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段话的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1920年,当研究美术史的喜仁龙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就被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巍峨的城门和城墙,气势磅礴的宫殿,精致的胡同四合院,无不深深吸引着这位外来者。从此,他开始了对北京景观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1921年,永定门城楼东北面。 1924年出版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永定门城楼彩绘图。 1921年,安定门箭楼南面及瓮城内的真武庙。 1921年,从西直门瓮城闸楼门洞往南望。 1921年,阜成门城楼北立面。 1921年,永定门箭楼北面(瓮城内)。通过箭楼门洞可以看到护城河桥对岸。 1921年,经北京政府批准,喜仁龙有幸在逊帝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进行实地勘察和摄影。他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获准进入颐和园、中南海、北海等皇家园林进行考察的外国学者之一。看过了富丽堂皇的皇宫大内,喜仁龙还是对朴素的城墙、城门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
德胜门箭楼 安定门城墙下。 永定门
喜仁龙对城门、城墙的喜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用了好几个月时间,对北京的城门、城墙做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摄影,并对它们的建筑格局作了一番科学的考察。在喜仁龙心中,北京的城墙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在他的镜头中,既有城墙、城门的沉稳古朴,也记录了城根儿下市井生活的片段。杂乱林立的煤栈、仓库和铁路干线上的工厂,隐隐透露出古城中现代工业萌芽的痕迹。微风拂动下的护城河,河面上成群游弋的白鸭,则勾勒出这座古城的静美。每天黎明,厚重的木城门被缓缓推开,进城的人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肩挑颤巍巍的扁担,盛满农产品的筐子在两头轻轻摇晃,街道两边的店铺挂起招牌,延揽生意。日上三竿,城门处的交通繁忙起来,熙来攘往的挑夫、手推车和驴车中间混杂着人力车和不断鸣笛的汽车。这样热闹的场景,一直到傍晚才会停歇。当夜幕降临,车马行人逐渐稀少零落,大门再次缓缓合拢,守卫起夜晚的北京城。 1924年出版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作为一个学者,喜仁龙不仅仅满足于对城墙城门美景的描画,他更在意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总考察成果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喜仁龙把城墙几米分为一段,标上号,详细标出了它们的修建年代,甚至连城砖上是否有文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依次记录下“内九外七”16座城门的格局、形态和数据。如今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成为人们研究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宝贵财富。 此外,喜仁龙还拍摄了许多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市生活,今天看来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以上照片均为喜仁龙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