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4岁做什么事才能少走冤枉路

 凌寒留香之腊梅 2016-09-24

本文可转发但请保留以上信息


人生重要的三个阶段

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总结10几年以来自己走过的路,深度反思和总结得失,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这10几年的时光我要怎么度过?

今天终于成行,在今后的3篇文章将重点向大家汇报我反思的成果。我觉得一个人19-35岁这17年时光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模样和幸福。虽然说19-35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但并不是说错过了这个阶段人生就game over了,而是在19-35岁是人发展的最佳时期,像西瓜一样,当季口感才更好,含糖量会更高。我把这17年时光再分成3个阶段,19-24岁,25-30岁,31-35岁,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遵循的原则和主要事项,依照这些原则和事项做事人生会顺畅些,如果不遵循,浪费的将是大好时光和人生遗憾,最后可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当初我为什么不这样?当初我这么做就好了?”。

人生重要的3个阶段,19-24岁要做的是塑心,25-30岁要做的是寻路,31-35岁要做的是向前。塑心就是要在19-24岁建立强大而健全的内心,我们将来的路,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心在哪儿事就在哪儿,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寻路就是要在25-30岁找到自己的信仰、使命,这一辈子追求的事业,通过什么路径到达彼岸。向前就是31-35岁坚定自己的信仰、使命,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


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我是一个可以把学校念没的人,什么意思呢?多年过后我毕业了,学校没了。我出生在农村,至今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真酸),6岁时在村里上小学,上学第一天就出丑,我穿着开裆裤走进学校,周围的小孩都笑话我,刚开始还纳闷他们笑什么呢,没见过帅哥啊,真是的,后来才发现是穿开裆裤,然后就急忙忙的跑回家让老娘给缝上,其实穿开裆裤挺好的,方便,呵呵。上班以后同事、领导都说我聪明,其实我很笨。小学毕业考乡里最好的初中,没考上,父母说我平时也不贪玩,学习也挺踏实,就是成绩上不去,那就只有一个原因笨。N年以后回老家,小学没了,因为条件越来越好人都把孩子送到乡里、县里上学了。我上学时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考不上不要紧但还是想上学,上小学时老爸就开始在市里做生意了,羡慕那些在城里上学的孩子,我说:“爸爸,能不能把我弄到市里上初中,我一定好好学习。”,后来如愿了进入市里一所初中就读,但中考没考好,任何一所公立高中都上不了,可我还想上学啊,我爸说:“自己想办法”,后来发现我们班里另外一个笨蛋被一所私立高中录取了,我就自己找学校校长,然后也进了这所高中。N年过后发现初中也没了,被另一所学校兼并了。再过N年高中也没了,也被其他高中兼并了,不过还好大学还在,大学考的是河北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学,别人问怎么考上的,我说蒙的,一个能把学校念没的笨蛋只能靠蒙啦。现在想想我是怎么大学毕业的,别人考不上就不上了,可我屡败屡战还想上,感谢我当初那种笨劲和执着,没这种傻劲就没现在的自己了。

比起执着的傻劲对我影响很大外,大学的几年时光直接决定了现在的我。

2000年报考志愿时我想选环保工程专业,因为当时污染已经很厉害了,想做点什么,但父母不同意,说学环保工程毕业后做什么啊,我就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起初我是想学好专业的,头半年花了很大力气学编程,就此还特意到省图书馆办个借阅证,也看了不少JAVA、C++方面的编程书,后来发现学了半天还不如一个不怎么上心的同学强,然后就越学越没动力了,最后连计算机专业也不感兴趣了,还经常逃课到学校图书馆或者省图书馆看“闲书”,什么企业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哲学、传记都看但不看小说,我现在不看虚拟类的小说是那个时候养成的,读书习惯也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 我现在的脾气性格,爱读书,好折腾的劲都是源于19-24岁的大学时期,在大学我看到了自己未来模糊的样子,为了成为这个样子开始不断的折腾。

  • 要说人生的初心和出发点在什么时期,我觉得就是19-24岁这个年龄段,这个阶段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幸福。

 

为什么说19-24岁是关键时期?

