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蕈讲堂>白木耳种质来源及关键栽培技术

 天道酬勤猴 2016-09-23


姚方杰1  张友民1  王晓娥2  方明1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白木耳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野生白木耳,属于毛木耳亚种或者黑木耳亚种;第二类属于栽培的毛木耳或者黑木耳的白化菌株;第三类是弱光或者黑暗环境下形成的子实体,很少或者未产生黑色素而呈半透明的白色。其中前两类能够稳定遗传,可以选育白木耳新品种;但是最后一类经组织分离再种下去,无法获得白色子实体,属于非遗传性状。集成创新出塑料薄膜大棚、遮阴大棚、工厂及全日光(露地)等四种栽培模式,以前3种方式最佳。

关键词:木耳属  白木耳  白化  种质资源  栽培  

最近,白木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经常有人问起白木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到底属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还是毛木耳(A. polytricha)在这里,如何栽培。在这里根据文献资料和多年遗传育种及高效栽培研究的实践,归纳成此文,仅供同行参考参考。

1  白木耳的特点

无论从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白木耳的种质均属于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Auricularia)的腐生真菌,子实体新鲜时通体白色,干燥时呈白黄色或浅黄色。品质介于黑木耳和毛木耳之间,背面披白毛,上下层容易分离,口感较脆。

2 白木耳的种质来源

2.1  来自于野生白色木耳菌株

Kobayasi对木耳属分类研究贡献比较突出,明确了木耳属的重要分类依据,介绍了3个白色变种,包括A.auricula f. albicansA.delicata f. albaA.polytricha f. leucochroma [1]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o.CARS 24)

第一作者简介:姚方杰,1965,女,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研究,yaofj@aliyun.com

通讯作者简介:张友民,1963,男,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与解剖研究,zhangymf@aliyun.com

在我国,李丽嘉和刘波教授于1984年和1985年发表了木耳属3个新种,其中有发现于海南省西沙群岛的象牙白木耳(A.eburnea) [2,3]。赵大振、王潮江发现了毛木耳的变定名为银白木耳(A.polytricha var. argentea)并人工栽培成功,王潮江发现毛木耳白色变种(A.polytricha.var. leucochroma[4,5]。但是吴芳、戴玉成认为前者是无效发表,因为发表时没有指定模式标本[6]

作者在英国邱园真菌标本馆观察了近300份世界各地的黑木耳野生菌株,年代从1811年到2011年,发现确实有白色木耳野生菌株,共9份,采集地为奥地利、英国,宿主为接骨木、榆、梧桐、无花果、槭等树种,干燥标本呈白黄色或浅黄色,背面披白毛,褶皱明显或不明显。福建有人在网络上报道了来自毛木耳野生白色变种的栽培技术,但是文中没有详细介绍野生菌株的确切来源,更没有说明标本的存处。野生白色木耳菌株应该能够稳定遗传,可以选育白木耳新品种。

2.2 来自于栽培品种的白化菌株

很多人说拥有来自于栽培品种的毛木耳或黑木耳白化菌株并人工栽培成功,却未能查到详实的种质来源的报道。推测这类白色木耳菌株可稳定遗传,可以直接选育白木耳品种。

2.3  来自于栽培品种的白化子实体

作者发现黑木耳在弱光或黑暗环境下形成的子实体,很少或者未产生黑色素而呈半透明的白色。经组织分离再种下去无法获得白色子实体,属于非遗传性状。但是,也许经过多代筛选也会稳定遗传并选育品种。

3  白木耳的关键栽培技术

在近几年的白木耳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过程中,参照黑木耳栽培方法,集成创新出塑料薄膜大棚、遮阴大棚、工厂及全日光(露地)等四种栽培模式

