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馆藏出土古玉欣赏(三)

 廿氏春秋 2016-09-26

  从隋唐至清,出现了许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器物。这些玉器造型或高古或新颖,雕琢精美;可实用亦可赏玩,但材质主要表明其华丽贵重,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多用于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


  名称:兽形水注

  年代:明

  尺寸:高5.5厘米,长13厘米,宽6.9厘米

  说明:水注亦称砚滴,是研墨时的注水用具,造型丰富,多动物形。此器做圆雕兽状,趴伏,眉粗,大眼,阔鼻,张口露舌,有耳,有双角,双叉尾。腹中空贮水,背有口,有盖。盖内雕一圆柱形空心水柱,以便伸入腹内后能将水带出,滴于砚中。盖钮为一小兽,上也有滴水用小孔。为清宫旧藏。


  1956年周庆歧先生 捐赠

  名称:青玉双螭耳回纹杯

  年代:明

  尺寸:通高7.2厘米

  说明:青玉质地,立体圆雕。玉杯为直口弧腹,圈足。内壁光素无纹饰,外壁两侧分别琢一立体圆雕的螭龙为耳,螭龙前爪攀附与杯口沿处,后爪蹬与杯壁,长尾盘绕与杯腹,形体流畅,生动自然。口沿饰锦地涡纹一周,腹部满饰回纹,腹下部饰云带纹一周,圈足饰回纹一周。

  玉杯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明代玉杯雕刻极精,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双耳杯、单耳杯、桃形杯、把杯等。此杯整体造型圆润流畅,雕刻精致,螭的动与杯的静,相得益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明代玉杯中的典型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名称:玉鸟首带钩

  年代:明

  尺寸:长7.8厘米 宽3厘米 高2厘米

  说明:白玉,上有沁色。钩首琢刻为鸟首,其上雕刻小圆圈眼,嘴上方刻一阴线,尖喙,微闭,双耳。带钩面部较为开阔,为长椭圆形。正中阴线雕琢一伏卧状的雏鸟。双圆睛,尖喙,身刻羽毛纹和卷草纹,腹后部刻绞丝纹、柳条纹及勾云纹,带钩下有一圆形纽。

  玉带钩在战国时期较为流行,出土器也较为多见。战国中期以后到西汉、东汉时期,玉带钩雕刻渐精致,式样也多,使用也普遍。南北朝时期,带钩造型与汉代相近,钩头较小,有凤首、兽首等,钩面凸起很高,有凤纹、螭纹、飞翼纹等,式样美观。此带钩玉质白润光亮,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纹饰精美。在造型上仿古代带钩之形,纹饰上有的仿战国纹饰,如柳条纹、绞丝纹等。


  名称:玉云螭纹发簪

  年代:明

  尺寸:长10.8厘米

  说明:白玉,簪体为圆锥状。一头粗,另一头较细。簪头为蘑菇形,簪尾较尖。头部雕刻螭纹,簪体雕刻云螭纹,上阴刻“子冈”款。螭纹有角,双耳,长发后披,双目直视前方,契形鼻,身体弯卷,长尾。肢胫处刻短斜线纹。采用浅浮雕技法,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做工精细,玉质白润亮泽,为明代玉簪上乘之作。

  1973年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槎湾明万历年间许裕甫墓出土的“子刚”款玉簪形制与此器基本相同,纹饰略有不同,簪长9.4厘米,头刻螭纹,簪体雕龙凤纹,上刻“文彭赏、子刚制”款。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线条圆润流畅。文彭为文徵明的侄子,著名画家,属吴门画派,与子刚交往甚密。

  明代制玉工艺很发达,北方以北京为代表,南方以苏州为代表,玉匠云集。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特别是苏州专诸巷,有许多玉匠高手,这其中以陆子刚为代表,堪称琢玉大师,是明嘉、万时期琢玉高手,他创造了碾磨法,制玉颇精,也擅仿古。据载,他琢制的作品有玉簪、玉辟邪、印池、水注、玉杯等,他的作品款识有“子冈”、“子刚”、“子冈制”等。死后,“技亦不传”。传说他当时雕琢一玉簪,价值五六十金。