心里一直隐约觉得19-24这个年龄段很关键,直到我看到了一个TED视频更加强和佐证了我的观点。

30岁不是新的20

心理学家Meg Jay认为“20岁时对于你来说是你能对你感情、幸福,甚至这个世界能做的最简单,但最有影响力的事之一,人生80%的决定性时刻发生在35岁。20多岁脑部发育成熟,性格正处于改变期,是成年发展的关键时期。”。

所以她觉得在20岁应该做3件事:

1、获得身份资本,做增加自身价值的事,对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投资;

2、注重弱连接的建立,你的工作、伴侣可能来源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3、你不能选择你的家人,但能选择你的朋友。

18岁以前人与人之间除了学习成绩没有大的差别,但到了19-24岁会出现些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外在也体现在内在,有一些人会在19-24岁做出骄人的成绩,比方说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们都在25岁以前成就斐然了。但人的成就也是按照正态分布的,一小部分人19-24岁就可以功成名就,一小部分人19-24岁颓废、堕落,大部分人在19-24岁在蓄积能量,积攒实力。

正态分布图

为什么说19-24岁是关键时期呢?

  • 自我管理的开始;

  • 价值重建;

  • 初次有了未来的概念;

  • 性格改变期;

1、自我管理的开始

在上大学以前,在学校老师管着,回家里父母盯的很死,时间都被学业占的满满的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但到了大学就不同了,一人置身外地来到他乡,远离父母,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在学校老师也不会像高中那样对你严加管教,课程也不多,这时候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这些时间怎么支配全由自己。有人会觉得无聊、空虚,所以天天去网吧玩游戏,到了周末一玩就是一个通宵。也有些人开始寻思着女生,时间成熟时开始下手,我有一个错误观念是在大学谈恋爱时因为空虚,其实也有些是因为爱情,对上眼了。有些白天不上课在宿舍打牌。也有些上大学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泡图书馆看有思想价值的书籍,利用周末做兼职锻炼自己。大学时期是自我管理的开始,这个时期的自我管理奠定以后的基础。

2、价值重建

高中时期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习就是最有价值的事,但到了大学学习仅是可以做的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全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做什么事,时间投入到哪里直接决定着未来的产出。

3、初次有了未来的概念

大学是步入社会的缓冲期,这个时候有了工作的概念,就业的概念,一些人会想我的未来在哪儿,我想要的是什么,会给未来的自己定义角色内涵,心中会有模糊的未来的自己的样子,而这个样子决定毕业数年后自己何去何从。

4、性格改变期

我学生时代性格很内向,很少和女生说话,大学也是一样,很少主动和女生接触,社交活动也比较少,在大学时喜欢看书,爱琢磨,虽然不太喜欢讲话,但内心是不甘心平庸的。高中毕业很多年后,同学说你还是那个样子,有活力,有激情,想法多爱折腾,意思是说他们工作多年已经激情褪去了,而我还是刚毕业时的愣头青。


关键时期的不良习惯

在19-24岁很多人都觉得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玩,没有紧迫感,想那么远那么多干啥啊,累不累啊,殊不知30岁不是新的20岁,某段关键时光抓不住,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大把的时间不知做什么,在消耗中虚度,天天泡在网吧熬夜通宵打游戏,虚度了时光还透支了身体。

白天不上课在宿舍疯狂补觉,上课也只是在教室和女朋友腻腻歪歪,不但专业课没好好学,也很少去图书馆,读过的书屈指可数。

每天无所事事,跟“朋友”吃喝玩乐,觉得这样就是享受生活,这才是自在,讲起约炮的“光荣事迹”还洋洋得意。

什么工作都不好好做,频繁跳槽,过得如行尸走肉没有半点活力。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关键时期塑心大法

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在关键期选了什么热门专业,考了几个证,英语过了几级,是不是追上了校花、校草,而是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内心,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我们的内心,任何改变都是由内而外的,内心不改变外在的态度和行为也很难改变。在19-24岁内心是一片空白,没有成型的价值观,没有定型的性格,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就像泥巴捏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捏成艺术品它会价值连城,扔到河边它会随波逐流,这个过程很难逆转,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见转变的难度。

李小龙在一段视频中讲述过他的功夫哲学,把水放到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像水一样吧,朋友”。李小龙创办的截拳道不像传统武术,没有套路,没有任何招式,有的只是根据实战编排的技击法。


为什么说内在的东西更重要呢?

