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活论语】学而篇(8)孔子说君子有了过错这样改正

 旋风少女fbp 2016-09-29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自信心就不会表现出庄重来,也就不会有威严,所学到的圣贤之道也不会牢固而恒久。把对国家尽忠和对朋友言而有信作为最主要的,就没有志趣相投却不跟随自己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心中为难面对,应该不要为改正错误而害怕。”



 释

(1)重,《说文》:“重,厚也。”即厚重。本义表示东西重,与“轻”相对,引申为重要、紧要,还引申为庄重、沉稳。本章指因厚重表现出来的自重和稳重。 


(2)威,《尔雅·释言》:“威,则也。”即法则。《说文》:“威,姑也。”即丈夫的母亲。本义是丈夫的母亲,引申为威严、威力,再引申为法则。本章指威严。


(3)固,《说文》:“固,四塞也。”即四周阻塞不易进出。本义是四面闭塞牢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引申为坚硬、牢固、结实。本章是指君子所学圣贤之道因为牢固而恒久。


(4)主,《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即像灯中的火炷。本义是指灯头火焰。此义后来写作“炷”。灯头火焰是灯的中心主体,故引申为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进而引申为主人、君主、首领。本章指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翻译为“把......作为最主要的。”


(5)无,《尔雅·释诂》:“无,间也。”本义是没有,引申为间隙。《说文》:“无,亡也。”即没有。本义是没有,后来也用来表示否定。本章指没有。


(6)友,《尔雅·释训》:“张仲孝友,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意思是张仲孝友,善事父母叫做孝,善待兄弟叫做友。张仲,贤臣。《说文》:“同志为友。”即志趣相投叫作“友”。本章指志趣相投的人。


(7)如,《说文·释诂》:“如,往也。”如是到某处去,往到的意思。《说文》:“如,从随也。”即依从跟随。本义是从随、遵从,引申为去、往,又引申为好像、如同。


(8)己,《说文》:“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即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的弯弯曲曲的形状。本义是拴在箭上的丝绳。后来其本义消失,被假借为表示自己。本章指自己、本人。


(9)过,《说文》:“过,度也。”即经过。本义是经过、行走。本章指过错、犯错误。


(10)惮,《说文》:“惮,忌难也。一曰难也。”即因忌恶而认为艰难。另一种说法认为,“惮”是感到为难的意思。本义是畏难、畏惧,引申指使惊恐。本章指畏难、感到为难。