3.1 栽培季节

3.1.1 全日光(露地)栽培模式

吉林省,春茬大约2月中下旬接菌制袋,4月中下旬开始催芽出耳。如果需要倒地进行秋茬栽培,则7月中下旬采收完毕;如果春至秋一大茬栽培,则9月下旬到10月初采收结束。

吉林省,秋茬6月上中旬接种做袋,7月中下旬直接下地出耳,不用进行催芽,9月下旬到10月初采收结束。

3.1.2 塑料薄膜大棚栽培模式

吉林省,春茬大约1月中下旬接菌制袋,3月中下旬开始催芽出耳。如果需要倒地进行秋茬栽培,则7月上中旬采收完毕;如果春至秋一大茬栽培,则10月上中旬采收结束。塑料薄膜大棚栽培一般分成春秋两茬。

吉林省,秋茬6月上旬接种做袋,7月中旬直接大棚出耳,不用进行催芽,10月上中旬采收结束。

3.1.3 遮阴大棚与工厂化栽培模式

遮阴大棚栽培模式的栽培季节与全日光(露地)栽培模式基本相同,工厂化栽培模式可周年栽培。

上述各种栽培模式,在其它地区,均可借鉴黑木耳栽培,按照当地适宜栽培黑木耳季节,向前推50~60d(发菌所需时间)开始接种制袋。

3.2 菌种生产

全日光(露地)、塑料大棚栽培的菌种生产相同。

母种采用常规PDA培养基,25℃下避光培养10~15d。

原种基质配方为阔叶木屑80%、麸皮20%、石膏l%、石灰1%,25℃下避光培养35~40d。

栽培种基质配方同原种配方,但是一般可以直接采用原种接种栽培袋,不再扩繁栽培种。

保藏种最好不用PDA培养基保藏,基质配方可用阔叶木屑90%、麸皮9.7%、葡萄搪0.1%、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钙0.05%、硫酸镁0.05%配成的培养基,含水量60%~65%,装于试管中,灭菌后接种置24℃下培养15d,于4℃冰箱保藏较好。

3.3 制袋与发菌管理

基质配方为阔叶85%木屑,13%稻糠,1%白灰,1%石膏,含水量60%。采用17cm×33cm的聚丙烯折角袋,每袋装干料0.5kg,熟料栽培。避光培养50~60d,温度25~28℃,湿度65%~70%。

菌丝满袋后熟一周,让菌袋见散射光,刺激原基形成。

3.4  划口催芽

后熟菌袋划口催芽,适宜“V”口和“小孔”出耳,在室内或者室外塑料薄膜、草帘覆盖保湿催芽,但避免水滴到出耳口或者原基上,8~10d形成原基 [7]。秋茬不用催芽,直接出耳管理。

3.5 出耳管理

3.5.1 全日光(露地)与遮阴大棚栽培模式

做畦覆膜后,按照每亩10000至12000袋摆在畦面上出耳,架设喷雾系统。出现耳芽以后早晚喷雾,干湿交替,保持75%~85%空气相对湿度[8]

遮阴大棚在摆袋之前,提前覆盖遮阳网。

3.5.2 塑料薄膜大棚栽培模式

参照黑木耳栽培,大棚高度2.2~3.5m,宽度6~10m,骨架坚固便于挂袋。可以催芽后挂袋,也可以直接在大棚内挂袋催芽。可用塑料绳吊挂在大棚顶架上,3根绳两头系好,套进菌袋,每串8~10袋,两袋之间用钢丝或者塑料环进行隔离固定。最下面的栽培袋底部距离地面0.2~0.5m。每平方米挂袋80~100袋,每隔4行间隔一个作业道。

架设喷雾系统,早晚喷雾,湿度80%~85%左右,以早晚袋上着雾滴但不低落为最大喷水量。棚内温度15~25℃,超过25℃开始通风。发现污染袋,及时撤换,防止成串传染。

每潮耳采收后,彻底卷起大棚塑料薄膜,晒袋3~5d防止污染发生,促进原基形成。建议当温度完全适宜白木耳生长后,撤掉塑料薄膜,换上遮阳网或者全日光(露地)栽培,这样不容易产生病虫害和杂菌。