看不见的决定看的见的。什么使日月星辰,世界万物和谐运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内在规律、原则给万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让世间井井有条。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名人传记,听了那么多名人故事,学了不少方法,但我们始终相去甚远,为什么呢?我们学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对方的个性、精气神、内涵、气魄是很难学到的。有个“根道果”的说法,根就是我们的内心、价值观、使命,要去的地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道就是实现的方法,果就是得到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根就有什么样的果。世界是我们内心的镜像,有什么样的内心才会去创造什么样的个人世界。金庸笔下的功夫高手也都是从练内功开始的。

那怎么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 作为人,何谓正确?

  • 积极主动

  • 成为什么样的人

  • 价值原则

  • 理性看待自己的缺点

  • 选择谁做朋友

1、作为人,何谓正确?

稻盛和夫的《活法》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3遍,稻盛和夫是日本再世的三大经营之圣之一,另外两位是松下的松下幸之助和索尼的盛田昭夫,稻盛是企业家中的哲学家,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创办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并临危受命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有人问稻盛您的经营秘诀是什么啊?稻盛说是不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等作为人的基本原则。

稻盛提出个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也可以这么去理解,思维方式就是价值观,人的品德,价值观和品德有正向的有负向的,当价值观和品德是负向时后两项值再大也没意义,所以价值观、品德是第一位的。热情就是做事的态度,斗志,精气神,精神萎靡,能力再大也做不出成绩来。人生,工作要想有丰硕的成果,重中之重是首先建立正确的做人准则,正确的使命、价值观,然后再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最后用自己的双手开天辟地。对有些人来说幸运是从天而降,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幸运可以接二连三获得,越努力越幸运。如果我们运用正面的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潜能,使用极大的热情好运自然而然也会不断降临到我们头上。

在我们判断一件事做还是不做时可以依据“作为人,何谓正确?”来权衡。

2、积极主动

在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他说“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们无法决定环境、外界、条件、背景,但我们可以选择回应方式,阻碍我们脚步的不是各种妨碍条件,而是我们针对这些妨碍条件的回应方式。

张灵泉是央视原主持人,现在是投资合伙人,在和青年学生交流时,有人问她:“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呢?你是很幸运的。我通常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

积极主动就是自己不给自己设限,让自己的潜能充分的发挥;积极主动就是不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追求的是活出自我价值;积极主动就是不被纷繁的世界所扰,不和别人攀比,坚持做自己。

3、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大学时以及毕业之后的若干年,我一看成龙的电影就热泪盈眶。我也特别喜欢央视的《对话》,一看到柳传志讲话我也会热泪盈眶。也很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喜欢他的歌,喜欢他的机械舞,看到他舞蹈我也会热泪盈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内心有个志向就是我要在我从事的领域取得他们所在领域一样的成就,也许我这辈子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不要紧,我会不断努力的。

我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喜欢折腾(说的我多老似得)?那是我的偶像们给我的力量,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给我的原动力。

在我上大学时我已经在考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些模糊但提供的力量、动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4、价值原则

知道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遵循价值原则,为成为未来的自己投资、蓄能,能为未来的自己加分的事情多做,不能为未来的自己加分的就少做或不做。帕雷托原则说20%的活动创造80%的成果,把时间、精力放到要事上才能获得最高的产出。

我们还有个畸形思想就是希望马儿跑的快而不愿给马喂食吃,我们不愿学习仍想像别人一样思想深刻,我们不肯努力仍想获得他人一样的成就,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却仍然希望身材苗条,产出/产能(P/PC Balance)原则告诉我们要想马儿跑的快需要投入、付出让马儿吃饱,照顾好马儿,不让马儿吃饱马儿会越跑越慢,最后直至能量衰竭。所以,上大学时别人都玩网络游戏,我从不玩,现在我也不玩,我也从来不看虚构类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我也不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我的底线是一周,遇到任何事一周内状态得调整过来。

