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三年有余,虽然书艺进步比较慢,但在长久的时间里,揣摩的时间比较多,抛砖引玉,希望同道中人给予指导。 起初学习书法,不求法度,没有章法。别说基础训练了,一选定字帖,就开始照猫画虎,急于求成。手腕僵硬,点画无神,更别说字的结构,形体了。完全是乱写一通,力求形似,反而不得其法收获甚微。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和临帖之间还隔着一个叫“读帖”的老师。所谓读帖,不是阅读,而是解读。每一本字帖拿到手里后,不着急去动笔,先要细细解读字的神韵。一个需要临摹的字,首先去看它的结构,属于上下,还是左右,半包围还是全包围,再看它的重心在哪,有的字体上收下放,有的左收右放,有的中宫紧凑。判断准了字的重心所在,写出来才有可能会有神韵。有些字看起来舒朗有致,却并无松散之感?这就是源于任何一个字都有它的重心所致。 其次,再看点、画之间的呼应处理。很多人不大注意点画,其实一个汉字中它的点画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一点也不逊于其他笔画。有的点画方正,有的点画圆润,有的铁骨铮铮,有的弱柳扶风,有着完全不同的神韵和书者给予的情怀。有的点画之间的呼应,完全赋予了汉字的生命,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三,观察汉字的笔画之间的衔接,呼应。有些行书,草书作品,笔画之间形断意连,似断非断,墨的浓淡变化和千丝万缕的衔接是一种很高的的艺术形式。读帖时看清楚原书者如何去处理,在临帖中应当效之。有的汉字上中下结构,或者左右结构,但是观之舒朗,布白合理,这是因为在处理笔画时有了疏密之分。可谓“稀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所以在读帖时一定要分析到书者的布局和笔画之间的照顾,呼应才好。还有一点,你在读帖时要带着思考,看每一个字想象一下原书者如何运转毛笔的,等于是在你的脑海里对书者现场写字的一种回放。做到以上几种读帖方法,便可以提笔临帖了,心领神会,下笔有神。 我们今人学书法,难免有些精力有限,除了专职书法家,大多人都是业余爱好,所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读帖时间。比如我,除了准备临帖的字帖外,还准备了比较小的口袋字帖书,即使出门,在车上也可以很方便读帖。还可以讲字帖放大复印,挂在床头,桌前,一目了然,稍有闲暇也能多看几眼。总之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多看,多解读,假以时日,相信你必然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