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五)

 昵称30598236 2016-09-22

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五)



溪山卧游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973年作  (436.8万元,2010年7月西泠)

    《溪山卧游图》山水手卷创作于1973年,此卷是陆俨少绘赠中国美院教授吴静山的,原为九开册页,其中八开山水,一开书法,吴静山1990年将其装裱成手卷,形式舒展自如,自题引首并题签。八开山水,描绘陆俨少当年蜀川之游,一开书法则为自题跋文,述说作此山水缘由。画、书、文皆入妙境。1962年秋,吴静山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为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和导师陆俨少所赏识,而此幅溪山卧游图也是陆俨少精心之作,将之赠予吴静山,足见二人师生情谊甚笃。


峡江图  手卷 1973年作

    款识:往者予经三峡,短笺轻棹,犯险者数矣,及今思之,尤有余悸。自解放来炸石平滩,夜航无阻,而予仍写此濆激洄游之状,悬性命于俄顷者,亦使后之人尚知夫昔日行旅之艰难,而今之所以川江上下如涉户庭,以有社会主义建设之伟大耳。癸丑冬月,陆俨少写。钤印:陆氏(朱)、俨少(白)、自爱庐(朱)、、就新居(朱)自爱新(朱)、自爱新之庐(朱)

    引首:三峡江流。叔青女士属题,稚柳。钤印:壮暮(朱)、谢(朱)、夕好(朱)

    题跋:一九七四年二月,为叔青女士大作家属正,谢稚柳。钤印:谢稚(白)、稚柳(朱)

    题签:陆俨少峡江图。叔青女士属,杭人唐云。钤印:唐云(白)


桐庐小景  镜心 水墨纸本 1974年作

    款识:予先世本浙江桐庐人。高大父乃因贫不自存,行贾江南,遂著籍嘉定。丁丑违难,予由桐庐登舟溯江而西。山川云树,恍如旧识。中心固已藏之。自解放,岁往来浙东西不一,至江上於桐庐山,益爱之。而自愧背叛贫农阶级,猿猜鹤怨,恐不复为乡中父老所爱关顾。予於桐乡之感情,日增月积,未尝少替。桐乡不解爱我,而我则爱桐乡綦切。即横遭阻力,其志弥坚不稍夺。清泉白石,实闻斯言。偶读王临川集有,桐乡岂爱我,我自爱桐乡之句。虽荆公指舒城而言,予用其意,而不啻为予碟之,而又岂仅桐乡已哉。因作小图并书其上。甲寅八月,陆俨少并记。钤印:自爱心(白文)、且自怡悦(朱文)、我是越人(白文)、我自爱桐乡(朱文)、穆如馆(朱文)、不须示人(朱文)、陆俨少印(白文)、嘉定陆氏(朱文)、旧家槎溪之上(朱文)

    1974(甲寅)年,陆俨少有机会回到了浙江桐庐,从画面款记中可以得知陆俨少的先祖为浙江桐庐人,其祖先因为家贫而迁徙至江苏嘉定南翔镇做生意,从此定居於此。这种家世的变迁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相似的,但人们追溯时,由於环境和地位的不同,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此时的陆俨少还处在严密的管制之下,没有作画的自由,只能是在暗地里偷画。面对自己的老家,自己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画家心中的感触是巨大,他只能用一支不自由的画笔来描绘,他伤感、颓然,然而心中那团希望之火依然燃烧,画中没有施加色彩的渲染,全用墨来表现,山丘疏林,屋舍船只,尽为墨色点染勾画而成,仿佛是梦幻中那个让人魂牵梦绕而又难以亲近的家园。画家心中的惆怅和愁绪在画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墨色的运用除了让人感叹画家高超的笔墨技法之外,更深的是使人感悟到了那份哀婉凄美、如诗如梦的乡愁。


新安揽胜图  手卷 设色纸本

    题识:新安江上游以至深度,所谓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者,江回峡东,风光壮丽,而自淳安以西万山重叠,上接霄汉,涧壑清美,瀑流处处,是固松云泉石之乡,曩岁予游其地,至今不能忘也,陆俨少于就新居。钤印:就新、陆印、俨少

    引首:新安揽胜,甲申九月,健碧题陆俨翁佳作,时自古滇返沪。

    题跋:昔日恩师俨少先生问予,何时为其艺术之高峰。答曰,本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后,夫子曰然也,今得观新安江胜揽手卷,长二米六六,宽二十公分,为老师七十年代中期作品,是为精心之作,实可宝藏也,甲申六月,明权拜观并鉴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陆俨少先生山水画风格由清丽秀雅走向苍雄老辣的重要过渡时期。其山水画风格由原来的变化多端,渐趋于单纯统一,笔墨也摆脱渐羁绊进入“笔墨无累于心”的自由创作空间。观其作画,落墨之前,凝神静思,审度部位。一经落笔则随势生发,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千笔万笔,此起彼伏,波漪潮涌,信笔来去、而常常可以左右逢源、每得奇趣,看来似不经意,实则是由长期对自然物象的体察与对传统精神体悟中得来。陆先生一生饱览真山真水,对山川脉络、峰峦迭嶂、了然于胸之后化而为胸中丘壑,所以在创作时,一经落墨,呼之则出。纵观近现代画坛,若以驾驭作品形制的多样化而言,陆俨少先生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无论是册页、手卷、条幅俱能得心应手以手卷、册页最为精采,从小到大,从大到全,时而运用其独创的钩云、钩水、泼云、留白等技法,使之构图具有灵活多变、生动神奇之感,散发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超然物外的意象。