5、理性看待自己的缺点

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第一个放大器,之前的孩子之间的比较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和听不听话,但在19-24岁,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内心更敏感,更能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自己的影响,人也会对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在乎。

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某个缺点而郁郁寡欢,也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家庭贫困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一些人还没毕业就被自己打败了,被自己的缺点压垮了,失去了自信。俞敏洪在大学时期就觉得自己出身农村,又得了肺结核倍感自卑,牛人之所以牛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有良好的心态和调整能力。人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是很重要的能力,即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也能容纳自己的缺点,人终究是要靠长处和优点吃饭的,死盯自己的缺点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能接受不完美的别人更应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6、建立良好的习惯

优秀是种习惯,建立优秀的习惯有助于脱颖而出。

养成阅读习惯。专业知识需要学,其他类思想价值的书、文学作品也要看,阅读力求系统性,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可以扩展思维边界,缩减能力盲区,读书可以培养自信,遇见更优秀的自己。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浏览我之前写的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的系列文章。

深度思考习惯。想问题习惯了一知半解,放弃了对某个问题的死磕,深度思考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也变得懒得动脑。在《深度思考决定人生》(点击阅读)一文中对深度思考以及深度思考的方法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阅读这篇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锻炼的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好身体啥都做不了。所幸自小跟老爸习武,练武警擒拿,大学时学了周杰棍的双节轮,还练习了李小龙的截拳道,打架本事如何且不说健身的效果还是有的。

7、选择谁做朋友

跟吃喝玩乐的朋友在一起每天都会醉醺醺,跟游手好闲的人待久了自己也会日渐颓废,跟积极主动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积极主动。高考后班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选择到市里一中复习,一年足足长了100多分,环境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三度影响力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种连接,友情是连接,爱也是连接,三度连接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会受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个胖子我们变胖的概率也会增大,所以,择友要慎,跟谁在一起决定你是谁,能否成为想成为的人。

 

关键时期做什么事,看什么书?

  • 自省;

  • 读书;

  • 择友;

  • 写作;

  • 锻炼;

  • 技术;

  • 英语;

1、自省

认识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行为来对自己进行调整,防止跑偏。

今天我做事是不是积极主动,是不是抱着得过且过不求精进的念头在学习、工作?我是不是还在和别人攀比,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没有一点自我?我是不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半天,放着能成为未来自己的要事不做而让时光匆匆流去?我是不是做了损人利己,不利己还损人的事情,是不是用“作为人,何谓正确”来衡量自己做的事情?反思了问题还需要自律、自控力把事情“脉动”回来,优秀没有捷径只能一点一点精进。

2、读书

在这个阶段不需要看太多的技巧性的书,心智不成熟学再多的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在这个阶段我建议看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知道作为人何谓正确,看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掌握高效做事的内在原则,看东尼·博赞 (Buzan T.)的《思维导图》习得逻辑记忆的方法,看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获得写作、演讲、演示的方法论,看清崎,(美)莱希特的《穷爸爸富爸爸》学习基础理财知识,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使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看文森特·赖安·拉吉罗的《思考的艺术》学习思考的技巧,看罗纳德·B·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学习沟通的技巧等等。

3、择友

远离那些消极、抱怨、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人,多跟能让自己更变得优秀、更积极,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人接触。

4、写作

写作是提高深度思考的良好工具,是未来职场的重要能力,习得写作能力可以看之前写的文章《五步写出深度好文》(点击阅读)

5、锻炼

成功不能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有的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时间去锻炼而是懒的去锻炼,愿意依偎在沙发上也不愿去锻炼。每周最好有2-3次锻炼,每次1小时,可以跑跑步、打打羽毛球、蹬蹬自行车。我现在基本每天蹬1小时自行车,期间可以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辅以其他健身器材。

6、技术

我现在有些后悔上大学的时候没学好编程,我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不会编程较为严重的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有很多想法都无法尝试、实验。建议学好专业,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再加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会发展的更好。

7、英语

英语也是很重要的技能,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等翻译成中文中间会有较长的时间差,有些内容早看到和晚看到会有很大差别,况且翻译过来会出现失准,能读原版还是看原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