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罗汉果

 dagutou 2016-09-28

出世间的第四禅断除了最后五种缠缚,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和无明。当你从世间正定修入出世间正定之时,清净光明的本心就能永远除掉外在的染污,这时就修成了阿罗汉果位。

入道位:此时,所有的色贪都消失了。当你继续修行时,无色贪、慢和掉举也各自纷纷消失。

证果位:最终,最后残留的些许无明(它是我执的始作俑者)也从心头消除掉。此时,你就获得了完满的觉悟,并生起如是念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至此为止,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觉醒之旅,你终于获得了解脱,实现了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而这种成就完全始于对出入息的简单观照。

 

 

词释

 

说明:以下解释按词语首字第一个拼音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以方便读者查阅。

 

A

阿毗达摩:小乘佛教禅修及书店翻天怪居然经论大汇总。

阿罗汉:通往觉悟的出世之道的第四阶段。此时,全部的色贪都消失掉了,最后残留的些许无明(它是我执的始作俑者)也得以断除。

 

B

不还果:解脱道的第三果位,此时,残留的细微嗔念以及感官贪欲被断除了。

八正道:你必须在生命中具备八正道中的全部八种善法,以便生起修持禅那所需要的安乐与平静。

全部八正道可以分为两类: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

巴利文:著作小乘佛教经典的语言。

不正念省思:不曾留意身心当下发生之事的思维过程。此时,心灵完全沉浸于思考之中,而没有留心观照思维的本质。非念处内观时,心灵疏于观照你正在经历之事的深层本质,以及知觉在现在和将来对心灵产生的影响。

 

C

禅定:禅定就是将心灵的所有正面力量聚集起来,将之紧紧汇聚成强光束,指向我们修行的目标。

粗念:通过理性或论证而非直觉得出结论。本书将念头分为两类,即粗念和细念。寻是最常见的相续念头,就像脑中有人说话。细念是不可言说的,只能凭直觉感知。

出定自在:指的是在预定时间毫不费力地出定的能力,而不必等着自己出定,属于五自在之一。此时,你能够任意入定和出定。

缠缚:缠缚是心中潜在的习气,是盖障的根源。缠缚是根,盖障是枝。缠缚直接产生于感官与感官对象和意识的接触。

缠缚根植于三毒所滋生的腐土中,这三毒就是:贪、嗔、痴。

共有十种缠缚(又名十结使),分为五下结和五上结。这十种缠缚是: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贪欲结;嗔恚结;色贪结;无色贪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

初禅:初禅的特点包括念头和知觉极微弱;微细的慈心悲念;具有喜、乐、舍、正念和禅定。

嗔恚:当你心怀恶意或挑衅时,即便念头很微弱,你也就有了嗔恚心。此时,你就无法欣赏到任何人或物的美丽。这就如病人无法享受任何美味,因为他的味蕾受到了影响。

禅那:指的是心灵变得越来越空寂的诸般状态。禅那(jhana)这个词起源于jha,而jha则源于梵语dyai。它的意思是“燃烧”、“抑制”或“专注”。禅那偶尔指普通的禅修,但通常,其含义要更具体、更特殊,指深沉而宁静的禅修,此时心灵处于平衡状态,众多善法支和谐地共同发生作用,使心灵变得安详、自在而宁静,同时又沉稳而柔和,通过而明亮,没有爱憎分别。此时,正念、精进、禅定和了解也会不断增强,所有这些善法支共同护持着你的修行。

禅那主要分为两类:(1)世间禅。心灵专注于某个物体,以便克服障碍,成就微妙的色界禅。或者心灵专注于概念,以成就无色界禅;(2)出世间禅。你证入出世间禅后,就能洞见诸法万相的特点,从而断除心中的烦恼(缠缚)。

世间禅分为两类:

第一类没有名字,它们仅仅按序号命名,分别叫做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统称为色界禅。证入这些禅那的修行人称为“禅悦为食者”。

第二类禅那意味着更精微的意识。这些禅那的名字各不相同,并不用数字命名。它们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它们被称为无色界禅,因为此时禅修的对象都是纯粹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物质。证入这些禅那的修行人称为“得解脱安乐者”。