    这件《新安江图卷》鸿篇巨制是陆俨少先生七十年代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以手卷的形式将新安江一带的山水风貌铺陈开来,画面起首即密林重迭,幽壑森杳,烟岚变幻游历于密树陡崖之间,加之流泉数迭,回环往复,或奔流直泻破空而来,或蜿蜒缠绵,萦回往复。近处三两行人,流连于山景之中,望之益觉幽密深邃。随即以平远之法过渡为江天寥廓景致。纵横千里、收放自如。期间三五茅舍傍江幽居,茂林秀竹掩映其中,片帆远挂,林泉幽想灿然纸上。陆翁以云水独步画坛,此作云水兼备更显奇妙,云是弧形带圆,水是弧形带扁;云之势氤氲翁勃,曲然而生,线条故简;水则潆洄曲折,或奔或咽,线条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体,水流潆洄,用笔繁细;云色混茫,用笔粗简;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别,云水神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带呼应,相映成趣。无怪乎启功先生要题诗赞曰:“蜀江碧水蜀山青,谁识行人险备径,昨日抱图归伏枕,居然彻夜听涛声。”谢稚柳先生则称誉:“唐宋之际,画水高手,史不足书,即唐宋高手,亦不足为我俨少敌也。”全局苍润严谨、神完气足,旷世珍品、极为难得。


东天目山  纸本设色 立轴 1974年作


西天目山  纸本设色

    题识:东天目山。浙江以天目最称大山,盖自新安诸山蜿蜒东进,至是嶂然蟠结,双耸插霄,东西并峙。予即写西天目狮子口云海,兹复写此东天目双瀑图以寄意。甲寅,陆俨少并记。钤印:陆印、俨少、风景这边独好


青城晓霭  纸本设色 立轴 1975年作 

    款识:青城晓霭,老杜称不唾青城地者。予至其处,满眼泼翠,诚纤尘无所入矣。其后则赵公山,峰峦层叠,上接霄汉,白云往来,才及腰背。璞生印人正,俨少画记蜀游所见。钤印:陆印  俨少  就新  岁值乙卯


九華山圖  设色纸本 1975年作

    《九華山圖》是陸儼少描寫杜牧詩意的一幅絕妙佳作。杜牧也是陸儼少非常喜歡的一位唐代詩人,文學史上有“大杜小杜”之謂,大杜即杜甫,小杜就是杜牧。然而大杜和小杜不一樣,大杜身世坎坷,作詩沉鬱頓挫,小杜世宦之后,性格風流瀟灑,作詩也多風流旖旎。但是他的詩歌理論又非常正統,他曾經闡述自己的作詩態度是:“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既無其才,徒有其奇。篇成在紙,多自焚之。”儘管杜牧所說與其所作的詩歌時有矛盾,但是他反對作詩奇麗艷浮則是千真萬確。陸儼少與杜牧有相類的文藝觀,這是他喜歡杜牧的原因所在。

    此作所繪詩意取自杜牧七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詩。當年杜牧在安徽宣州(今宣城)做官即將離任回京,他的朋友、一同從京城來宣州做官的裴坦也于此時受命赴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他任,兩人同時同地而來,卻陌路異地而別,一種愴然襲在兩人心頭。古人不比今人,我們今天即使千里之遙,上午分手下午乘上飛機不到傍晚又可以見面了,中間還可以打手機,發短信,上網聊天,而古人一別就被山水阻隔,從此難觅音信,甚至一別成永遠。所以古人非常珍視友誼,珍視大家在一起的日子,也重視道別。爲什麽我們今天讀古人那些描寫離別的詩賦詞章容易被打動?就是因為古人一旦分別見面太難,所以寫來凄婉纏綿,那是真情寫照。在古代“生離”和“死別”常常可作等同觀,從詩意的角度講,古人比今人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同事朋友之間的離別之情。杜牧作詩以擅長寫景抒情著名。《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律詩,是一首寫景非常成功的作品。前往舒州的路上要翻越九華山,杜牧那句“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深柳拂橋”讓陸儼少起了畫興。陸儼少是傳統文人,一生中多遭坎坷,很容易體會到詩中的離別之情,並且感同身受。於是他取出平時不常用的舊包皮紙來作畫,這種紙纖維交錯,肌理顯明,紙質柔韌而薄,宜于皴擦,也宜于發色發墨,更宜于呈現他所想營造的那種帶點滄桑意味的情感氛圍。畫以俯視的角度取景,山勢綿遠峻偉,層次分明,中以云樹間隔,將巉巖絕嶺一路盤繞……此畫作于1975年,其時“陸派山水”風格早已成熟,然而陸儼少在畫中繪山以斧劈皴,繪樹用唐寅法,這種手法在其風格成熟之後并不常用,此刻陸儼少卻沒有套路化地按照自己業已形成的“程式”去作畫,而是根據詩的內容和意境選擇表現手法,這讓我們看到了陸儼少多面藝術造詣的同時,更領略了他對各家技法綽綽有餘的駕馭能力。畫中點睛人物更是陸儼少所擅長,人物(包括那匹馬)那么小,不見眉目,卻一副走遠路的神態,極為傳神,為這幅作品添了活眼。