  名称:玉竹节纹笔筒

  年代:明

  尺寸:高10.5厘米 口径9.4厘米 底径9.1厘米

  说明:绿色,器呈圆桶形。直口,直腹,平底,三足。口沿较厚,里壁平直,光素无纹,外壁琢刻等距八条阴线纹将腹壁分为七节,呈竹节状,阴线之间琢刻成凹弧形,足刻卷云纹。笔筒制作规整,抛光精良,纹饰简洁,光滑平整。

  笔筒为文房用具之一,起源于唐宋时期,到明清达到鼎盛。笔筒制作的材料主要有竹、木、玉、陶、瓷、石、牙等,最常见的为竹、木和瓷。玉笔筒在明清时期多见,清代比明代更多,雕刻题材也更广泛,除实用外,其精美者兼为陈设赏玩。玉质文房用具,起源于商周时期。唐宋时期品种渐渐多了起来。明清之际,文房用具发展更为完备,品种和式样也更为丰富,有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舐、笔船、砚匣、砚滴、砚盂、砚屏、镇纸、臂搁、墨床、墨盒、帖架、糊斗、毡垫、印石、印匣、印池、裁刀、调色盘等,另外书房中文人雅士还要放置香熏、取暖用的烘炉、照明灯具和硬木家具等,这些都是文房中常用器。


  名称:玉凤纹方盒

  年代:明

  尺寸:通高3.5厘米 长6.8厘米 宽6.8厘米

  说明: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沁。盒为正方形,带盖。盖面略呈弧形,中间略高,上雕刻双凤纹和云纹。凤两两相对,尖喙,长稍形眼,角向上勾卷。凤展双翅,翅膀雕刻羽毛纹。长尾,尾尖部呈弯卷状,尾部阴刻细密的短斜线纹。盒盖四边侧以细密方格纹为地,上刻波浪纹。盒里壁光素无纹,盒外侧刻兽面纹。兽面耳外侈,粗眉,里面刻斜阴线纹,大眼,如意形鼻。盒底方框内刻单圈内篆书“宣和”二字款。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此盒是明代仿宋代纹饰和款识的方盒。造型古朴规整,纹饰精细。盒在唐代始见,多为椭圆形或委角方形。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北宋时期白玉双凤纹盒,为椭圆形,十分精美。明代玉盒大量涌现,有些是文房用具印盒,用来存贮印泥。还有一部分玉盒是文玩之器,用来观赏、把玩。玉盒除方形外,还有圆盒、桃式盒、荔枝盒、银锭盒、透雕熏盒等。所刻纹饰丰富多彩,有云螭纹、山水纹、花卉纹、果实纹和仿古纹饰等。


  名称:玉莲瓣寿字纹执壶

  年代:明

  尺寸:通高13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7.2厘米

  说明:玉为青绿色,壶口有浅褐色纹。壶带盖,壶直口,短颈,鼓腹,圈足。腹部凸雕双层莲瓣,外层莲瓣内雕刻“寿”字纹,两面各三瓣,每瓣下部还刻有缠枝莲花纹。内层莲瓣共有八瓣。壶体一侧有兽吞式流,上饰兽纹及云纹,另一侧有柄,上饰云纹,柄上方还有一桥形小系。盖雕荷叶莲瓣纹,双层共16瓣。兽形纽,头顶有叶纹,头后有细发纹,双圈眼,嘴与鼻部凸起,展翅,翅上凸刻花形纹。壶造型新颖美观,玉质光润洁净,纹饰雕刻细腻流畅,充满艺术情趣。

  目前最早玉执壶始见于明代,唐宋时期执壶多见瓷器与银器,而玉执壶目前还未发现。明代玉执壶出土和传世品都较为多见。出土器以定陵出土的金托万寿玉执壶为代表器,壶颈部细高,流也细长。北京师范大学工地出土一件龙柄云鹤纹执壶,也很精美。此壶式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莲瓣寿字纹壶造型基本相同。