这样禅那就可以分成四个子类:欲界定,这种禅那属于世俗的成就;色界禅;无色界禅;出世间禅,这种禅那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前三类禅那依然会让人在世间轮回,只有最后一类才能脱离轮回。

慈心:仁爱友善之心,是四无量心之一。它也指慈心禅,修习该禅时,你会对自身和一切有情众生起慈爱之心。

初相:见“取相”。

出世间禅:世尊在成就正觉过程中体验过的禅识叫做入流识、一来识、不来识和阿罗汉果识。

完全断除缠缚之后就能脱离轮回之苦。出世间的心一境性是完满的、无染的,断除了任何染念和染缘。佛经上说,如果禅修者证入了出世间禅,却不能成就无上正觉,他就会转生数次,但会转生到更高的世界。但成就圆满的正觉后就能彻底脱离轮回。

 

D

断除:摒弃不良习性。

掉举恶作盖:五盖之一,与昏沉相反。我们心如猿猴,种种念头迁流不息,心灵难于平息。

 

E

二禅:二禅的特点包括:消除了细念;以喜为主;乐、舍、正念和正定都存在,并可以察觉到。

 

F

非想非非想处(第八禅):此时,意识十分微弱,既不能称为想,也不能称为非想。

 

G

盖障:阻碍禅定的因素。这种分心犹如拦路虎,阻碍了我们在修行之途中的进步。

巴利文佛经中列举了五种最容易让所有人分心的东西,我们将之称为盖障。无论坐禅与否,它们都会影响禅定。这五种盖障是:贪欲盖、嗔恚盖、掉举恶作盖、惛眠盖、疑盖。

在三摩地中,心灵专注于某种物体,以克服这些障碍,然后,我们才能证入世间禅。

光:见光明。

光明:心灵光明皎然。禅定中你能清楚地观察这个真理。禅境现前时,通常都会出现光明。此时,心灵皎如月轮,你能清楚地觉察诸法万相。

 

H

惛眠:怠惰与迟钝是传统上对困乏、倦怠、懒散等心理状态的描述,通常又译为Sleepiness Drowsiness。

 

J

近行定:从非禅那状态转入禅定状态的临界点称为近行定。只有克服障碍之后,你才能进入禅定。在近行定中,障碍得以克服,但此时定力仍然不够坚固。你需要不断努力,这样禅定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在近行定中时,你的心思辗转于平静的专注和内在的对话之间,感官也仍然向外敞开着。你仍然能正常地见闻嗅触,但这些感受已经退居其次。此时,尽管会有其他念头,但念头以观照出入息为主。你的心中会开始涌起强烈的喜乐之感,感到幸福而满足,并生起毫无爱憎分别的舍心。但所有这些感受都很微弱,仅仅初现端倪而已。

觉性:1、名词,意为具有某种知识(例如:“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2、名词,最初的无分别意识(例如:“这个事故闯入他的意识之中。”)。

觉支(道品):见三十七觉支。

解脱:断除所有束缚后的自由状态,即涅槃。

解脱道果位:出世道次第修证菩提的过程包含着如下果位,即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以及阿罗汉果。

各个果位依次证入,每个果位都意味着弱化或断除了某个或多个缠缚。断除这些缠缚的次第取决于你的人格类型,依信入道者和依理入道者断除这些缠缚的次第各不相同。此外,每个果位都分入道位和证果位。

 

K

苦:体悟到娑婆世界的任何体验中都存在的某种程度的苦。

空无边处(第五禅):对无限空间的觉察。此时,你不再专注于观想对象,转而专注于它曾经占据的心灵“空间”。

空性:万物流过心间,不留下任何痕迹。你看到消逝的万物中都空无自性。这个词也可指无色界禅中的“无所有处”。

 

L

轮回:带着苦、病、老、死,反复出生的过程。

 

M

明性:指清净光明的妙觉真心。

 

N

涅槃:字面意思是“灭除”,这是佛教徒修习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此时,贪嗔 痴念完全被灭除掉,心灵不再执著于任何事物。

 

P

遍处(Kasina):是作为禅修专注对象的实物。传统上,是用来象征某些概念的圆状物。遍处象征纯粹理念的某个东西,以及万物都具备的某种本性。

毗婆舍那(Vipassana):即内观,这是对于苦、空、无常的直观觉察和理解。

 

