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说,商鞅死得到底冤不冤?

 智者1111 2016-09-26


(图)商鞅变法


商鞅算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风云人物了,关于商鞅的死,历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动了权贵的利益,有人说,他是太不把新君当回事了。这些啊,其实都不是根本。试想,他要是得民心,百姓怎么能争相食其肉呢?所以啊,要想知道商鞅是怎么死的,还要从他怎么来的说起。


要说商鞅,就要先说魏国。其实,从什么时候算是战国的开始呢,个人认为就是三国分晋。晋一分为魏、赵、韩三国,其中魏国应该算是继承了正统的晋国衣钵。那么在当时,魏国是许多能人异士求职的首选。比如当时鬼谷子的弟子庞涓,下山之后就去了魏国。当然,后来孙膑也去了魏国,可惜那庞涓心胸狭隘且心术不正,逼的孙膑去了齐国,并在马陵道射杀了庞涓。


我们要说商鞅,为何扯上孙庞斗智呢?因为啊,庞涓死了,商鞅的机会才来了啊。


商鞅伯论折孝公 恰似飞鸿换新羽


那时候的商鞅已经是秦国的国相了。严格说,他的官职是左庶长。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啊?其实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官。以前是没有这个官阶的。这话还是要从秦穆公时期说起。那时候,秦穆公五张羚羊皮换来百里奚,要拜他为上卿,百里奚又举荐了蹇叔。二人才智比肩,于是秦穆公专门设置了左庶长和右庶长两个位置分别给百里奚与蹇叔。这左右庶长就相当于两个上卿,所以那时候秦国是“二相”当朝制。那么这个职位就一直延续下来,到了秦孝公时代,商鞅就成了秦国的左庶长了。


商鞅开始求职的时候,也是先去的魏国,可是魏国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就又去了秦国。在秦国先结识了秦孝公身边的嬖臣景监。二人一交谈,景监看出,这个人不简单,有才华,决定把他引荐给秦孝公。


以下是商鞅三次觐见秦孝公的机会。


第一次,商鞅对着秦孝公大谈羲、农、尧、舜。结果,把秦孝公说的睡着了。


第二次,商鞅对着秦孝公大谈夏禹、汤、武。结果,秦孝公很不高兴地说道:我承认先生的记忆力是很好,可你说的这些,没有实用价值啊。这意思就是说,咱能说点有用的不?


有了这两次受挫,商鞅并没有灰心。过了几天,他就又找景监,让他继续给引荐。


景监说,都给你两次机会了,可你说的那些大王不爱听,还能好好玩耍吗?



(图)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说:能。我上学时候老师告诉我,这治国之道有三种。分别是帝道、王道、伯道。前两次我跟大王说的是帝道和王道,看来大王不感兴趣。没关系,我这里还有一套伯道,是速成班,大王一定喜欢。


第三次,景监又带着商鞅去见秦孝公。到了秦宫外,景监说,你先外边候着,我先进去看看再说。


秦孝公自己正在小院子里饮酒(这秦孝公也够闲在的),景监在一旁伺候着。突然一只鸿雁飞过,秦孝公放下杯子,一声叹息。


景监就问,大王你叹息什么啊?


孝公道:当年,齐桓公对管仲说,吾得仲父,犹飞鸿之有羽翼也。如今,寡人就譬如鸿雁,徒有冲天之志,可是寡人的羽翼呢?羽翼在哪里?


景监嘻嘻笑道:大王,羽翼已经来了,就在门口候着呢。


于是,商鞅进门。第三次拜见秦孝公。


这次会面,商鞅可就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了,所谈全是干货。


商鞅对秦孝公说: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所以,帝王之道慢,但是可以久远;伯者之道可以速成,但不可持久。


秦孝公一拍大腿,说道:寡人就要这伯者之术。眼前魏国就是我们的芒刺在背,以后的事情以后说,眼前先要强大起来,才能不被魏国欺负。什么地道不地道的,强大才是帝道。


就这样,秦孝公与商鞅终于合了拍。商鞅开始变法。他的变法基本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定都咸阳,设置郡县;


辟土开疆,明确税赋;


强军劝战,军功定爵;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图)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要说商鞅的改革,虽然是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但给了许多平民百姓机会。比如这个定税赋的事儿,该上交的定好了,剩下的都是你自己的了,这简直就是秦朝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啊。还有那个强军劝战。只要你勇敢的去打仗,有战功就有了军中晋升的机会。还有那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直接就是取消了孔子“刑不上大夫”的谬论。


