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炙甘草汤”谈起......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9-26
 炙甘草汤是张仲景老前辈的一首著名方剂,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换成现代医学的说法,大约相当于“病毒性心肌炎”吧。
首先,冠以伤寒,说明此病是因外感而诱发。因此,不能见到脉搏有停歇就用此方治疗.
但是,在中医教材中对此方论述不够准确,试谈浅见,愿高明者教正!
本方名为"炙甘草汤",可知对炙甘草的重视,全书中甘草用量,以本方为最大,用至四两。大枣用至30枚也是仅此一方,更用生地一斤,麦冬半斤,足见病势危重,全力以赴!
应该说,此方用意在于阴伤较重,患者当有舌光无苔,大便燥结之症。用人参意在"气行则血行"用桂枝,一方面是"阴无阳不生",另一方面也防止阴药过剂。更以清酒煎药,助气血生化.
但是,在教材中解释为"益心气,养心阴,振心阳"没有了立方重点,用量更是减到了常用量.全然辜负了张老前辈一片苦心!
我在临床上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生地一剂我最多用过250克,一剂即可收效,心律失常消失,或是出现频率减少。不过心肌酶恢复正常,大约需要一个月。唯一的缺点是大便要溏泻三,四次。然而生地用量如果少于100克,就效果不明显了。教材上写的是30克,不知编教材的老师自己试验过没有?
由此,我联想到对中药的研究,中医要现代化,要得到全世界的承认,要拿出理论上的数据都无可非议.但是能不能换个思路?!!!
现在,都是研究单味中药的成分,但是发现的有效成分是否是起治疗作用的?比如麻黄素肯定和麻黄生药治疗范围不同,用来治"风水"症恐怕是没有作用。
我想应该从组方中研究药物的互相作用,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生成了什么新物质?如果全方的范围太大,可以从对药开始,比如当归和川芎经常同用,比例一般是5:3,就按这个比例煎一下,做个对比。
 再就是从炮制上着手,中医讲"逢子必捣,逢子必炒"。必捣好理解,有效成分容易析出,而必炒,是否可以理解为某种有害成分,在200度以上高温作用下,被破坏了。炒炭或是酒制,醋制对药物中的成分有什么改变?生地制成熟地要九蒸九晒,理论依据是什么?
  只有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研究中医中药,才能有所突破,否则即使花费再大的力气,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请各位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附:张仲景原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医方剂学>甘草12g 人参6g 干地黄30g 桂枝10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20g 生姜10g  大枣10枚  水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