 时景山水册  册页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款识:△秋霜既降,草木变色,涉笔成此。不觉满纸丹翠烂斑。俨少。 △春山耸翠,小变李便古法。陆俨少。 △山村依岫云中闻鸡犬声也。俨少画。 △近游新安江上,饫览云山之美因图。俨少。 △青林翳如水流花开,於此得少佳趣。俨少拟临之人法。△宿雨案卷收,晓烟未泮。为寄其意。俨少宛若。 △吴松江上百里烟波,风帆出树梢间,有如此景者。俨少寄记。 △曩者予过三峡险水,而后知今日整治川江建设之伟大,因为拈出以告来者,用为今昔比之一助云尔。陆俨少忆寄崖游并记。 △蕉阴竹色,松桧森蔚,亭馆之美,足移人情。俨少宛若寄於海上之就新居。 △江南水乡,往往有此。俨少。 △积翠浮空,平楚苍然,槛外汀洲历历,一带秋江如画。前去湖江之滨,得此境,因追忆旧游。陆俨少记。 △孝曾先生自吴门远来,过我出纸索画,漫尔应命即正。陆俨少。钤印:陆氏(白文)、俨少(朱文)、陆俨少(白文)、就新居(朱文)、陆印(朱文)、俨少(白文)、我自爱桐乡(朱文)、俨少(白文)、穆加馆(白文)、俨少(白文)、宛若(朱文)、穆如馆制(朱文)、俨少(白文)、俨少(朱文)、岁值丙辰(朱文)、陆(白文)、俨少(朱文)、爱新就新(白文)、陆俨少(白文)、又字宛若(朱文)、就新学人(白文)、秋日胜游春朝(白文)

    这套山水册页一共十二开,是陆俨少七十年代中期的作品。从画面的款识可以得知,所作山水或为写生,或为忆旧,都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陆氏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其最具个人特色的笔墨符号,均直接来源於对生活的观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深厚的写生实践,陆俨少才能够创作出富於时代特征的山水画境界。

    陆俨少同时也是深谙中国画传统的。虽然并没有条件直接临摹过许多古人原作,但经过“熟看名画三百幅”的观摩,五代宋元名迹早已烂熟於心。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册页看出:“春山耸翠”一帧有“小变李便古法”的题识。李便古即南宋画院“四大家”之一的李唐(约1066—1150),李唐对後世的影响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他所创立的阔大而杂以侧锋的大斧劈皴至今还为很多山水画家所借鉴。早在1937年陆俨少二十九岁的时候就认真观摩过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不过画中并没有出现刚猛迅疾的斧劈皴法,倒是雄健沉稳的笔法与李氏略有神似,这或许就是他所谓的“变法”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最後一帧水墨山水,无论是构图还是树石皴法都似曾相识,显然带有倪瓒的影子;“宿雨初收”一帧云山雾罩,与米家山水的神韵暗合;作为本书封面的一帧,秋山如醉,红霞满天,设色上与赵松雪《鹊华秋色》异曲同工,但在笔墨构图上则完全是典型的“陆家山水”。作者托古而作的这类作品其实多为自家手眼,既有深湛的传统功力,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写生的实践,对於传统的改造与超越,显示了画家海纳百川的魄力与识见。当然,这套册页中更多的作品是画家对传统山水面目的挑战,呈现出典型的“陆家面貌”。陆氏运用自己最为擅长的“行云流水”,无论是奔涌的激流还是烟波浩淼的“网巾”,无论是留白的阵云还是勾线的飞云,都呈现出不同於古人的崭新面貌,於方寸之间表现出阔大苍茫的山水境界,实为前人所不及。


天目山游  立轴 1976年作 


夏山销暑  立轴


山水书法  1977年作


黄洋界哨口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陆俨少擅长以一种山水崇拜的大哲情怀描绘大山大水,因此赋形设色用笔往往尽其所能,无所计较,画面中异峰叠嶂、峭壁流泉,云水缭绕,使人殊觉山川之美。《黄洋界哨口》咫尺之间写云山万里,设色瑰丽富奇,使人一见有惊叹之美,是他“放手作长壁巨障”的典型作品,这是陆俨少遗作中的精品。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