  名称:玉镂雕荷花鹭鸶纹莲瓣杯

  年代:明

  尺寸:高7.5厘米 长17.5厘米 宽12.5厘米

  说明:玉为青绿色。杯为圆形,口为八瓣莲花口,内壁亦雕有隐起莲瓣,杯内底部雕一凸起花蕊纹,杯外壁镂雕鹭鸶纹、荷花纹与莲瓣纹,花卉纹缠绕于杯外壁四周及底部。枝叶花卉缠绕相连,杯一侧枝叶纹雕刻稍少,露出杯口,杯底部镂空花卉纹为杯足。杯外侧雕三只鹭鸶纹,姿态各异,或站立,或飞翔,尖喙圆眼,头顶有椭圆形斜方格纹,身及翅膀雕刻羽毛纹。杯外侧还刻饰三朵盛开的花朵纹,雕三层花瓣,立体感强。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鹭鸶鸟常与莲花、芦草组成图画,鹭与“路”谐音,莲与“连”同音,芦草连棵生长,连棵与“连科”同音双关,有“一路连科”之意,寓意科举连连及第,仕途得意。此杯造型别致,高贵典雅,花鸟和枝叶纹饰雕刻精美生动,纹饰流畅,富有动感,充分反映出明代镂空雕刻技法娴熟,从雕刻技法上看,应为明代初期作品,刀工粗犷,刀法精绝,极富层次和立体感,继承了元代镂雕、深雕等工艺,代表了明代雕刻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名称:玉鹤鹿同春纹碗

  年代:明

  尺寸:高6厘米 口径10.5厘米 足径5.1厘米

  说明:青白玉,局部有沁纹。器直口,弧壁,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减地凸雕鹿纹、飞鹤纹、云纹、松树、梧桐树和山石纹。鹿为站立状,一蹄弯曲。昂首,双叉形角,双目平视前方,长稍形眼,嘴紧闭,有耳。长颈,身饰“米”字纹,短尾。鹤呈展翅飞翔状,头向下冲,似俯冲向下飞翔,尖喙,圆眼,细颈,翅膀雕刻羽毛纹。松树粗壮,松枝雕刻成椭圆形,里面刻阴线。造型端庄,器型规整。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鹤在古代被认为是仙鸟、神鸟,为长寿祥瑞之禽。传说它能长生不死,骑之可上天,能与神仙相会。《淮南子·说林训》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寓意长寿。鹿,古人认为是神兽,可骑之升仙。“鹿”与“禄”同音,象征禄位。松树终年不谢,四季常青,不畏寒冷和炎热,寓意长寿。梧桐树的“桐”与“同”同音双关。另外,“鹿鹤”与“六合”同意,六合同春有天地万物春来吉祥之意。故纹饰中常将鹿纹、鹤纹和松树纹绘于同一画面中,喻鹿鹤同春、福禄长寿。此杯应为明代宫廷用器。


  名称:玉竖条纹双兽耳簋

  年代:明

  尺寸:高9.2厘米 口径11.4厘米 底径8.8厘米

  说明:青玉,局部有赭色纹。撇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隐起龙纹,颈两面正中各浮雕一兽面纹及两组出戟纹,兽面纹很像螭首。腹部为凸条直线纹。足刻凸弦纹,腹两侧为兽吞式耳。耳上部有双兽角,耳部雕有勾云纹,耳下有凸。

  此器仿商周青铜簋的形制。玉簋造型端庄古朴,刻工细致,纹饰精美。最早的玉簋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共出土两件玉簋,比青铜簋尺寸略小,可能是受当时玉材的限制,其形制明显受同时期青铜簋的影响。明代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玉器,除簋外,仿古玉器中还有璧、圭等器。

