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拳学札记

 张孟龙58 2016-09-23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孙禄堂

    时隔七年,终于在义乌见到了我阔别已久的太极拳老师,也许是在江湖中闯荡的久,老师多了几分沧桑与成熟,但微微发福的体态却愈显壮硕。

    老师离开的七年间,我自己独自练习,偶尔和身边朋友试试手以验证拳理拳法,在网上也看了不少所谓大师的推手视频,不知不觉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始终不敢胡乱瞎练瞎改,只觉进境缓慢,不得其法,总在技巧上做文章,徘徊不前,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七年里常有计划去老师那里继续学习,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大概是机缘未到吧。老师诲人不倦,不时传推手视频给我,从中可以看到老师的拳艺不断在进步,但拳学这玩艺非得口传身授,否则难解其中三味。老师有一次和我说起他现在读孙禄堂的著作,对孙公的拳意颇有感悟,再看其它书时但觉索然无味,我心里高兴,孙公是百年不遇的武学奇才,虽然网上不少人质疑中伤他,但其事迹依然深深打动着后辈,虽然我也拜读过孙公著作的只言片语,但实在理解不了,心想着哪天在老师身上体会一下就好了。这次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与老师联系后便踏上了义乌之旅。

    义乌古称乌伤,为我国浙江省金华市下辖县级市,它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此处省略两百字)……

    我住宿在老师那里,附近有处极好的练拳场地,似乎是临河大桥边的一处公园,那几天刚好遇上台风登陆,阵雨连连,但桥下可以避雨,练拳风雨无阻。

    一有机会老师便叫我与同练的师兄弟们试手,每个人的劲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大李能摸到我滞的地方,但出手重了,让我每每产生抗力,引化时也会引到自己身上,所以我能借力走他,但我自己也不轻松,非丢即顶;老沈的劲是慢慢贴着表皮摸住我滞住的地方然后一下进来了,但还是能感觉到力,这时我依然会有顶抗,虽然我出去了,可出去的也不干脆;老陈的劲较快较大,是突然一下到我身上了,有硬力,所以我会顶,他也费劲;小吴的劲很轻,身正不偏,只能前后走他。师兄弟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身势都是往上拔的,略前倾,是为“三挺”。老师的劲是轻灵,毫无阻滞感,搭手间,师早已看住了我,我所做的一切动作都是徒劳,无论如何转换都是背,这是让我体会摸不着的感觉,不想让我体会可以随时将我放飞。与上次见面比较,这次推在老师的身上感觉不到力点,摸到哪都落空,有随时会被打出之感。老师说劲始终是放在外面的,松是松出去的,不是松懈了回到自己身上,放出去也是松松的,否则撑满了自己身体也僵了紧了,所以说掤不是僵,松不是懈,刚刚好的意思。

    我等凡夫俗子在推手时总是试图守好自己,去找寻对方的劲,不懂舍己从人的道理,从一开始追求的方向便错了,如何能练的好?练到老也只能在用力技巧上瞎忙活。舍己是要放空自己,心无杂念,王宗岳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接手时要勇于接纳对方,不要试图抗拒和阻止对方,这是顶,也不可把对方的力引回自己身上,这是丢,而是要在接触的一刹那改变力点,对方还不知道,只是感觉到落空使不上力了,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老师说这就是太极尺寸分毫的功夫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拳论还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一搭手若对方感觉能使得上力,力一来人的自然反应就是顶抗,这便是双重了,孙禄堂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球,随对方的力而滚动,我只是贴住对方,对方则处处落空。“引进落空合即出”,都落空了你想怎么打还用教吗?

  老师在接手时十分巧妙,现仔细回忆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这里说的是人一挨我,不是我一挨人,太极拳以静制动的道理便在于此,人一挨我并不是我不动等着挨打,是说的彼不动我不动,看似被动实则主动,我不动是无极,变化在我,我先动看似主动实则被动,虚实已现处处受制,我不动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意思。

    这次来主要是向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传闻吴式太极以善于柔化而著称,我思量着如果学了吴式太极拳的柔再加上陈式太极拳的刚,岂不是刚柔相济了吗?(痴心妄想),其实按道理哪一式太极拳练好了都是刚柔相济,只是当年李经梧大师先有吴式太极拳的基础,而后学了陈式太极拳,表现出来的技艺、风格的确与他陈式同门的师兄弟大相径庭,原因为何?不知道。老师在谈到各式太极拳的特点时说道,陈式拳出劲快,但一开始很难松下来,不得要领者往往练成了以力使气,不是说陈式太极拳不好,只是练不得法,另外,陈式拳的二路我是一点兴趣没有,松好了自然能把人打出,何必那样爆发十足,也许是我层次不到,无法理解吧,当年陈发科可是令人神往的人物;杨式拳掤劲十足,杨式拳的单臂掤手便可将人打飞,起初打死我也不相信单手能把人掤飞,在老师身上试过后,我信了,我被掤飞起来贴在墙上;吴式拳的编排非常符合人体结构,我是不太明白什么叫符合人体结构,不过练习几天后虽然感觉累,但气顺;武式拳步幅虽不大,但气势极大,有种往上拔的感觉。

    练拳时老师会时刻提醒我们要点并在身上拿捏试劲,要求身有上拔之意,大椎前合,尾骨收住,两膝内合,大腿外侧有酸痛感就对了。拳不是说出来的,要想出功夫,除了悟,还得下大功夫练,有一次练习单鞭,定势时,老师过来一捏觉得不对,便让我靠墙而立,两膝合住后顶,尾骨收住,大椎前合,两手掤出,站了一会便坚持不住,汗如雨下,大腿疼痛,如此反反复复七八次,直到老师说歇了吧。据说杨露禅教拳时对子辈极严,其三子杨健侯练拳苦的想要自杀,但命不该绝,自杀未遂。想来传闻不假确有其事了。

    把胯摆正非常重要,和小周推四正手时我胯稍一歪他就进来了,再怎么反抗也是徒劳,回想起来和老沈、老陈推手时我也犯了这个毛病。所谓身正不偏,胯占很重要的位置,练拳时老师从无极式开始就强调正胯,胯一歪球就瘪了,有了凹凸,人家一推便站不住,所以有不得力处必于腰腿求之。这是身法的要求。手法上要求一动先走手,不是用手去硬杵,有旋转和方向的变化,无外里裹外翻耳,总要顺人之势,不可自作主张。

    大家在闲聊时说到烟的话题,大师一般都抽烟的,李经梧是,南怀瑾也是,毛主席抽烟所以打败了不抽烟的老蒋。老师说不信你试试,我一试确有奇效,这是什么道理,谁也解释不了,世上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实际存在却说不清楚,解释不了不如不去解释,以免牵强附会,才是科学的态度。这一般是不对外说的,说了也没人信。

    
太极拳的道理说来容易做起来极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执念,放不开自己,一念即起,杂念丛生,一法不行便再试一法,始终在有形有象中找寻,迷失了自我。与人推手时胜负意识太强,应理解推手是通过对手帮助修改自身的不足,有了胜负心便有了抗拒,阻挠人家挨着我,失去了听劲的机会,心里想着把人推出去,人家一顶,自己又不舍得放下,两人僵持,离太极拳理背道而驰,越行越远。我为什么觉得老师的东西好,因为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圆融,在不丢不顶,不知不觉中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跃出,发与被发之人同时体会到了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劲。从后天返先天,什么是先天?一念不起,无中生有,自然一气,身形似水。孙先生的东西老师说无人能超越,因为拳与道合了。我们练拳也应抱着求道的精神,知行合一。

转载自风清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