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观”解读《内经》核心生命观

 循天园 2016-09-28
  《黄帝内经》蕴含着非常丰富、科学的生命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它最核分,分别是未病观、整体观、中和观。

  《黄帝内经》在字里行间经常提及“治未病”。实际上《黄帝内经》对生命的本质有一个非常透彻的认识。即便现代医学如此先进,疾病一旦发生,不能治愈的也不在少数。《黄帝内经》中涉及了几百种病症,很多病症被称为“死不治”,这一点反映了《黄帝内经》的科学客观性,这是我们强调“治未病”的根本所在。医学不是万能的,认为得病之后有医生就能解决问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治未病”才是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这对于解决当下医患冲突、医疗资源等诸多社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具有中医学独特的学术特征,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和天地及自然万物存在一体性。“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古代的气本论思想。《黄帝内经》谈“天人合一”,侧重于时间,提出“五脏应四时”“脉应四时”等概念。具体到临床实践,春季对应肝,若春天生发不畅,则肝气不舒,便易得抑郁症;夏季对应心,即易发生冠心病、心梗、脑梗等疾病。

  中和观起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点。《黄帝内经》主张气血和、劳逸和等思想。“不和”即为“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指的是饮食的“过”;?“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指的是情志的“过”。当代社会,要做到治未病,就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否则过而为患,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儒家思想中和观对《黄帝内经》疾病观、养生观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