所以我们看,商鞅的改革,让这个本来一般水平的秦国,即将在战国七雄当中迅速脱颖而出了。那么,万事俱备,就等待一个机会了。


这个机会,就是庞涓之死。


大诈耍弄小清新 莽夫助阵成君名


听说庞涓死了,国相商鞅进宫跟孝公说:大王,机会来了。庞涓一死,魏国无人了。到了您成就帝王之业的时候了。


孝公道:然。


于是,他命令商鞅为大将,率大军浩浩荡荡出咸阳向东,杀奔魏国。


此时的魏国那可是“土地爷跳骑马舞”,一个个都慌了神了。魏惠王召集群臣问计。


公子卯站出来说道:鞅昔日在魏时,与臣相善,臣尝举荐于大王,大王不听。今日臣愿领兵前往,先与讲和。如若不许,然后固守城池,请救韩、赵。


要说这公子卯还真算是个人物,说的也是条条在理。本来,这商鞅在魏国时候跟臣私交不错,我把他举荐给大王的时候大王不用,我有什么办法啊。现在,我愿意领兵前去,先讲和,他不同意咱们就坚守城池。然后向韩国、赵国求救,等待援兵。他为什么要求救于韩、赵呢?因为这两个国家与魏国本来就同属晋国,这叫做同气连枝啊。


魏惠王和群臣觉得公子卯说的不错,就同意了。其实他们不同意也没办法,因为此时的魏国没有了庞涓,军事上正处于一种人才真空状态。于是,公子卯为大将,领兵五万,来到吴城这个地方据守,然后准备派人与商鞅讲和。


公子卯还没修书呢,守城将士说,现在有秦国人来下书。公子卯打开书信,原来是商鞅写给自己的亲笔信。信上是这样写的。


鞅始与公子相得甚欢,不异骨肉。今各事其主,为两国之将,何忍治兵,自相鱼肉?鄙意欲与公子相约,各去兵车,释甲胃,以衣冠之会,相见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免使两国肝脑涂地;使千秋而下,称吾两人之交情,同于管鲍。公子如肯俯从,幸示其期!


你看,这不是想到一块去了嘛。公子卯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对啊,我跟鞅那是管鲍之交啊。于是,他高高兴兴地给商鞅回了一封信。


相国不忘夙昔之好,举齐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车,安秦、魏之民,明管、鲍之谊,此卬志也。三日之内,惟相国示期,敢不听命。


三日之后,就在玉泉山这个地方,公子卯与商鞅相会了。相会可是相会了,公子卯真是只带着酒肉去的,把酒言欢叙旧情啊,自然不用携带武器重甲了。


可商鞅这边就不是了。他是里里外外都做好了安排,就等着收拾公子卯这个“小清新”了。




二人见面,酒席宴摆下。二人举杯相碰——


就听山上一声炮响,简直是震耳欲聋。公子卬大惊失色,问道:“此炮何来?相国莫非见欺否?”商鞅笑道:“真是好尴尬啊。暂时欺骗你一次,一定见谅,见谅啊。”


公子卯起身准备要走,却被两个倒酒的飞身上前按住。公子卯带来的人一齐冲上,都被这二人转瞬间打到。


这两个倒酒的人是谁呢?他们俩一个叫乌获,一个叫任鄙。可能说名字大家印象不是很深,那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还记得《芈月传》里那个短命的秦武王吗,他手下有三个力能扛鼎的大力士,分别是孟贲、乌获和任鄙。所以我们看,不要以为乌获和任鄙只是两个没有头脑的草包,他们在商鞅手下,曾经做过如此大事呢。看来,是人才蠢材还要看使用的人。就像乌获与任鄙,在商鞅手下,这就是关键时刻的人才;在那个只会争强斗狠的秦武王手下,就都成了助纣为虐的蠢材了。


擒住公子卯之后,商鞅又让乌获扮成公子卯的样子,任鄙作为他的侍从陪伴左右。二人赚开了吴城的城门。一顿冲杀,让魏军不能把城门关上。秦国大军趁势一举冲入,就这样拿下了吴城。


商鞅拿下吴城之后,秦军长驱而入,直逼安邑。商鞅对手下人说道:昔日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国。蒙秦王尊为卿相,今以兵权交付,若不灭魏,有负重托。他决定要灭掉魏国。


这时候魏国派来一个叫做龙贾的说客,他跟商鞅说:良鸟恋旧林,良臣怀故主。魏王虽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之邦,足下安得无情?