Q

取相:专注的对象本身叫做“取相”或“初相”(preliminary sign)。禅修者凝视着它,直到取相为止。记忆而生的图像被称为“似相”,禅修者心中保留着这种似相,并将其当成禅修对象,以便证入禅那。

 

R

 入定自在:指的是你迅速进入禅那的能力,属于五自在之一,随着修行而不断得以提高。

入流果:解脱道的最初果位。此时,心灵已清楚地理解佛法,断除了疑见、身见和戒禁取见。

 

S

似相:专注的对象本身叫做“取相”或“初相”(preliminary sign)。它是禅修者练习的对象,禅修者凝视着它,直到记住它为止。记忆中的图像被称为“似相”,禅修者心中保留着这种似相,并将其当成禅修对象,以求证入禅那。

四大元素:四大帮助你分析事物,从而使你能专注于四念处。四大包括:(1)地(坚实):地大象征着坚牢、沉重、紧密的特性。其特点为坚硬或柔软;(2)水(流动性):水大具有湿气和流动性;(3)风(振动性):风大主要表现为运动或静止;(4)火(热度):火大体现为冷、热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温度的感知。它也体现为伴随炎热而生的干燥感。

四念处:见念处

四禅:四禅的特点包括:清净心、舍心、正念和禅定融为一体;直接觉察到苦、空、无常。

色界禅:超越了通常的认知或感知世界的四种修行境界,但仍然与后者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识无边处(第六禅):在第五禅时,你专注于体验所发生的心灵“空间”,并将其延展至无限。在第六禅时,你专注于觉察该体验的无限意识。

省察自在:指的是转向某种禅那之时,能够立即反观该禅那及其禅支的能力,属于五自在之一。你已经觉察到了禅支,现在有意识地去观照它。

三摩地(Samadhi):禅那和三摩地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但两者并非同一事物。禅那意义有限,必须有五禅支同时存在。而三摩地泛指禅定,它由动词词根dha加前缀sau构成,意为聚集。这里指的是心灵的专注或一致。三摩地也有正邪之分。

三摩钵底(Samapatti):最深的禅定。在某些佛经中,三摩地和三摩钵底被用作同义词。

奢摩他(Samatha):奢摩他意为“宁静”,意义几乎与三摩地相同。然而,奢摩他源于不同的词根sau,意为“变得平静”。两者都定义为“心一境性”,此时,心灵中生起了平静或祥和,不再有情感骚动。奢摩他只可能是善的。

四念处(Satipatthana):你不能通过专注于任何事物而证入禅那,而必须选择特定的禅修对象。这些事物必须能够促使你冷静观察,以揭示苦、空、无常。它们是:身念处(包括出入息)、受念外(肉体感知)、识念处(念头)、法念处(对诸法万相的认知,尤其是苦、空、无常的根本性质)。

三禅:三禅的特点包括:喜会消失;以乐为主;舍、正念和正定不断增长。

三十七觉支(道品):解脱包括了众多觉支,每个觉支就是事物的某种特征或功能。它是动态的,往往是其他事物之因。你必须修习或具备这些觉支,这样,后续事物才能得以存在。为了证入正觉,这些觉支都是必须要具备的。

共有三十七觉支,可以分为彼此交叠的七组: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T

贪:想要拥有更多或更少某物的欲望。世间万物存在不会自行在你心中产生贪念,但是,当你遇上这些事物,并愚痴地执著其中之时,就会产生贪心。

贪是最强大的不善根之一,是心中最根深蒂固的力量,滋生了各种缠缚。我们对事物的愚痴滋养了贪念,它是苦的源头,根除了贪爱之后,苦也就会随之消除。

 

W

无我:Anatta(空)。证悟到“我”和缘起诸法实际上都不具备本质性的存在。所有可见的东西都无常之物的短暂聚合,会持续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有时十分微妙。

无常:Anicca。证悟到诸法万相生而复灭,其本质就是永无止息的变化。Anicca并不仅仅是个单词或概念,而是真实不虚的,是你身心的真实体验。我们的身心和感官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无色界禅:无色界禅共有四种,几乎脱离了我们通常的认知或感知世界。他们被称为“无色”禅。如果按数字命名,它们应该被称作五禅、六禅、七禅、八禅,但它们通常都有单独的名字。

