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本草纲目》黄芪:一支坟头草的名字的由来

 阿凤ok 2016-09-26

趣说《本草纲目》黄芪:一支坟头草的名字的由来

黄芪老人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很善良的老中医,名字叫做戴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

一天老人上山采药,路过一处悬崖,只听有妇人在悬崖边哭喊求救,原来妇人的儿童被一棵小树勾住,倒挂悬崖上。由于刚下过雨,泥土比较松软,挂住儿童的小树随时有掉下去的可能。

老人放下药篓,下到悬崖上慢慢靠近儿童被困的地方。老人一边安慰儿童不要害怕,一边靠近他。老人光着脚扎在泥土里,一步一步绕到儿童的下方,先托起儿童,慢慢将儿童送到妇人手中。就在孩子成功脱险的时候,老人脚底一空,追下了悬崖。

人们在悬崖下找到老人的遗体,将其安葬在悬崖边上。就在老人下葬的那天,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没人认识这支草药,由于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故将这支草药命名为“黄芪”。

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趣说《本草纲目》黄芪:一支坟头草的名字的由来释名

也称黄耆、戴椹、百本、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老”的意思。黄耆的颜色为黄,是首屈一指是补药,人们习惯叫“黄芪”。

集解

《别录》说:黄耆,生长在蜀群的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摘,将其阴干。

气味

(根)苷,微温,无毒

张元素说:味甘,气温、平。黄芪气薄味浓,可升可降,属性为阴中之阳。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

趣说《本草纲目》黄芪:一支坟头草的名字的由来主治(我觉得《本草纲目》中有用的)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4、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5、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6、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7、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8、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9、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 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0、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 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趣说《本草纲目》黄芪:一支坟头草的名字的由来黄芪禁忌

1、黄芪泡水控制在15克内,熬粥最好控制在50克左右。黄芪服用过量,可能产生头晕、睡眠质量变差、心情烦躁等情况。(就是中医说是补过了)

2、五类人不适合服用黄芪:

①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有盗汗、湿气重、易上火的人);

②患有肺结核的患者,有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症状的会加重病情;

③感冒发热的患者也不宜服用,不利于退烧;

④孕妇也不能服用,中医中讲会导致滑胎,现代医学认为会危害胎儿;

⑤经期女子也不易服用。

3、春天不宜吃黄芪。

其他记载

黄芪是补气药,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记录“补气诸药之最”。黄芪补气比 人参差一点,但没有人参升阳、固表的功效。单纯补气,黄芪是不错的选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免疫、保肝、利尿、抗衰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具有实验性肾炎蛋白尿、促进心肌收缩,稳定血糖、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提高免疫、延缓细胞衰老的功效。

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富含“硒”元素,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