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儒与道“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tjboyue 2016-09-28


修身养性内家拳:2015最具影响力中国武文化微媒体之一,专注武术、养生、禅修、修身养性等内容的分享,欢迎关注!联系方式:微信搜索 修身养性内家拳或留言给管理员。

您的关注是中国武术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谢谢!

修身养性内家拳官1群 (已满)

修身养性内家拳官2群 340501087


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主体,注重人事、血缘、社会,成为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从西周的以德配天、养吾浩然之气到明清时的禁欲主义、气者,理之依也的演绎过程为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构建与形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根基。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也深受其濡染,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符号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的太极拳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实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它的文化价值对现代健身、休闲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太极拳的演练法则是儒家天人观的技艺外现

太极拳遵循天人不分、两者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完成了哲理到拳理的过渡,这是传统儒家天人文化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理论丰富与发展。太极拳每招每式的习练特征是以传统哲学为文化依据,是中国儒道思想在肢体运动上具体表现。太极拳的要求如同儒道思想所说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是对征服自然错误理念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而产生于不同国度下的现代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人个性的张扬与潜质的克服,为此越来越多的“运动伤害”成为现代体育“久治不育”的新问题。熙华国学堂“问道武当”的太极老师管永星师傅带练时,一只知了落在了肩上。一套拳练完,知了还在。 可见太极拳的“天人合一”、“养吾浩然之气”的健身理念是诠释和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困惑的最佳切入点。


“内圣外王”是太极拳养练的理论内核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贤明圣君是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了成己、修己的内省。 在人格修养中,研修正心诚意、改过迁善、致中和的涵养工夫,这种神明观在农耕时几乎浸染到各个领域,“粗俗”的古代武术也为此被托附上了许多文化、甚至是神话的色彩。


太极拳无不例外,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 不可满,满则招损等等的道德规范极大地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属性,太极拳这种诉诸于“拳”与“心”的合一和自己的本体所潜藏着“内圣外王”的势能和持之以恒的工夫,显示出了物化自己、人化自然修养法则。


   太极拳正是在这种法则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内养外、以外养内、内外兼修的养练思想和形神俱备、艺德双修的艺用思想。 这与萌发于以商贸业、航海业为主的古希腊人的外向性、易思变,好冲动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 因此,当从事奥林匹克的人为表现更快、更高、更强、更难、更新、更美的挑战和自我价值时,对自身所发出负作用,让人们不得不更加理性地思考太极拳的人性魄力。


太极拳“礼让”伦理观是现代体育技用思想的有力补充

仁义、礼义和智信相互渗透并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这虽说是古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看法,但作为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的一部分,它充实了太极拳的拳性、拳理,使太极拳除了形成修养身心的价值功能之外,为太极拳社会职能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养料。 现在看来,体育竞赛的介入将现代体育引入到一个带有政治、商业的误区,尤其是后工业时期的文化体育似乎并未充分地发挥其人性、关爱、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野蛮体魄向野蛮精神的演变使人们不得不寻找体育文化的本原。 而太极拳的泰然、舒逸、松静等技术特征和以人为本、天人中和、礼让为先的伦理思想恰恰弥补了现代体育的不足,为东方体育与奥林匹克大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来源。


   太极拳中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仁义礼让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体育的健身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说,太极拳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世界体育格局大合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