  名称:玉透雕螭纹带板

  年代:明

  尺寸:长7.3厘米 宽5.7厘米

  说明:青白玉,长方形框内镂空透雕一衔花草螭纹,边框为打洼连珠纹。带板嵌于铜板上。螭纹圆圈眼,下连阔鼻,双耳,无角。一股长发过肩,向后飘拂。螭身


  呈盘旋状,在花丛中穿梭。螭背部正中部位琢刻一条直棱线,代表背脊。四肢粗壮。从小胫边沿到脚掌处,有阴刻短线,表示毛纹,爪较尖锐。

  玉质光洁莹润,螭纹雕刻很有气势,体态优美。明代螭纹头部分有角和无角两种。此螭纹无角,特别是发雕刻得很有特色,发长过肩,超过元代螭纹发的长度。螭躯体两侧用斜刀切削,使得螭身正中部位突出一条锋芒的棱线,来表示脊柱挺拔健美。螭后腿弯曲以方角度出现,显得挺拔有力,以此来增添螭纹的威势和美感,这是模仿宋代的雕刻技法。螭纹在花丛中穿棱,故爪较尖锐。


  名称:玉卧鹿

  年代:明

  尺寸:高3.8厘米 长6.2厘米 宽2.3厘米

  说明:青白玉,局部有褐色沁纹。器呈跪卧状,头顶双鹿角呈枝叉状后伏,镂空雕刻,与鹿背脊相连。头为长圆形,下颔较尖。鹿角两侧有双耳,长梢形眼,长嘴紧闭,口衔灵芝,呈如意形。臀部较肥硕,短尾,四肢粗壮。底部刻出肢蹄轮廓。身体光素无纹。

  玉鹿纹最早出现于商代。西周时期,玉鹿的造型十分优美,是各时期中形象最美的。1974年陕西宝鸡市□国墓地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鹿,片雕,造型有回首和侧面两种,均站立状,眼为臣字形眼或圆形眼,头顶鹿角分枝分叉,十分美丽。鹿身多光素无纹,只用弧线表示躯体肌肉的轮廓。

  《瑞应图》记载:“夫鹿者,纯善之兽也。”“鹿”与“禄”同音,所以古代人们经常以鹿寓“禄”,象征禄位和官运。山东邹县九龙山明鲁王朱檀墓出土一件水晶鹿,高6.3厘米,长10厘米,以整块水晶琢成。鹿昂首,伸颈,四肢曲卧,温顺可爱。


  名称:玉螭纹兽耳匜

  年代:明

  尺寸:高5.6厘米 长13厘米 宽5.7厘米 底径4×5.4厘米

  说明:青玉,仿古代青铜匜造型。口沿饰一周回纹,腹外壁饰云螭纹,雕刻双螭穿云,螭长梢形眼,卷云耳,独角,头后飘浮一股长发,上刻细密阴线纹。四肢胫部阴刻短密细线,表示细毛纹,并刻出爪纹。口部一侧呈流口状,另一侧有龙首柄,龙首衔口沿,卷云形耳,双眉弯卷,长圆眼,如意形鼻,嘴衔杯沿,身饰勾云纹,椭圆形圈足。

  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宋代出现仿古玉后,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多仿汉以前古彝器之造型,仿古器型除匜外,还有玉觚、玉簋、玉樽、玉卮、玉炉和玉爵等,虽然造型为仿古代彝器之型,但纹饰却多是当时流行的图案。明代以仿古彝器为主的仿古玉,艺术价值较高。目前所见出土较早的玉匜是1975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匜,匜口部一侧有流,另一侧有鋬,鋬作牛首形,匜腹壁饰三圈瓦纹,四矮足,足饰涡纹。形制仿当时青铜匜造型。匜是注水之器,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以后,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一般形体较大,为实用器。而玉质匜形体较小,出土数量极少。

  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


  名称:莲藕形笔架

  年代:清

  尺寸:高5.3厘米,长16厘米,宽5厘米

  说明:器雕成莲藕形,上镂空浮雕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器下随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纹。原为清宫旧藏。


  名称:葫芦形水盂

  年代:清

  尺寸: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说明:器葫芦形,双椭圆形口,内掏空,做贮水、洗笔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果实多、枝蔓缠绕绵长,深受古人喜爱。《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祝颂生民兴旺,子孙昌盛。并且葫芦谐音“福禄”。原为清宫旧藏。