无著:心灵毫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如镜现影,毫无粘滞。

无所有处(第七禅):对空性的彻底觉知。在第六禅时,你专注于无限意识,此时,你专注于这种意识的空性。

无我:见“空”。

 

X

喜:我们熟悉而常见的物质性喜悦来自于我们与所渴求之物的联系。当我们探寻并理解无常、变化、消亡、坏灭之时,就会生起不同的欢乐。这叫做“舍离之乐”。

寻或伺:寻被称为“念头”或“念想”,意指准确地捕捉到某个念头,它就如同敲钟。

伺被称为“粗念”,指的是妄念翻飞、躁动不安的心。它就如同敲钟后产生的回响或回声。

寻和伺都存在于日常意识和初禅之中,但在初禅之上的禅那中,两者都会消失。

邪定:缺乏八正道其他七觉支的安止定。缺乏其他七支,你就无法成功修持毗婆舍那。因为你没有证入具备正念的禅那,你就会执著于禅那的境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证入了邪定呢?迹象之一就是你失去了全部感受。只有证入最高的禅定即“受想灭尽定”,你才会失去全部感受。在此之前,你必定会具有感受和觉知。

邪禅:没有正念的禅那,“邪定”。

 

Y

疑:疑是五盖之一。你必须毫无保留地接受老师关于信心的全部教导,而毫不加以证明或分析吗?并非如此。但有些怀疑则是致命的,比如感情上是指对佛、僧和戒律存在怀疑,或者理智上对佛经的主要教义存在怀疑。

依信入道者:以信为主要修行法门的人。信是他成就正觉的法门。这样的人深信三宝,并据此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如果他的信根强大,他无须证入任何世间禅,就能成就入流果。

一来果:解脱道的第二是果位,此时,较粗的欲念和嗔念被断除。

隐修对于修禅者来说,抛下工作、亲友和家庭烦扰,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放下你全部的日常操劳和忧虑。这意味着身体远离尘嚣对禅修十分重要。

然而,仅仅身体远离尘嚣是不够的,你的心灵也需要远离尘嚣。在这种“放下执著”中,你不再贪恋于物质、人事、环境和诸般体验。

依慧入道者:以智慧为主要修行法门的人。他充分地运用其智力,主要的修行法门就是对佛法的深入理解,理性使他能深刻地理解非文字相的真智慧。他可以仅仅通过深刻的内观证悟到入流果,而无须修持禅那。

 

Z

专注:禅那通常被译为“专注”,然而,禅那并不仅仅是专注。你几乎可以专注于任何事情,而禅那则不限于此。我们通过专注于某些特定对象而生起禅那,它具有自身的特性。

转向自在:将心灵或专注力转向某物的能力,属于五自在之一。此处指的是利用正念,逐一专注于禅那中生起的各禅支。

支:某物的某个组分或特点。例如,佛教中有三十七觉支(又称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这些觉支可以分为彼此交叠的七组。它们是:正念处;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八圣道;七觉支。所有这些被统称为“支”。其中七觉支统摄并包含所有其他支。

正念省思:观照身心当下发生之事的思维过程。这些观照包括:你正在经历之事的深层本质,知觉在现在和将来对心灵产生的影响。它有时也包括“自我对话”。

正念:心灵觉察和鉴别的能力。

住定自在:指的是决心在某段精确的预定时间内安住于禅那之中的能力,属于五自在之一。在较低层次的禅那中,这种能力很弱,而在较高层次禅那中则会逐渐增强。

正定:正定(三摩地)可以定义和阐释为五种禅那。

正念是正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禅修逐渐深入,正念逐渐增强。由于舍心的存在,它在四禅时变得纯净无杂。正念对正定必不可少,没有正念的禅定是邪定。

正禅:见正定。每种“正禅”中都有正念和七觉支。

正定与邪定:在八正道中,禅定被称为“正定”,以区别于邪定。邪定中没有正念,因而你会执著于它。当你出离缺乏正念的邪禅之时,你也许会以为你刚证得了正觉。

正知:意识清明,这是对身心中所有事物内在观照。它的意思是指,在所有行动中,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知觉感受,你都保持完全的清醒。

正道:即八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