商鞅一想,这话有道理。于是,他开出条件,就是让魏国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魏国也没有办法,只得答应。


虽然说,商鞅没有灭掉魏国,但魏国自此迁都大梁,以后被称为梁国了。


可以说,商鞅这个功劳非常大,魏国即使不算灭国,但也元气大伤,再也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了。秦孝公嘉卫鞅之功,封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於等十五邑,为鞅食邑,号为商君。后世称其为商鞅也是自此而来(以前商鞅应称为卫鞅,为了行文与阅读方便,就没有特意区分,特在此做一说明)。


比五羖商君何德 失民心才是败因




《道德经》说得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这做人做事更需要谨慎低调。不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这危险就在眼前呢。


话说,秦孝公死了,太子赢驷即位了,也就是《芈月传》中的秦惠文公。按说,这商鞅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违法犯科的事,但是他自负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灭魏等不世之功,因此对惠文公有所轻慢。于是,有人就到惠文公前面进言: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却不知有秦国之法。况且他位高权重,以后必定谋反。


惠文公一听,正中下怀,道:吾恨此贼久矣。可是,他是先王旧臣,且反形未彰,暂姑容旦夕。


我们看,惠文公这人有智慧,他能忍。在忍中,等待时机,寻找时机。


危险已经来了,而商鞅却不自知。事实上,在秦孝公还活着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人给他提过醒了。


商鞅手下养着许多的宾客,有一次与宾客聚会的时候,他身着华服,大谈特谈自己的功绩。众宾客也是齐声附和。其中有一个宾客终于看不下去了。


这个人叫做赵良。他从宾客中走出来,厉声说道: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又转身指着众宾客道:尔等居商君门下,岂可进谄而陷主乎?


商鞅看着赵良,然后说道:先生谓众人之谄,试言吾之治秦,与五羖大夫孰贤?


这五羖大夫是谁呢?就是前面说过的百里奚,是秦穆公时代的左庶长,上卿,国相。


商鞅以百里奚自比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比的是对秦国的贡献。但是,赵良的一番话就让商鞅的脸马上沉下来了。


赵良说了一大段话,这里摘录几句:昔日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三置晋君,并国二十,使其主为西戎伯主。及其自奉,暑不张盖,劳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丧考妣。今君相秦八载,法令虽行,刑戮太惨,民见威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矣。


赵良的这番话,可谓是正中商鞅要害。



(图)百里奚,(约前726—前621),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


大意是,百里奚执政的时候,大夏天与大家一起劳动都不打着伞盖;外出办事从来不乘坐公家车。而你商君出行华罗伞盖,规制比肩天子,甚至竟敢自称寡人。你以武力治国,从来不积蓄德行。你危险了啊。


赵良的话,让商君很不高兴。但他也并没有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做他的大秦第一相国。


果然,赵良的话应验的时候到了。


惠文公赢驷找了个理由,收回了商鞅的相印,然后让他回自己的封地去。


商鞅一看,此地不留爷了,那就走,回自己封地去。按道理说,你已经不是相国了,低调点走也就算了,可这商鞅偏偏要高调上路。


他是华服豪车,具驾出城,仪仗队伍,犹比诸侯。


他这一走,许多朝中大臣们纷纷去送行。一时间,许多衙门都空了。朝廷上的官员也不上朝了,都去送商君了。


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惠文公。惠文公这次真不高兴了,说道:僭拟王者仪制,如归商於,必然谋叛。就以谋反罪把他抓起来!令公孙贾引武士三千,追赶商鞅,直接枭首回报。


公孙贾大兵出城。附近百姓听说去抓商鞅,于是纷纷跟随。一时间,抓商鞅的队伍达到了上万人。


商鞅都跑出百余里了,听说后面有追兵上来了,吓得够呛。再也顾不得什么排场了,马上扮成一个小卒逃跑。



(图)函谷关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天色晚了,他找了一个旅馆投诉。店老板问:你有身份证吗?


商鞅说,没有啊。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了。这秦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是商鞅的改革成果之一。可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需要这个东西呀。


由于没有身份证,店老板说,按照商君新法,没有证件不能入住。


商鞅叹道:吾设此法,想不到反害了自己啊。


没有办法,商鞅只能冒着黑夜前行,混出了函谷关,直奔魏国而去。


这时候魏国的国君还是魏惠王。听说商鞅来投靠了,他是气不打一处来。要不是商鞅诱俘了公子卯,魏国怎么能到了如此地步?他决定把商鞅抓起来献给秦国。商鞅提前听到了消息,吓得连忙逃离了魏国。他又跑回了秦国,被前来追捕的公孙贾逮个正着。


秦惠文公历数商鞅之罪,然后吩咐押赴刑场,五牛分尸。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心里呀,都清楚着呢。


原标题:商鞅死的到底冤不冤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喜欢历史、国学,著有佛教弟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双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