  名称:玉蕉叶兽面纹出戟觚

  年代:清

  尺寸: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说明:白玉,菱形口,器身、足部均呈菱形。从颈到足部,雕刻四条戟纹。颈部饰蕉叶纹,蕉叶纹下部刻回纹地兽面纹,腹部凸起刻回纹地兽面纹,足部也饰回纹地兽面纹。纹饰布满器身。

  玉觚为清代仿古器。觚在商周时期多为青铜质地,为酒器。明清时期出现了各种质地的觚,如瓷觚、玉觚、铜觚、珐琅觚等,用途有所改变,用作陈设、供器及祭祀之用。乾隆皇帝有很强烈的崇古意识。在他的倡导下,清代玉匠琢制了大量的仿古玉和仿古彝器。清代仿古玉有三种形式,一种为在造型上仿古,另一种为纹饰上仿古,第三种为造型和纹饰上都仿古。清代仿古玉题材广泛,种类繁多。


  名称:玉兽面纹菱口尊

  年代:清

  尺寸:高16.8厘米 最大口径14.6厘米 最大足径7.9厘米

  说明:白玉,器撇口呈菱花式,长颈,鼓腹,菱花口式足,里壁随形掏空,光素无纹。口沿内壁隐起一周变形卷草纹饰,外口沿处饰一周变形卷草纹,颈部饰蕉叶纹,颈两侧雕刻兽吞式耳,耳套一活环。腹部雕刻兽面纹及云纹,足胫处饰仰覆蕉叶纹。

  器形为仿古代商周青铜器造型,玉质光润亮泽,采用浅浮雕技法,器型规整,纹饰精致繁缛。原为清宫旧藏,是清乾隆时期较为精美的仿古玉雕佳作。



  名称:玉荷花螃蟹纹砚

  年代:清

  尺寸:长8.2厘米 宽6.3厘米

  说明:碧玉,椭圆形。巧做成荷花形,砚背面琢刻荷花叶脉纹和蜘蛛纹。砚面一端较为平整,为砚膛,砚池处刻一蟹纹,周边有荷叶纹。

  构思巧妙,雕工精细,制作规整。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从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用研磨器研制颜料了。秦代墓葬出土了石砚和砚杵。到汉代,制砚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有陶砚、漆砚、铜砚和石砚。西晋时期出现了青釉瓷砚。唐代是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砚材的种类也增加了,石类中有端砚、歙砚、红丝石砚、鲁石砚等,此外还出现了陶瓷砚等。宋代出现了瓦砚、洮河石砚、澄泥砚、漆砂砚等,形状多为抄手形。辽代有辽三彩瓷砚。目前所见最早的玉砚为1970年山东邹县九龙山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青玉砚。清代玉砚数量较明代多,形制多样。



  名称:龙纹玉磬

  年代:清

  尺寸:通长74.6厘米,宽27厘米,厚3.4厘米

  说明:宫廷乐器。由巨幅和阗玉琢制,玉质呈墨绿色,纯净光润。磬一面饰描金云龙纹,中部描金篆书“特磬第六仲吕”、“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另一面饰描金二龙戏珠纹,中部描金篆书乾隆帝御制诗。


  名称:玉狮首把柄

  年代:清

  尺寸:高12.3厘米

  说明:青白玉,柄顶端雕刻成狮首,头后有发,头顶两侧有半圆形立耳,凹圆眼。鼻、嘴部在一平面上。大鼻,刻有小鼻孔,张口露齿。头后满饰发纹,头后部有径为0.6厘米的凹孔,头面部、头后部有小凹圆孔数处。面部、颈部有细阴刻线。这些凹孔和阴刻细线是嵌金丝和宝石的,金丝、宝石已脱落。把首下部为长圆柱形,上有凸弦纹。底部有径为0.7厘米的深孔洞,可插嵌。

  造型新颖,玉质温润,雕刻工艺精湛。痕都斯坦玉器东传进入清宫后,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写了许多诗篇来赞美痕都斯坦玉器。乾隆御制诗中有七十多首是赞美痕都斯坦玉器的,对其评价很高。痕都斯坦玉器进入清廷,与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回部有关,开始可能由商人运至新疆,再由清廷官吏献给乾隆皇帝。有专家考证,最早进入宫廷的痕都斯坦玉器上限为乾隆二十四年左右。




