅读计划,时常还跟我探讨书中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还知道哥们同时还在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每天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在公司的班车上苦读。是不是很勤奋?


结果有一次,我刚好和他们公司有交流,恰好知道他们正在内部进行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项目。项目经费投入了一百多万,还请了知名咨询公司的顾问帮忙推动。而这位哥们,对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所欠缺,幸好顾问老师给了很多与项目相关的学习资料。


让我纳闷的是:这哥们为什么不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去?有项目资源、有顾问指导随时反馈、有一起奋斗的项目伙伴,不管是个人专业成长还是职业发展,这样的机会都是千载难逢。这时候你不去强力研读与项目相关的资料,竭尽全力挑起项目的大梁,而是去考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或许很多人这么上进,只是单纯想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满足自己很上进很努力的幻想。真正做一个项目,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跨部门沟通、计划变更、项目成员的内耗、项目进入瓶颈、资源支持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比起读几本书,考个人力资源二级难得多了。




    ▲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与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路。但我们在学校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基础教育,导致我们是一直跛脚的。好消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在国外也在推创客教育、STEAM 教育,并有向国内蔓延的趋势。这两种教育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进而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而在成人学习领域,从开始认识到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的局限,到转向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培训,花了管理培训界几十年的时间。直到今天,这个观念也仍然没有在国内的培训领域得到普及: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


能力模型更适合用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更需要的是任务模型。所以,很多人其实不喜欢参加企业安排的很多培训,主要原因就是员工觉得内容虽好,但是距离工作实践还有不少距离。不是与工作不相关,而是脱离了具体工作任务的学习,会导致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上需要很强的领悟能力,比如上述案例中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的知识,就不一定能应用到当时的项目中。


人们爱说一句话:多学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可是学习也是有机会成本的。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而升职加薪当上 CEO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在苦读书之前最需要干的事情,就是拼命工作,不断争取更大的挑战性的工作项目。


无项目无成长。在项目技能上有什么缺口,马上学什么,此时学习便成为解决项目问题的环节与方式之一。此外,这个项目的难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迈出舒适区而进入学习区。否则,有的人所谓的 5 年工作经验,无非是 1 年的工作经验用 5 年而已。




    ▲


限于篇幅,关于用以致学的一些理念就先辨析到这里。下两次分享内容预告


1.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的概念进一步辨析。坚持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可是,能坚持枯燥的基础练习一万个小时的人永远是极少数人。半途而废,无法坚持,除了打鸡血,普通人怎么破?


2.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的几个关键要素。


另外,如果有感兴趣的内容希望作者进一步分享,可进行留言,其他人若有同样需求在留言上点赞即可。


最后,还是照例给各位客官小结一下


1. 学习分两类;一类以 “用” 为目标,要求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获得某种看得见的结果;一类不以 “用” 为目标,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升级自己的观念,满足自己的某种情趣或好奇心。两类学习都必不可少。


2. 针对前者,要刻意打造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配套的方式是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3. 针对后者,就不要刻意追求 “输入——输出——结果” 的闭环,连学以致用的想法都不要有。只管学,不管输出。


4. 没有功利目的阅读,任何收获都是正反馈,于是产生良性循环,形成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会扼杀阅读兴趣,如果要制定计划,只计划每天阅读一页。如果是基于项目需要的阅读,要用强力研读。两种阅读方式都必不可少。


5. 很多人这么上进,只是单纯想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满足自己很上进很努力的幻想。


6. 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所以,能力模型更适合用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需要的是任务模型。


7. 如果想快速提升工作技能,在进行各种学习之前,最需要干的事情,就是拼命工作,不断争取更大的挑战性的工作项目。无项目无成长。


    ▲


几个典型的留言的回应:


QianJason :

以目标引领学习是好的,但是一套知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快餐式的学习所能解决的。


答: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的确覆盖不完所有的知识点,所以最好是两条腿走路。其次,警惕所谓的知识体系的诱惑,工作学习都遵循二八原理,基于项目的学习有助于识别其中的关键知识,毕竟不懂洗衣机的原理也不妨碍你使用洗衣机的。最后,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未必就是快餐式的,这取决于做项目的深度,并且你也不会只做一个项目。


乔乔

只能说部分同意。作者提出的用以致学的新方法论仅适用于偏技能方面知识,比如打字比如英语。而思维方式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你如果事先不学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也就永远也不会察觉你需要这方面的知识,这反而更加可怕。也就是常说的 “看上去没用的知识反而是高手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答:

两类学习都需要,两条腿走路。尤其是对于高管人员来说,需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基于能力的 “学以致用” 对他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通常也是具备学以致用能力的那少部分人。其次,“用以致学” 并不意味着不去系统学习,它只是学与用的出发路径不一样,为了解决项目中的某个问题,仍然可能需要去系统学习某个知识。


另外,用以致学不仅仅适用于偏技能方面的知识,许多软性技能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项目实践中逐步提升的,比如沟通能力。并且大部分软性技能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看一本书,学习一门课程,都只能说明你学习记住了一些 “沟通理论知识”。


最后,很多所谓的卓越人士所具备的一些能力或思维,如创新能力、统筹帷幄、大局观。更多时候是因为这些人爬到了这个位置,于是有了锻炼这个能力的机会,这个能力才得以发展。而不是因为去锻炼了这个能力,所以爬到了这个位置。


甜甜

这篇真的不错。作为领导,一直想办法给下属一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并掌握技能到自己身上。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改变,我就辞退过一个人,给了她很多次机会做事锻炼,几乎每次都直接点出这次的用意是想让你学到什么,但就是一点改变都没有。我也一直最不吝啬把自己的一些文稿素材等给别人,每次都说你看了不是关键,关键是你下次做类似的事情,自己去干活去组织的时候,让这些东西长到你自己身上才是关键。


答:

作为领导,应该给下属逐步递增地安排一个又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企业中的人才培养,领导的真正压力在于其负责的事业是否在快速发展,以便能给员工一个又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而员工的压力在于是否能抢到又肥又有挑战性的项目。在一个停滞的事业中,任何的学习都是徒劳。


Declan

读完这篇文章很有收获,不过有几个问题,如果是用以致学为导向,如今的大学生专业上并没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说处于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的状态。那么如何让并没有实际工作需求的人应用这种用以致学的学习方式呢?作者有什么建议去平衡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有哪些知识适合做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应用学以致用)?哪些知识适合用以致学?


答:

如何平衡?当务之急是去找项目、任务、问题,有了项目才能用以致学。除了项目之外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能力提升或知识储备。大学生没有什么项目?每个学院的老师都会有项目,去跟老师套近乎,帮 TA 做项目。项目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的。即使到了工作中,那些最肥的项目也是要抢的。别以为在学校没有项目可做,到了工作中就有项目可做。抱着这种心态,即使参加工作,也抢不到核心项目。


其次,可以做科研,写论文。这是非常棒的项目,你可能要学会如何搜索学术文献,掌握谷歌学术的用法。另外,如果研究深入一些,你可能需要阅读数十篇英文文献,同时也掌握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写论文本身也很能锻炼你的写作能力。实在不行,选个自媒体平台建个账号,自己成为内容创业者,倒逼着自己去深研专业知识并输出。


项目很多,只要用心去找,总是会有的。而且,只要抓住一个项目深研下去,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最后,记得两条腿走路,除了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要系统学习本专业领域的。PS:不要把一些乱七八糟的派传单摆地摊家教什么的兼职当做项目。


    ▲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