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谈“癌”

 johnney908 2016-09-25
   “癌”字是个后起字,直到宋代才出现。现今能看到最早记载“癌”字的,是宋代《卫济宝书》,但其所指并非恶性肿瘤,主要是谈论发生于肌肤深层组织的脓肿。含义为恶性肿瘤的“癌”字之得名,主要是依据其症状性质与体征。公元1264年,南宋医学家杨士瀛(号仁斋)撰成的《仁斋直指方论》,最先将“癌”字泛指恶性肿瘤,并作了较确切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现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中国古代医家因观察到有毒根深藏于体内,且能使患者发生昏迷后果的癌肿,其体征为凸凹坚硬,像岩石状,所以明清时代的医籍往往将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肾岩”等。而在古代“?”与岩字通,“?”加上病字偏旁,即成为“癌”字了。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2743447.htm
  ――傅维康教授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提到,肿瘤的病因是由于“邪气居其间”“久而内着”,意思是说:当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长期停留在体内时,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导致机体某一局部组织的破坏或增生,逐渐形成一个肿物――肿瘤。明代《医宗必读?积聚篇》中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说明正气虚弱,邪气(致癌因素)侵入,时间一长,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的这些看法远不能认识和掌握肿瘤病理的根本性质。然而在千百年前,就提出肿瘤的发病原因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所致,实属不易。
  乳腺癌
  乳腺癌又称“乳岩”,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历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诸多医家认为情志抑郁乃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丹溪心法》说:“妇人忧郁愁遏,时日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鳖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又如《外科正宗》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乳癌及其他乳房肿块的患者,在其肿块形成或被发现之前,常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情志抑郁,从而验证了先贤之论,对“审因论治”、确定治疗法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来看,肝气郁结之象往往显而易见,早中期患者尤其如是。由于长期肝气郁结不舒,在肝经循行之处,肿块渐成。故临床可见乳房肿块,质硬不痛,表面凹凸不平,边缘界限不清,推之不动,局部皮肤收缩凹陷,表现为“橘皮样改变”,并伴有胸闷不适、精神抑郁、胃纳不佳、脉弦细或细涩等一派气郁之象。因此,对早中期的乳癌患者当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用逍遥散、清肝解郁汤、柴胡疏肝散、神效瓜蒌散、小金丹、牛黄醒消丸、犀黄丸等随证加减。
  胃癌
  胃癌属于中医学“噎膈”“反胃”“瘕瘕”“积聚”“伏梁”“胃脘痛”等范畴。对胃癌的发病,中医认为多与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脾胃损伤,或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或劳逸失当、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最终可造成或加重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聚湿生痰,痰阻血脉,血行不畅,化生瘀毒,阻于胃脘,日久逐渐形成积聚,进一步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津液代谢紊乱,最终使瘀血、痰浊、邪毒相互搏结而发病。此时,正气更伤,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病情发展。简而言之,胃癌形成的最终病机是正气亏虚,痰湿凝聚,气滞血瘀,热毒内蕴。其中正气亏虚是形成胃癌的基础,而痰湿凝聚是肿块最终形成的病机关键。
  脑瘤
  中医学没有“脑瘤”这个名称,其相关症状的描述散见于头痛、头风、呕吐、瘫痪等病证之中。根据中医文献记载,结合现代临床所见,痰湿内阻、气血郁结、头颅外伤、肝肾亏损、肝风内动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下在风府……髓海不足……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这些记载与今颅内肿瘤的症状颇为相似。头脑为诸阳之会,其位高而属阳,以风邪、火气最易引起头部的病变。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所知,实际上脑与髓已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脑瘤的发病与这三大系统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肿瘤的不同病因临床表现概括为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正虚等六种情况,肿瘤患者不同阶段的机体生命活动状态和精神、情绪、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不一样。中医学认为,病有千变,医有千方,但在千变万化中总是有其共同的规律,其总的治疗原则都不离“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中医学对肿瘤防治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在患者邪正力量对比的过程中,以排除多因素的微妙影响、调理阴阳的盛衰和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协调脏腑功能为治疗手段,从而抑制癌瘤生长扩散,并逐步消除肿瘤。
  治疗癌症常用药对
  治疗肿瘤的常用中药药对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原则,治法为前提,侧重结合中药本身的性能与功用,针对一定的症状特点组方用药。
  黄芪与党参配对
  两药均属补气药,组合配对,相须为用,则药力大增。黄芪性甘,微温,可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黄芪与党参相合,补益中焦,促进化源,鼓舞气血生长,其功独擅。可作为抗癌扶正药对,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气虚型,以及治疗由放疗、化疗所致的副作用,以减轻各种不适症状,有助于全程治疗。
  莪术与三棱配对
  莪术配三棱亦为常用药对。莪术破血祛瘀,消积止痛。药理研究表明,两药对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莪术以行气为优,三棱以破血为胜,两者均为行气破血、攻坚消积之品,故气血阻滞,有形坚积者,两药常相须为用。莪术配三棱药性峻猛,非体弱、气虚者所宜,用之不当,反损正气。一般与党参、黄芪同用,攻补兼施比较相宜,体虚无瘀滞及瘀证出血,则不宜应用。
  白花蛇舌草与蒲公英配对
  两药性味均苦、寒,配对用于热毒较盛之肿瘤。其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瘀利湿,常用于热毒壅盛、痰湿交阻的胃肠道肿瘤。蒲公英治“噎膈”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不但能消肿核、散滞气,治热盛血滞之证,还兼有养阴凉血的作用,所以热盛而伤阴者,亦其所宜,并无苦寒伤阴之弊。两药配伍,可起协同增效作用。
  白术与天花粉配对
  白术味苦而甘,性温而燥,其味甘浓,气不香窜。《药性论》曰:其“主心腹胀痛,破消宿食……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为一味补脾阳的药物。天花粉对肿瘤的生长亦有抑制作用,与白术组合配伍,以取其清热生津、消肿解毒之功,使脾阳得温而不伤胃阴,养胃阴而不碍脾阳运化,各取所长,以奏其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