  名称:御题花鸟纹玉如意

  年代:清

  尺寸:长45.3厘米 如意头宽10.8厘米 柄宽4厘米 高4厘米

  说明:青白玉,由一整块和田玉雕成。长曲柄,柄尾端较宽,柄上浮雕花鸟纹和山石纹。一鸟停于花枝上,另一只鸟呈展翅俯冲状,与之相呼应,柄尾饰回纹,柄端镂空一圆形花饰,系穗。如意头部近似椭圆形,边饰回纹一周,中间刻乾隆御制诗一首:“白玉和阗富产良,春秋包匦羾天阊。岂无窃食生鱼似,颇有遗珍盈尺长。错石器成仍或贡,讥关网漏正何妨。不为圭璧为如意,薄古惭今好吉祥。乾隆甲午春御题。”如意为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温润,光润亮洁,纹饰细腻,制作精美。此器原为清宫旧藏。是如意中之精品。

  如意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如意起源于古代的“爪杖”,古籍中曾记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如意寓意吉祥、祥和。清代是如意发展的高峰时期,被广泛应用于陈设、把玩、馈送、婚庆、进献和赏赐等领域。如意以玉制品较为多见,制作玉如意需要尺寸较大和质地较好的玉材,所以清代玉如意多为和田玉,玉质温润亮泽。玉如意上的雕刻花纹,也多是表示吉祥的图案,如八仙、灵芝、三多等,另外还有人物故事、清帝御题诗文等。清乾隆时期,玉如意的制作在数量和形制上都大大超过前代,除玉如意外,还有翡翠、水晶、玛瑙、玉嵌宝石、孔雀石、绿松石、琥珀、珊瑚和密蜡如意等。除玉石类如意外,其它质地的如意还有金、银、铜、铁、珐琅、漆木、竹木、犀角和瓷制等,造型也更加丰富。


  名称:玉刻花诗文盖碗

  年代:清

  尺寸:通高8.6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径4.5厘米

  说明:玉为青色。碗直口,折沿,弧腹,圈足。带盖。碗腹部竖刻清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阴刻填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太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题。”下钤“乾”“隆”二字篆书款。盖像倒置的小碗,盖面阴刻梅花、佛手、松树纹,并填金,纽为凸环形,便于拿取。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此诗收入《清高宗御制诗集·初集》卷三十六,诗名为《三清茶》,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此诗多见于清乾隆时期各种质地的茶碗外壁。《三清茶》诗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一年游五台山时,回程途中遇雪,在帐内以雪水煮茶所得。清代,梅、佛手、松三种植物常被用做装饰纹样,深受人们喜爱。清代薄胎器皿如碗、杯之类,在制作技艺上常压嵌金、银花纹,并刻字题诗,镶嵌诗、书、画、印相结合,代表了清代琢玉技术的高水平。


  名称:玉山水人物图山子

  年代:清

  尺寸:高32.5厘米 宽24.5厘米

  说明:青玉,有褐色沁。一面高浮雕琢刻重山峻岭,云雾缭绕,山坡峭壁上雕刻苍树翠柏,枝繁叶茂。山间峭壁下,松树旁雕一亭台屋舍,里面坐一老者,手捋胡须,正在观望山中景色,桌案前放一本书。屋外,一童子双手端一托盘,呈行走状。周围刻有石阶通往山中洞穴,还有栏杆及山下的流水。另一面刻有层层高山,松柏树木、灵芝、仙鹤、鹿纹等寓意鹤鹿同春,吉祥如意的画面。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山子,古代称之为假山,是文人书房中常见的陈设品,像立体的山水画,常雕刻山水、草木、茅舍、亭台、楼阁、人物、花卉等纹饰。宋以后,玉匠受绘画艺术影响,将整块玉料加工成立体山子形状,成为陈设品。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玉材充足,为大型玉山子琢制创造了条件。大型玉雕山子是立体圆雕景观,画面立体感强,构图唯美,意境深远,有壮阔雄伟的气势。