(11)改,《说文》:“改,更也。”即变更。本义是改变,本章指改正、纠正。



解读   


此章自古以来是争议很大的,真是个公所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后人,我们看了谁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孔老夫子讲述本章,也只能有一个道理。我一直重复的阅读《论语》的方式,是要明白孔子及其弟子在这一章,是如何通过每句话层层递进来表达他们的思想的。在《论语》中,每一章的句式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不仅是句式严谨,含义的衔接和深入,也是很严谨的。就本章而言,仍是上一章有关“学”的深入详细讲述。本章分为三部分,一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一是“过则勿惮改”。本章的主语是“君子”,第一部分是说君子的“威”和“固”,第二部分是对君子要成为“威”和“固”的条件,是“主忠信”。第三部分君子有了过错怎么办?是“过则勿惮改”。你看我这样层层剥茧一样的分析这一章,如果不把本章的每一个字弄清楚,真是能到云里雾里去。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就是第一章的“不亦君子乎”的那个学习圣贤之道并学有所成的“君子”。从第二章一直到本章,都是“君子务本”到君子“为仁”整个过程中所能出现的问题。重,在《尔雅·释言》中,“眕,重也。”眕,自重,稳重。《左传·隐公三年》:“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意思是,受宠爱则骄傲,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能够做到自安自重的人是很少的。眕,是镇定自重的样子,和本章的“重”是一个意思。重,在《说文》中是“厚也”的意思,就是指厚重。在本章指君子因厚重表现出来的自重和稳重。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厚重,我们见他会“望之俨然”。这种厚重,来自内心的自信心,没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这种“厚重”的。正因为有了厚重,表现在外面的就是“威”。因此,“重”是内在的气质,“威”是外在的形象。威,指威严。也有将“威”翻译作“威仪”的,但是“威仪”和“威严”有区别。威严是内在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有自信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威严。威仪是一种仪态,是表象的东西,和留给他人厚重的形象一样同属于表象的范畴。学则不固。学,就是所学的圣贤之道。君子完成了学道的过程,还要去践行,还要去行道,不通过行道的过程,就不算完整地学习和运用圣贤之道。正因为君子有自信心表现出的厚重和威严,学问也就能做到“固”。固,本章是指君子所学圣贤之道因为牢固而恒久。夫子在本章连用了三个“不”字,从三方面通过否定的语气肯定君子的表现,“不重”“不威”“不固”。重,是前提,其结果是威和学固。这句话是说,君子没有自信心就不会表现出庄重来,也就不会有威严,所学到的圣贤之道也不会牢固而恒久。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主,按郑玄郑玄的注解,“主,亲也”。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之人。无友不如己者。钱穆认为,“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认为孔老夫子主张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南怀瑾则认为,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当今,很多人赞成南师的观点。我认为,这一章的主语是“君子”,这一句是讲君子和别人的交往,最主要的是要自己能尽忠和言而有信。主,《说文》的注释是“灯中火主也”,即像灯中的火炷。本义是指灯头火焰。此义到了后来写作“炷”。灯头火焰是灯的中心主体,所以引申为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进而引申为主人、君主、首领。在这句话中,“主”是指最主要的、最基本的。主忠信,是对“固”详细的、进一步的解释。也就是说,君子的威严是因为自身的厚重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自重,正因如此,学问才能够牢固、恒久。这种威严和牢固恒久,最主要的是对国家尽忠和对朋友言而有信。从上面的解读中,我们已经明白,这是君子学习圣贤之道后践行圣贤之道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主”可以翻译为“把......作为最主要的”,“主忠信”就是:把对国家尽忠和对朋友言而有信作为最主要的。这是前提,接下来是君子要做事业一定要有志趣相投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实际上,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去践行圣贤之道,往往是很孤独的,因为缺少同行者。这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按照《论语》中所说的去做人做事,是行不通的。孔子告诉做君子的践行圣贤之道,“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分为两部分,一是“无”,一是“友不如己者”。无,没有。“友不如己者”是指这样的一种人,是说君子把对国家尽忠和对朋友言而有信作为最主要的,看看这个“主”是不是有“君子务本”中的“务”的意思。这样做,就没有志趣相投却不跟随自己的人。如,跟随。己,自己。这句话和《里仁篇》的第25章“德不孤,必有邻”有相似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说,把对国家尽忠和对朋友言而有信作为最主要的,就没有志趣相投却不跟随自己的人。


 过则勿惮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常说的罪过,罪和过是不同的。过,是可以改正的;罪,却是要受到惩罚的。一个人的过,其错在行为;一个人罪,其错在心也在行。因此说,君子有过,过则能改,小人有罪,罪不可赦。再有自信的君子,在弘扬圣贤之道的过程中,做事并与人交往,难免会有过错。作为一个佛弟子,我是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一个出家人,一个佛弟子,怎么会犯错误呢?怎么会做不好呢?因为出家师父也是人呀,他也是在修行,包括在家的信佛的人,怎么会没有过错呢?学儒也是如此,君子不是圣贤,也一定有过错。过,本义是经过、行走的意思,这里是过错、犯错误。勿,不,不要。惮,《说文》的注释是“忌难也。一曰难也。”即因忌恶而认为艰难。另一种说法认为,“惮”是感到为难的意思。这里的“忌恶”是憎恨坏人坏事的意思,是说君子是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但是因为习性或者其他原因而有了过错,在面对过错的时候有着为难的心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畏难、感到为难”,但是理解的时候,要明白君子有过错的心理和行为。改,改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过错就不要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心中为难面对,应该不要害怕为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有过错,有的人闻过则喜,有的人闻过则恼,有的人甚至闻过则怒。孔夫子说,一个君子同样是有过错的,只要他以忠信为主,有了过错就不担心改正不了。改过自新,是一种美德。对于过错,君子和小人是不同对待的,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知羞耻,是一种美德。人在做错的时候会脸红,那是羞;当一个人独处或者思考自己过错的时候,会听自己内心的判断,耻的繁体字就是左耳右心,如果内心认为自己错了,就是知耻。君子有过,必定知羞耻不怕改正。小人有过,脸不红心不跳,还要拿诸多理由在内心合计过错存在的合理性。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过”,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过错当慎之又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