3.5.3 工厂化栽培模式

催芽后,在栽培架上摆袋出耳,温度控制18~24℃,见干见湿管理,湿度不低于80%,提供散射光,过于干燥时原基和子实体容易变黄。从原基到耳片形成需要10~15d,从开片到子实体成熟需要7~10d。第一潮耳采收后停水3d,加强通风,促使菌丝恢复。经10~15d左右出现原基,开始出下潮耳。

3.6 采收

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变薄、向内卷,未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一般采收4-5茬。采收后自然光照下干燥,储存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地方。

4 讨论

4.1 白木耳的种质来源

作者对三种来源的白木耳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与毛木耳和黑木耳均有交配可能,这使其归属问题显得有些复杂。

后可研究白木耳在遗传上、生理上、产品特性上与黑木耳、毛木耳等木耳属食用菌的异同点,为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奠定基础;就作者目前试验的结果,白色木耳可能存在与其它木耳属种质杂交的可能,也许会创制出新的木耳属种质资源;白木耳可以作为食用菌颜色遗传研究的材料;第三类白木耳在多代弱光或黑暗环境培养后是否会创制出稳定遗传的白木耳种质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的菌株颜色有深变的现象。

4.2 白木耳出耳特性

野生白木耳出耳方式有单生和丛生;人工栽培时,划“小孔”出耳,基本为单生;划“V”型口出耳,多为丛生,但是耳基极小,撕片晾晒时不会形成多余耳基。因此,也可以划“V”型等大孔出耳,便于管理。

4.3 白木耳的栽培方式

白木耳与黑木耳相比,强光、干燥条件下,耳片较硬,颜色较深。因此,前述了4种栽培方式,提倡采用其它3种设施栽培比较好,不提倡全日光(露地)栽培(除非对产品品质有特殊要求)。

黑木耳有短棒和长棒两种栽培方式,本文介绍的白木耳是是采用短棒栽培模式。借鉴黑木耳栽培经验,白木耳也可以采用长棒栽培,方法参照黑木耳栽培[9]

4.4 白木耳的品质

白木耳品质介于黑木耳和白木耳之间,背面绒毛比黑木耳多,中间层胶质含量比黑木耳少,容易分层。采收过晚或者湿度过低(尤其全日光栽培)时,纤维含量高,质地容易发硬。另外,白木耳干品颜色浅黄,品相不如鲜品洁白,这也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接受程度,可能鲜品销售或者泡发后销售更受欢迎。

4.5 白木耳发展前景

由于“北耳南扩”产业战略的实施,黑木耳成为我国第3大食用菌,占世界总产量的98%以上,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热烈欢迎[10]。在这样空前的黑木耳生产、消费热潮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也审定了“白木耳1号”、“玉木耳”品种,推测白木耳商品化生产后,应该也很容易被产业和市场接受,开发前景极其广阔。

但因为其人工栽培才刚刚起步,在遗传基础、育种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开展的工作有限,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育种岗位拟将白木耳遗传育种作为“十三五”研究任务之一,参照黑木耳在形态发育、种质资源分类、定向育种及草腐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白木耳市场还不完善,不能盲目大规模示范推广,造成产品积压,损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Kobayasi Y. The genus Auricularia.,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Tokyo,1981,7(2): 41-67.

[2] 李丽嘉.木耳属二新种.真菌学报,1984 (3):149-154.

[3] 李丽嘉,刘波.木耳属一新种.山西大学学报,1985(1):156-58.

[4] 赵大振,王朝江.毛木耳一新变种.真菌学报, 199110(2),108-112.

[5] 王朝江,池惠荣,吕孟雨.我国木耳属一新记录白色变型.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增刊):207.

[6] 吴芳,戴玉成.木耳属研究进展.菌物学报,2014, 33(2): 198‐207.

[7] 姚方杰,边银丙.图说黑木耳关键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75

[8] 陈影,姚方杰,刘桂娟.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与建议[J].中国食用菌, 2010,29(2):55-58.

[9] 姚方杰,张友民,陈影.我国黑木耳两种主栽模式浅析[J].食药用菌,2011,19(3):38-39.

[10] 姚方杰.“北耳南扩”的喜与忧[J].中国食用菌, 2012,31(1):61-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