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OB国学读书会《论语》讲义 为什么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自赏一枝花 2016-09-23

为什么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成现代的话就是

   宰我问孔子道:“有个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骗,但不可以受愚弄。”

   为什么“君子可以受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君子之所以“可以受欺骗”,是因为符合君子的“修仁之道”。

   一.从事理上说,被欺骗,常是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如,在街路上施舍行乞者,而实际上某行乞者“困顿不能自活”是假的。施舍之人事后大都不后悔。

   二.从事情的性质上说,这是能力问题。君子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辨别不出真假而骗。自己接受教训,“不贰过”(避免重犯)则可。     

   三.从道德上说,看穿了对方行骗而不说破,更是君子具备了“恕”的道德。这是君子内心上原谅了行骗者。          

    君子之所以“不可以受愚弄”,是因为这是愚弄者“昧之以理之所无”对君子进行恶意的侮辱。也就是愚弄者明知君子通晓其玩弄的伎俩而利用君子的善德,蓄意将对方当傻瓜以耍弄。如此,问题的性质就变了,这是关乎人格尊严的原则问题。原则问题不可妥协,故君子决然不能接受。孟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正是这个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