  清代雕刻玉山子主要为扬州,扬州玉雕以大取胜,清宫旧藏十余件大型玉雕山子,多半出于扬州琢玉高手名家。如《大禹治水图》玉山、《会昌九老》玉山、《关山行旅图》玉山等,重者达数吨。琢成这些大型玉雕,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选料、画样、设计到琢成,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大禹治水图》玉山,扬州玉匠花了近6年时间,才雕琢完成,而玉材运京,又运至扬州,琢成后运回北京,共计10余年。


  1950年中南海出土

  名称:玉童子

  年代:清

  尺寸:高9.3厘米

  说明:青玉,童子站立状,弓身。身微向前倾,头上侧有凸髻,双眉大眼,阔鼻,嘴微张,双手合掌位于胸前。身着长袖衣裤,赤足,刻画出脚趾。双脚心处各钻一很深的小圆孔,腰部正中也有两个小圆孔,做插嵌固定之用。

  童子面部安祥,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做工精致。器物琢磨圆润细腻。清代,对玉材的选择十分严格,玉质较为纯净。玉人像的雕刻以童子居多,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有手执莲荷、捧瓶、骑马、骑象、骑牛、玩球、打鼓、耍猴和嬉猫等,另外还有卧伏形和蹲跪形等。人物面部雕刻,用偏刀法斜削进去,使眼睛下面颧骨突出,鼻梁、鼻尖都比宋代小孩高得多,立体感强。衣服大都是宽大的长袖,衣襟的阔边、袖口、下衣或裤脚的边沿和腰带等,都用阳文,使衣服比身体凸出许多,衣服轮廓分明,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征。


  名称:玉佛手灵芝花插

  年代:清

  尺寸:高9厘米 长15厘米 宽5厘米

  说明:青玉,器主体雕一佛手花插,中空,花插一侧镂空雕刻灵芝纹、桃实纹和花形纹等。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形态美观,生动形象。佛手纹为清代玉器中常见的纹饰之一。佛手又称佛手柑,形状像人手形,前端开裂,分散如手指,拳曲如手掌,故称为“佛手”。佛手、桃实、灵芝纹在清代玉器中是常用的装饰纹样,表示长寿、多福等吉祥之寓意。

  玉花插,目前最早见到的是明代制品,明代花插造型以灵芝、玉兰为多见。花插厚重,纹饰简练,很少出现枝杈。清代花插造型以动、植物为多,如双鱼、梅花、灵芝、佛手、玉兰、白菜和兰花形等。取材为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抛光细腻,写实生动,造型优美。清代玉雕,多表现自然景物,或取其形,巧作搭配,造型生动,同时添加许多人文方面的喻意,如雕刻菊莲多喻君子之清高,花鸟则喻富贵吉祥,蝙蝠和桃实则象征福寿,鱼纹和磬纹则喻其吉庆有余,松、梅、竹喻君子高尚之品行等等。


  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

  名称:翡翠透雕花鸟草虫瓶

  年代:清

  尺寸:高12.6厘米

  说明:翡翠料,呈深绿色,质地苍润。中心部位是一茄形小瓶,四周透雕蔬果枝蔓,线条卷舒自然,在枝叶间可见两颗新长出的嫩茄、三串葡萄,三只轻灵的小鸟,振翅欲扑的蚱蜢,蝉及松鼠,一幅颇具生气的菜园小景。瓶口内壁有一凸稜,疑原有插入的瓶盖,惜盖失。

  该瓶雕工精湛、构图复杂细腻,属清代玉雕的佳作。


  名称:螭衔灵芝双耳洗

  年代:清

  尺寸:通高9.8,口径16.6厘米

  说明:文房水具。器平底,四足,口沿处两侧各镂空雕刻螭衔灵芝云纹耳,耳下套一活环。器内底凸雕芦苇、莲荷纹。外壁浅浮雕莲荷、芦苇、飞鸟和水波纹。由莲花、莲叶组成的“青莲” 谐音“清廉”,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质;“一柄”莲花与“一品”谐音,此器纹饰寓意“一品清廉”。原为清宫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